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文化 > 红色记忆

巾帼不让须眉 敢与日月争辉

——回眸1952年“三八节”首批女飞行员起飞典礼

作者:刘守华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22-03-08 星期二

    1949年10月1日,举世瞩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上,当人民空军的战鹰飞越天安门广场上空时,正在观礼的邓颖超对全国妇联主席蔡畅说:“希望有一天,有女飞行员驾机飞越天安门,新中国应培养女飞行员。”

    1952年3月8日,“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全部由新中国第一批女飞行员驾驶的飞机,列队飞越天安门广场上空,接受党和人民的检阅。从无到有,新中国妇女仅用两年半的时间,就开启了女飞行员翱翔蓝天的新篇章。在党的领导下,她们顽强拼搏、奋勇突破,彰显出自强不息、坚韧刚毅的女性风采。

“细妹子不简单,飞得好高啊”

    3月8日一大早,北京南苑机场红旗飘扬,一派节日景象。7000多名身穿盛装的首都各界妇女,纷纷骑车或徒步向机场涌来,她们将代表新中国妇女,参加“庆祝第一批女空地勤人员起飞典礼”,见证这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历史瞬间。

    上午10时20分,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朱德,全国妇联名誉主席何香凝,副主席邓颖超、李德全,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总政治部副主任萧华,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司令刘亚楼,各国驻华大使夫人及女飞行员们步入会场,人们报以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

 
1952年3月8日,朱德与首批女飞行员合影。

    朱德对女飞行员们取得的成就给予了高度评价,他指出:“我们早就有了女拖拉机手、女火车司机,现在我们又经过两年的培养,训练出了新中国第一批的女航空(飞行)员。她们都是我们新中国妇女的光荣,也是我们解放了的妇女的榜样。”

    邓颖超动情地说道:“今天的女航空员起飞典礼是只有在新中国才能出现的新事情。这只有在实行了男女平等政策的新中国,妇女在工作、学习和锻炼等各方面得到了与男子一样的平等的权利和机会之后才能这样。这也证明了只要打破自卑感,有信心,有勇气,自强不息,努力学习,坚韧奋斗,我们妇女是同男子一样,一切工作都可以做,而且能够做得好。”

1952年3月8日,邓颖超与首批女飞行员合影。

    浙江姑娘戚木木作为女飞行员代表在典礼上发言,她向大家汇报了学习飞行技术的经历。戚木木激动地说:“是党和毛主席耐心培养我们,给了我们无穷的力量。今天我们有了人民的国家,在我们妇女面前有了广阔的道路。我们应该在党和毛主席的领导下,在祖国各项建设事业中更多地贡献出力量。”她坚定地表示:“一定要为新中国的航空事业奋斗终生!”伴随着热烈的掌声,首都各界妇女代表及外宾代表向女飞行员们送上鲜花。

    11时45分,发布起飞命令的三颗信号弹升上天空,胸前佩戴大红花的女飞行员们依次进入机舱。参加本次飞行表演的有6个女空勤组,她们将驾驶6架苏式里-2型运输机,从南苑机场飞向天安门广场,接受检阅。

    起飞前,记者为女飞行员们拍照留念,其中一张便是女飞行员伍竹迪所在机组与飞机的合影。这张照片后来被制作成代表新中国妇女形象的宣传画,由新华书店面向全国发行。英姿飒爽的女飞行员们,成为一代青年的偶像。

    12时15分,第一架飞机腾空而起,人们抬头仰望,纷纷挥舞手臂欢呼,激动之情溢于言表。朱德总司令等领导和代表们一起,凝视着一架架飞机稳健地飞入云霄。北京城内万人空巷,人们纷纷涌上街头,充满期待地等候飞机飞过。当蓝色的天幕上远远出现机影时,大家激动万分,欢呼跳跃着招手致意。飞机从中南海上空飞过时,毛泽东主席特意从办公室走到院子里观看,并赞扬道:“细妹子不简单,飞得好高啊!”

    下午1时10分,6架飞机以单机跟进的队形,整齐地通过天安门广场上空。聚集在广场观看的各界群众,共同见证了这群空中战鹰的精彩飞行表演。下午1时20分,飞机陆续返回机场,平稳降落。新中国女飞行员们的首次飞行圆满结束。朱德总司令在刘亚楼的陪同下,接见了新中国第一批女飞行员,并合影留念。

    3月24日,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领导人在中南海颐年堂接见了全体女飞行员,并与她们合影留念。当得知女飞行员们都能独立执行任务时,毛泽东主席高兴地嘱咐道:“要当人民的战斗员,不要当人民的表演员。”31日,全国妇联举行座谈会,邀请在京的女飞行员、女拖拉机手、女电车司机等“新中国第一批妇女新人物”参加座谈。大家在会上都表达了同样的心声: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离不开党和人民政府的殷切关怀与耐心培养。在学习技术的过程中虽然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但一想到自己是新中国妇女学习技术的开路人,便会充满无穷力量。

1952年3月24日,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在中南海接见首批女飞行员,图为毛泽东与刘亚楼交谈。

    邓颖超在座谈会上说:“新中国第一批妇女新人物的实践,证明了在今天凡是男人可以做的工作,妇女同样可以做。大家要不断提高政治觉悟,钻研技术,爱护身体,以不屈不挠、百折不回的精神,为祖国建设贡献更多力量。”

“凡是男人可以做的工作,妇女同样可以做”

    “凡是男人可以做的工作,妇女同样可以做。”这并不是一句简单的空话,实现这一目标,不仅需要决策者的魄力,更需要实践者付出艰辛的努力。复杂多变、技术性强,且对身体素质要求极高的航空领域历来是男子的天下,对于刚刚实现翻身的新中国妇女来说,驾驶飞机可谓异想天开,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疑问:她们能做到吗?能担得起如此重任吗?

    1950年3月8日,新中国迎来成立后的第一个国际劳动妇女节,《人民日报》发表了由邓颖超撰写的社论《学会本领,做好工作》。社论中写道:“中国革命正在由战争转变到建设,中国人民的中心任务之一是从事经济建设,为恢复与发展生产事业而奋斗。这种新的形势与新的任务向人民的干部提出了新的要求,向女干部提出了新的要求。”这篇社论对于提高新中国妇女的社会地位,帮助妇女走上工作岗位做了舆论准备。邓颖超号召全国妇女干部准备好迎接新的革命任务,积极学习本领,向各行各业进军。她坚信,妇女们只要坚持不懈,虚心钻研,一切东西都能学会。

    同日,又传来一个令人备感振奋的好消息,辽宁大连机务段女司机田桂英、王宝鸿、毕桂英升为正式火车司机,她们驾驶着由9名女乘务员包乘的“三八”号机车,从大连开出,驶往旅顺。在以往只有男人占据的铁路领域,终于有了第一列女性驾驶的火车。那么,新中国是否能培养出自己的女飞行员呢?

    《学会本领,做好工作》社论发表后,邓颖超开始为培养新中国女飞行员奔波。她先是找到空军司令员刘亚楼征求意见,得到支持后,又向周恩来总理汇报。周恩来听后很高兴,将此提议向毛泽东主席作了汇报,并得到批准。随后,招收新中国首批女飞行员的工作全面展开。

    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入朝作战。12月1日,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加速新中国国防建设,中央军委和政务院联合决定,招收广大知识青年参加各兵种军事干部学校。一大批优秀知识青年积极响应国家号召,踊跃报名参加各兵种军事干部学校的培训。他们中的许多人甚至放弃了考大学的机会,其中就包括很多女青年。

    由于行业的特殊性,航空领域对从业者有各种限制和规定,但巾帼不让须眉,仍然有很多女青年决心翱翔蓝天,坚决地向组织提出请求,踏上以往只有男飞行员独占的飞行之路。经过极为严格的选拔和考核,55名从华东军政大学和中南军区空军预科总队选调的优秀女学员,凭借满腔热情和过硬的身体条件,被批准进入牡丹江空军第七航校学习。刘亚楼勉励她们,不要辜负祖国和人民的期望,要刻苦学习,不怕困难,把自己锻造成为优秀的人民空军女战士。

    1951年4月,55名女学员正式入校学习,被编为第二期丁班。航校根据机组成员配备需要,将她们确定为不同的培训方向,其中飞行员14名、空中领航员6名、空中通信员5名、空中机械员30名。

“是理想、信念赋予的伟大力量”

    女性学习飞行技术,面临着比男性更多的困难和挑战,航校设置的课程,又都有很高的难度。入校后,女学员们不仅要战胜天气寒冷、生活艰苦、教练机破旧等诸多困难,还要克服女性生理和心理上的弱点。无论是飞行还是外场机务工作,都需要消耗一定体力。开始飞行时,有的女学员对汽油味敏感,呕吐不止;飞行训练时间长,又常常感到体力不支。在飞行过程中,她们还需要兼顾舱外气象、地形以及座舱里各种仪表和拉杆,一连串的动作需要始终保持头脑清醒,反应灵敏,动作准确到位,这对女性来说,都是极为严峻的考验。此外,执行地面工作的地勤人员也是压力重重,他们需要长期经受烈日照射和严寒侵袭,爬上爬下地维护飞机,更需要饱满的精力和充沛的体力。

    为了让女学员们更加专心学习,刘亚楼甚至下达了“五年之内不许谈恋爱”的禁令。面对各种困难,女学员们没有一个人退缩,都奋勇争先,不甘人后。她们只要一想到女性从事航空事业这项中国历史上的创举,将由她们自己来完成,就感到莫大的荣誉和幸福。

 1952年3月8日,14名新中国首批女飞行员在北京南苑机场合影。

    1951年7月6日,新中国第一批女飞行员诞生。根据教学安排,航校领导和教员组权衡了14名女飞行员的训练成绩和身心素质,决定由阮荷珍、秦桂芳、伍竹迪、王坚四人第一批放单飞(空军术语,指飞行员能够独立开飞机),并由阮荷珍第一个放单飞。独立驾机顺利升空后,阮荷珍成为新中国首位飞上蓝天的女飞行员。

1952年3月8日,新中国首批女飞行员伍竹迪和战友们。

    11月30日,仅经过7个月的速成训练,14名女飞行员均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同期培训的41名女空中领航员、空中通信员和空中机械员,也先后毕业,无一人掉队。至此,不仅飞行,连空中的领航、通讯、机械、地面机务等工作,都可以全部由女性独立担当。

    随后,55名女学员被分配到空军第13师,开始接受飞行训练。1952年2月27日,萧华报告拟在3月8日举行“庆祝第一批女空地勤人员起飞典礼”,得到毛泽东、周恩来的批准。

    首飞典礼结束后,女航空员们划归空军独立第3团建制,单独编为第2大队第6中队,人民空军终于有了第一支女飞行员中队。又经过半年多紧张的昼夜间复杂气象环境训练,女飞行员们开始独立执行任务。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她们奉命编入中国人民志愿军空军部队,多次执行空运任务。

    截至2018年12月,中国共培养了11批女飞行员,成为世界上培养女飞行员最多的国家之一,女飞行员也成为人民空军的一支重要力量。从单一机种机型,到多机种机型;从低空低速飞机,到高空高速飞机;从国内航线到国际航线;从在天空飞,到飞向太空……中国女飞行员们不断进步、壮大。她们飞遍祖国各地,执行空运空降、抢险救灾、科研试飞、专机飞行、国庆受阅、飞行表演等多项任务,为新中国的建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也为新中国妇女争得了荣耀。

    2011年,由新中国第二批女飞行员苗晓红撰写的《共和国首批女飞行员》一书出版,首批女飞行员伍竹迪在读后感中写道:“当年为什么我们这些年轻人能摒弃了个人的一切,去战胜飞行训练装备落后、自然环境艰苦、世俗偏见的压力以及妇女生理特点带来的影响等重重困难,全身心地投入到飞行事业上?为什么我们能从航空理论学习到单独驾机飞越天安门上空接受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首都人民的检阅仅用了不到一年时间……是为新中国妇女开辟航空之路的使命感,是为祖国人民争光的荣誉感,是理想、信念赋予的伟大力量。”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2年3月4日 总第3800期 第二版

 
 
责任编辑:实习编辑 程子淇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