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文化 > 珍档秘闻

“玉不琢,不成器”

——探寻清代玉器的设计与制作

作者:张 静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22-03-15 星期二

    “玉虽有美质,在于石间,不值良工琢磨,与瓦砾不别。”商周时期,玉器线条优美,艺技天成;战汉时期,张扬霸气,匠心独运;唐元时期,千姿百态,人文自然尽收眼底;明清时期,题材广泛,工艺繁缛。玉匠对玉石的琢磨,贯穿于中华文明的发展脉络之中。

内廷制玉与京外“八处”

    清康熙年间,造办处下设制玉作坊称为“玉作”。玉作的主要任务是承担宫廷内旧存玉器的修补、改制等基础性工作,并制作一些简单的玉器。雍正年间,玉作沿袭康熙朝定例。乾隆年间,玉作除了承担小件玉器的制作、改制外,还承担松石、珊瑚、玛瑙等珠宝的配置和镶嵌工作。

    随着宫廷对玉器需求的日益增加,玉作已经难以胜任制作大量玉器的工作。乾隆帝便命如意馆承接玉器制作事宜,内廷制玉开始正规化。乾隆六年(1741),启祥宫也开始承接玉器制作之事。虽然,玉作、如意馆、启祥宫三家制玉作坊并存,但乾隆帝更倾向让云集苏州玉匠的如意馆制作玉器。

 
清 青白玉芭蕉摆件 承德博物馆藏

    乾隆五十七年(1792)二月二十七日,造办处让玉作“接做”一些活计,从广储司挑得存贮的二等皮糙玉10块、山料玉1块。随后,玉作的玉匠奉旨根据玉石的大小、形态,画得卧双环瓶、双喜拱璧、马、鸠、鹌鹑等图样,并将画样及挑选的玉石交太监鄂鲁里呈送乾隆帝御览。乾隆帝对玉匠挑选的玉石及画样表示满意,“照样准做”。但在决定是否让玉作“接做”这批活计时,乾隆帝犹豫再三,最终还是决定“俱留如意馆接做”。

    在如意馆中最受乾隆帝重用的就是玉匠姚宗仁。他出身苏州专诸巷玉工世家,雍正七年(1729)入宫。姚宗仁雕刻技艺高超,并且在鉴定玉器和做旧方面经验丰富。据史料记载,有一次乾隆帝看到一件玉杯很是喜爱,以为是古器,便召姚宗仁辨别。姚宗仁看后说:“小人之祖所为也,世其显,故识之。”原来这件玉杯是姚家祖上所制,他之前看到过,故能辨别。乾隆帝闻之,尤为惊叹,便书写《御制玉杯记》记录这一趣事,其中写道:“宗仁虽玉工,常以艺事咨之,辄有近理之谈。”这也使得姚宗仁有幸留名,被世人熟知。

清 青玉描金御制诗文碗 承德博物馆藏

    除内廷有三家制玉作坊外,京外还有皇帝指定的制玉机构,分别是苏州织造、两淮盐政、长芦盐政、杭州织造、九江关监督、江宁织造、淮关监督、凤阳关监督,统称京外“八处”。依据清代定制,京外“八处”本无承办朝廷玉器制作的任务。由于乾隆帝喜欢玉器,加之南方玉匠手艺好、技术高,遂让京外“八处”承办玉器制作,也就顺理成章。

    乾隆三十八年(1773)八月二十三日,如意馆已积压“准样未做玉器五十六件”。其中不少是乾隆帝专令如意馆承做的。无奈如意馆活计多、人手少,况且要制作一件好的玉器,也绝非几日之工,乾隆帝对此心知肚明。三天后,乾隆帝批准将此56件玉器活计,“交长芦盐政西宁带去成做”。由于西宁手中的玉器活计不多,遂要求“还可以多做几件”。于是,乾隆帝又令造办处:“挑得两块四等玉,一块画得云龙樽,一块画得兽面瓶,并随纸样一并交长芦盐政西宁。”

巧夺天工 世代传承

    据统计,乾隆帝一生为制作玉器所发布的谕旨有上万道。乾隆元年(1736)正月,刚刚登基的乾隆帝,就两次下旨玉作承办活计。一次是正月初七日,照一件青玉双管瓶式样,仿烧一件珐琅彩双管瓶;一次是正月初九日,将一件旧存破损白玉仙工扇,进行“收拾”。乾隆帝最后一次为制作玉器下旨,则是给青玉四环圆洗、青玉渣斗、青玉菊瓣碗、青玉撇口碗等4件玉器配座。除此之外,还不乏乾隆帝对制作玉器不满的谕旨,如“安宁所做白玉腰圆花囊、白玉圆合符甚糙!着交如意馆往细致里做”。

清 青玉带皮海水卧兽摆件 承德博物馆藏

    由于乾隆帝对玉器的喜爱和痴迷,有时他会参与选料、设计等事宜。有一年,乾隆帝在挑选玉石时,发现了一块极品带皮籽料,便命玉匠“开窗”仔细查验。玉匠查验后,发现该籽料温润莹泽,石皮里面没有石性,乃是制作摆件的绝佳玉料。乾隆帝便令太监胡世杰通知造办处准备“俱画样呈览,准时再做”。随后,玉匠利用籽料的天然形状、皮色、纹理等因材施艺,制作了“青玉带皮海水卧兽”摆件。有时乾隆帝为了让玉匠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便免去画稿一事。承德博物馆所藏“青白玉芭蕉”摆件,就是玉匠自行创作的产物。

    其实,玉匠在制作一件玉器时,要先在玉石上按照画稿的设计画样,得到乾隆帝批准方可切割制作。玉匠是如何把玉石切割开来,又如何把玉石雕琢成精美的玉器呢?光绪十七年(1891),画家李澄渊所绘的《玉作图》记录了传统制玉的主要步骤:捣沙、研浆、开玉、扎碢、冲碢、磨碢、掏堂、上花、打钻、透花、打眼、木碢、皮碢。从侧面反映出,每一件玉器都承载着玉匠的智慧与心血。

    此外,乾隆帝还专门招募刻字玉匠,用作宫廷制玉时雕刻诗文。刻字玉匠朱彩在乾隆二十二年(1757)以前,经常被前乾隆帝指名在各类玉器上刻款识、御制诗等。承德博物馆所藏“青玉描金御制诗文碗”,玉质莹润,琢刻精细,气韵生动,有描金过枝花卉。玉匠在完成打磨掉玉料外皮、掏堂等工序后制作成玉碗,交由刻字玉匠在外壁刻御制诗一首:“缥叶萋萋扶绛华,南薫照眼受风斜。月明庭院开生面,碧水光天夜有霞。”

    “玉不琢,不成器。”清代玉匠根据玉石的形状和颜色,经过精心的设计、反复的琢磨雕琢成精美的艺术品世代传承,让中华民族的玉文化发扬光大。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2年3月11日 总第3803期 第四版

 
 
责任编辑:张雪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