档案文化 > 文库 > 随笔

用红色档案讲述红色故事

作者:李 蓉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22-03-16 星期三

    出生于和平年代、生长在改革开放后的我,总在电影和书本里看到很多描述战争的场景,但说实话,很难切身体会战争年代人们日子的艰辛,更无从对比百年前后社会的巨大变化。

    爷爷奶奶经常对我讲他们经历的往事。他们说,在他们成长的那个年代,战火纷飞、物资短缺,人们颠沛流离。如今,人们都赶上了好时代,不愁吃穿,教育医疗有保障。爷爷奶奶的述说,总让我感叹那个年代成长起来的人是有多么不容易。

    2017年,我转业到成都市档案馆。作为一名档案工作者,我每天都能接触到大量档案,其中包括大量的红色档案。如果不是这些红色档案,我真的很难切身感受百年前的那段动荡岁月。

    一次,在查档过程中,我偶然看到市档案馆馆藏档案《人声》报,这是四川地区第一份公开系统地宣传马克思主义、宣传社会主义运动的革命刊物,曾在2020年举办的首届成都市馆藏珍档评选活动中,被评为成都市“十大珍档”。我仔细读档案、品内容,不放过报纸上的每一个字。这份《人声》报共有1.2万字,创办日期是1922年2月7日,发行区域为四川省内及省外地区,社长兼主笔是四川马克思主义运动的先驱、中国共产党在四川最早的领导人之一王右木。

    这份报纸共刊发了5篇文章,其中由袁诗荛撰写的《红色的新年》全文虽只有2700余字,但却直击灵魂深处,深深触动了我。作者向往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文章笔锋犀利,揭露了社会的种种罪恶,响亮地喊出“打倒资本主义制度”“打倒不劳而获的阶级”的革命口号,说出了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应该说的话”,在四川地区传播了马克思主义。

    袁诗荛是四川学生运动的著名领袖、共产主义的忠诚战士,1897年出生于四川省盐亭县,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在领导成都地区学生运动中被捕,惨遭敌人杀害,年仅31岁。

    档案镌刻光阴,完整记录历史。当我细读百年前那些仍浸润着油墨香的文字时,内心真切地感受到在那个动荡的年代里,作者期盼独立、期待新社会的炽热愿望。袁诗荛在《人声》报发表的《红色的新年》寄予了许多愿望,这种愿望是追求进步、期待国家和民族独立的仁人志士共同的梦想。

    “我们要找得新社会,新思想,过些新时间——新年,来做些新人的新建设、新事业”——先辈们期待的新年,为之奋斗的新建设、新事业不就是我们现在的美好生活吗?和平年代,没有战争的侵袭,人们生活安宁,但这世上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是有人在替我们负重前行,热血报国,美好生活来之不易。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广大医务工作者义无反顾冲上疫情防控第一线。他们夜以继日、连续奋战、坚守岗位,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优秀代表。袁诗荛所谓的“新建设、新事业”正是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为了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为之不懈奋斗的。“新建设、新事业”——百年梦想,终成现实。

    从事档案工作以来,再细听爷爷奶奶讲述的故事,我开始理解他们的人生经历:小时候穿不暖、吃不饱;青年时有衣穿、有饭吃、有田种;中年时有工作,生活有奔头;老年时学会了使用智能手机,还曾乘坐游轮出去旅游。

    爷爷奶奶,我身边的“世纪老人”,整个家族里人生经历最丰富、最坎坷的一代人。他们经历过血与火的岁月,也跟随新中国一路走来。他们亲历了我们国家由弱到强、从战火纷飞到国泰民安、从食不果腹到衣食无忧的伟大发展历程。他们的脸上布满了皱纹,这是岁月的痕迹,也是他们宝贵的人生经历。

    如今,那些民不聊生、饥寒交迫的日子早已成为历史。丰富翔实的档案真实再现了先辈们曾经用宝贵生命为之奋斗的梦想——“新建设、新事业”,这些红色档案故事应该被每一位中华儿女铭记。

    档案是岁月的印记,记录着百年来国家的独立自主、繁荣富强、人民美好生活的日新月异,时刻牵挂和惦记着百姓的疾苦,蕴含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

    作为一名档案工作者,应心存感恩,脚踏实地,勇毅前行,用心用情守护好这些档案,守护好这份记忆,用红色档案讲好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2年3月14日 总第3804期 第四版

 
 
责任编辑:张雪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