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文化 > 人物纵横

“和平与智慧的女神”

——吴贻芳与金陵女子大学

作者:特邀撰稿人 朱万悦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22-03-08 星期二

    吴贻芳(1893—1985),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杰出的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她1919年毕业于金陵女子大学(以下简称“金陵女大”),是中国第一批获得学士学位的女大学生。1928年获美国密执安大学生物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任金陵女大校长。新中国成立后,曾任江苏省教育厅厅长、全国妇联副主席等职务。1979年,获美国密执安大学为世界杰出女性专设的“和平与智慧女神”奖。

    江苏省档案馆馆藏的吴贻芳个人档案主要包括其讲稿、信函、生平活动照片、日记、笔记等,是研究吴贻芳生平及近代中国教育事业,尤其是女子高等教育的重要资料。这位杰出的女教育家与金陵女大究竟有着怎样的不解情缘呢?

秉持“厚生”理念,执掌金陵女大23年

晚年吴贻芳

    在民国时期的教育界,素有“男有蔡元培,女有吴贻芳”之说。蔡元培以其“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教育理念奠定了中国新式教育制度的基础,而吴贻芳则以“厚生教育”思想开创了中国女子教育的先河。在吴贻芳执掌学校的23年中,金陵女大以其独特的育人方式和高质量的育人成果享誉中外,成为民国时期最负盛名的一流女子大学。

    “厚生”是金陵女大的校训。吴贻芳认为:“人生的目的,不是为了自己活着,而是要用自己的智慧和能力来帮助他人和社会。这样不但有利于别人,自己的生命也因之更丰富。”在“厚生”办学理念的指导下,吴贻芳着力开展“全人格教育”,强调德、智、体、群、灵五育充分发展。在吴贻芳的主导下,金陵女大注重从学校教育的各个层面引领学生发展专业兴趣。学校几乎设置了同时期欧美大学的各个专业,实行主辅修制度,主张文理相通,这样就打破了当时社会对妇女就业的种种限制。

1979年,吴贻芳获得美国密执安大学为世界杰出女性专设的“和平与智慧女神”奖证书。

    同时,金陵女大还规定,每个学生在校期间都要从事一定的社会服务工作。比如学校牵头组织学生成立了农村服务部、妇女部等社团组织。每逢农忙、假期,学生们会有组织地走上街头、走向乡村进行社会实践活动,比如参加乡村劳动、开办识字班教妇女们识字、讲授卫生常识等。经过这样的教育培训,一批又一批的金陵女大学生带着吴校长的“厚生”精神走向社会,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无私地献身于国家的建设事业。

提倡“努力读书,后援抗日”,万里流亡中坚持办学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战火很快延烧到南京。不少机关、工厂都准备内迁,国民政府下令,接近战区的各大学“另筹开学办法,以策安全”。吴贻芳率校务委员会召开特别会议,决定将学校撤出南京。另选校址虽困难重重,但经过她和学校师生的共同努力,金陵女大最终于次年5月在四川成都华西坝重新开课。

    华西坝是华西大学所在地的称呼。金陵女大接受华西大学的邀请,借其学生宿舍、教室,后在华西牛场一角建立起音乐系琴房、临时宿舍和小型体育馆,并购置了部分教学设备,这样才慢慢具备了基本办学条件。然而,作为校长的吴贻芳,她的办公和生活条件极其简单,7平方米的办公室只有一桌一椅一书架,住宿、吃饭都与学生们一起,其唯一的奢侈品是一辆用于工作的黄包车。

    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面临国家危难,吴贻芳鼓励学生“艰苦建校,抗日救国”。她对学生因参加抗日救亡活动而上课迟到或晚归者表示谅解,对学生们排练抗日宣传剧从不加以限制,对学生们为抗日而举行义卖也理解、支持。因此,在华西坝的各个大学中,金陵女大的爱国活动开展得最有生气,影响力也最大。同时,吴贻芳还提倡“努力读书,后援抗日”,支持学生们创办农村服务部、战时服务团,鼓励她们下乡进行社会调查,并组织了救护队和妇女手工班等为前线服务。

    1939年10月,吴贻芳专门为师生作了《如何振作精神》的演讲。其中指出,为达到抗战胜利、建国必成的目的,不仅要增加精神力量,更重要的是实际表现。她号召同学们用自己的具体行动来支援抗日,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承担起中国国民的职责。会后,她带头捐款为前方将士制作寒衣。

    在抗日的艰苦岁月里,吴贻芳用自己强大的精神感召力,鼓舞了整整一代华西坝学子,金陵女大也经受住了战火的考验。1946年9月23日,金陵女大在南京校址上正式复课,成为南京各大专院校中最先恢复正常教学秩序的高校。

主张“为社会之用”,为女性解放探索

    吴贻芳为中国女性的解放进行了可贵的探索和实践。早在《就职致辞》中她就曾说:“金女大开办的目的是造就女界领袖为社会之用。”吴贻芳认为,女性的独立解放应从教育开始,为中国女子提供最好的教育,才能让其拥有独立的精神,同时强调女性不能附属于男性,必须要经济、人格、性格独立,有自己的独立事业。

    在23年的校长生涯中,吴贻芳面对的不仅有国难、危机、战乱和灾荒,还有当时中国社会对女子教育的偏见和压制,再加上刚开始缺乏知名度和社会认知度,吴贻芳和她的女子大学经常要面对种种压力和挑战。据《中国教育年鉴》统计,1916年全国当时的公立女子中学仅有4所,学生为261人。金陵女大作为中国女子高等教育的拓荒者,就是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中艰难发展起来的。

    以“全人格教育”为方针的金陵女大始终主张“为社会之用”,这在学校所开设的专业中可见一斑。吴贻芳早在1940年就倡议成立家政学,她说:“之所以尝试设立家政学专业,不仅是因为女子大学应该设立家政学专业,且是近年来大学进行的乡村重建工作。”在家政学专业17门必修课中,有3门直接与营养学相关,还有社会福利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被广泛应用于战时的儿童救助工作中。后来,吴贻芳把家政学的目标定为:“培养的女毕业生具备专业素养更好地投身社会服务工作。”由此可见,她所主张的不是学习传统的家政成为贤妻良母,而更多强调的是女性的社会责任;不是为了依附于家庭、限制于“夫”与“子”,而是用知识武装女性,将女性的存在价值与民族、国家直接连接在一起,创造性地为女子教育注入了新的内涵。

    除学习知识外,吴贻芳还强调女性应具备强健的体魄和优雅的举止。金陵女大有一个“特点”,那就是被毕业生们津津乐道的不是个人所学专业,而是体育课。在金陵女大,体育课被赋予了美育的内容。

    从1928年至1951年,吴贻芳任校长期间,金陵女大为社会共培养出999名毕业生,被誉为“999朵玫瑰”,这些毕业生用实际行动冲破了长期束缚中国妇女的藩篱。在她们中间,相当一部分人后来成为享有盛誉的中外著名教育家、科学家、音乐家、政治家,被称为“近代女知识分子的群体典范”。这所学校培养的学生像一粒粒种子,撒落在世界各地,她们带着“厚生”精神走向社会的各个岗位,切实为社会和国家贡献了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吴贻芳以其毕生的热情、智慧、担当,浓墨重彩地书写了她与金陵女大道不尽的情缘和故事。

    文中所示档案为江苏省档案馆藏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2年2月25日 总第3797期 第三版

 
 
责任编辑:实习编辑 程子淇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