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文化 > 珍档秘闻

机杼夺天工

——复原明万历“织金孔雀羽妆花纱龙袍”背后的故事

作者:王 伟 崔龙龙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22-03-11 星期五

    开栏语

    “孔雀妆花云锦灿,冰蚕吐凤雾绡空。”南京云锦以其美如云霞而得名,与四川蜀锦、苏州宋锦、广西壮锦并称为四大名锦,是人类最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南京云锦延续发展至今,一方面承载着中国深厚漫长的历史与文化;另一方面则影响着近现代中国丝织业的工业化进程。南京云锦织造工艺更是代表着中国古代丝织手工艺的巅峰水平。

    回首云锦浮沉兴衰,为了让更多人读懂其独特魅力,从即日起,本报与南京市档案馆特别推出《金陵锦程》栏目。进而学习云锦艺人“一辈子只做一件事”的执着探索精神,并使云锦及其背后的动人故事永远鲜活下去。

    王道惠是中国工艺美术终身成就奖获得者、高级工艺美术师。40多年前,她组织参与了明万历“织金孔雀羽妆花纱龙袍”的复原工作。至今,王道惠还保存着复原袍服的图样、丝织样品,研究袍服时所用的放大镜、显微镜等。

20世纪七八十年代,南京云锦研究所的王道惠正在研究复原袍服的图样。 王道惠 提供

一瞬惊艳 一瞬失彩

    1956年,中国考古工作者对明朝十三陵中的定陵(万历皇帝朱翊钧的陵墓)进行了考古发掘,出土了大量令人叹为观止的精美文物。仅丝织物就有600余件,占出土文物的五分之一。这些丝织物不仅数量多,而且品种齐全,有传统织物,也有明代新品。其中一件袍服引起了专家的注意,这就是色彩绚丽、璀璨如云的“织金孔雀羽妆花纱龙袍”。专家们从未见过图案如此精美、工艺精湛的袍服。由于袍服衣料中的蚕丝含有大量蛋白质,所以出土后很快氧化、变质成黄褐色。这也让他们下定决心要把这件文物复原出来。

    在定陵出土的整匹锦缎上,每匹都裹着黄色的纸签。纸签上写着锦缎的名称、织造年月和织造工匠等。专家们从纸签上的信息分析出,定陵中的丝织物应该是由南京供应机房织造的。循着这条线索,国家有关部门联系了南京云锦研究所,希望他们可以复原这件袍服,重现传说中的织造技艺。

    20世纪70年代末,南京云锦研究所的徐仲杰、王道惠等云锦艺人开启了这项艰巨的复原工程。

  复原的“织金孔雀羽妆花纱龙袍” 南京云锦博物馆提供

再现传世稀珍原貌

    复原“织金孔雀羽妆花纱龙袍”,无疑是十分艰辛和困难的,从原料到工艺要求苛刻。要织出与古代服饰一样轻薄的织物,必须要挑选最瘦的蚕吐出的最细的丝。而让袍服在光线下呈现出流光溢彩的是孔雀羽线和真金线。除此之外,还要重现很多已经失传的传统织造工艺。这些问题都是复原袍服时所要解决的。

    作为此次任务的负责人王道惠在第一次去定陵看完袍服原件后说:“一开始很难摸到头绪,通过用放大镜和显微镜来研究,这件袍服的织造技艺与现代的技术完全不同,它采用的是‘纱地妆花’织造技法。当时,我询问了南京的老艺人,大家既没见过‘妆花纱’,也没见过织纱的织机,这项技术已经失传。”她在北京除了查询各种有关记载云锦的文献外,还细数了袍服衣襟经、纬向各由多少根丝线织成,希望以此能准确还原。

    随后,王道惠与同事们经过无数次实验,突破一道道难关,历时5年,成功复原出“织金孔雀羽妆花纱龙袍”。这件袍服长17米、宽70厘米,底料为绛红色真丝线,薄如蝉翼。迎光望去,海水江崖、金边彩晕等图案像一片片红云。

    在这5年中,王道惠与同事们逐一还原了制作袍服的各项工艺。如明代手工染色技艺、传统工艺真金线的生产及小说《红楼梦》中晴雯拿孔雀羽拈线织造袍服的技艺等。其中,真金线与孔雀羽线的制作最为费时。生产真金线首先要把金块制成金箔,工人相对而坐,轮流举锤,经过3万多下的锤打,把一块厚重的黄金变成金箔。再把金箔粘在一种特殊的纸张上,压紧抛光,最后裁成条,剥出金线,和蚕丝相互缠绕,捻搓成真金线。制作孔雀羽线首先从云南等地收集孔雀身上最翠绿的羽毛,然后工人们把一根根孔雀羽毛上的翠绒捻成螺旋状,再与蚕丝缠绕在一起制成孔雀羽线。

    用孔雀羽线织成的龙鳞,令蛟龙栩栩如生。复原该件袍服所需孔雀羽线长300多米,王道惠等人用云锦妆花工艺将孔雀羽线与真金线一同织入袍服中。就这样,已经失传多年的“妆花纱”织锦工艺重现于世。

    当“织金孔雀羽妆花纱龙袍”被复原出来后,中国文学大师、传统服饰研究专家沈从文不禁赞叹:“这件明皇朝袍的选料、织纹、色彩、图案、织造技艺,都同历史真品相同,堪称再现传世稀珍原貌。”

    王道惠等人参与复原的这件袍服在选料、工艺等方面,都代表了中国传统丝织工艺的最高水平,被专家誉为“国宝”,并于1984年荣获“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金杯珍品奖”。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2年3月11日 总第3803期 第四版

 
 
责任编辑:杨太阳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