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文化 > 文库 > 随笔

为历史作证 给文化添彩

作者:谢灵明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22-02-25 星期五

    岁月穿梭,时序更迭。时光回到16年前的秋天,我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第三中学参加工作,走上了档案工作岗位,成为万千兰台人中的一员。经过十几年如一日的洗礼和坚守,我已越来越坚定,坚信当初的选择是正确的。作为一名档案工作者,在对工作的执着和为他人的奉献中,我感受到了幸福和快乐,并为此骄傲与自豪。

佐证历史记忆 还原历史真实

    在经手学校档案的过程中,我深深被学校悠久的历史所吸引、所折服。这所有着120年办学历史的学校与社会发展进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最初的讲堂到广西省立第一中学,从南宁高中到南宁三中,百年岁月中,几易其名,几经搬迁。历史案卷里,无论是五四运动,还是北伐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都有师生踊跃参与其中。可以说,这所学校是中国近现代史的见证者,中国社会百余年的风风雨雨都在她身上打下了烙印,她则从一个侧面记载了广西乃至中国一个多世纪教育前行的足迹,记载了三中师生情系国家民族大业的不懈追求。

    犹记得那次筹备召开广西中小学教育研讨会,急需陶行知先生与南宁教育的历史档案,众人遍寻数地无果。紧急时刻,我在三中的历史档案中发现了1936年校刊上有一段珍贵的文字记录:“5月16日,陶行知先生到校讲演‘中国之出路问题’。普及教育专家陶行知先生来桂参观,本省当局特召集本市各中等以上学校,于本月十六日上午六时半齐集本校礼堂……嗣因礼堂狭窄,不能容纳,临时改在大操场,并装置播音机……内容计分为四点:(一)揭破日本之大陆政策,(二)揭破汉奸政府之黑幕,(三)革命群众力量之伟大,(四)中国今后之出路。讲时愤慨激昂,听众极为地动容,直至九时始完毕云。”这件历史档案很好地佐证了那段历史记忆,对陶行知先生到广西南宁演讲的主题、与会人员人数、主要内容都有清晰的介绍,十分珍贵,更为研讨会解了燃眉之急。

传承历史底蕴 增添文化色彩

    文化是国家、民族的血脉和灵魂,也是学校的立校之本,而档案文化便是校园文化的源泉和基石。档案之所以被称为“人类的记忆”,是因为它是见证历史、佐证发展、传承文化、延续文明的重要载体。我在走上档案工作岗位后,深刻感受到档案是校园文化发展、爱国主义教育不可或缺的资源和载体。

    经我手整理的档案库房内的一卷卷档案,由我编辑的展示在校园文化橱窗的一项项档案编研成果,无声地记录与展示着十几年来学校向前发展的每一个脚印。在百余年的历程中,南宁三中在革命年代所传承下来的“保国爱生”的学校校训,逐渐有了历史的局限。为了更好地继承百年名校校园精神中的精髓,敢于创新的方洁玲校长打算启用20世纪30年代“敦品力学”的校训。为了找到更好的佐证,我在浩瀚的档案古籍中找寻线索。功夫不负有心人,几经周折后,我终于在历史档案中找到了“敦品力学”校训的注解和来由,“敦”本为厚重意,引申为奋勉。“敦品”,意为砥砺品德。“力”,在此为奋勉、致力的意思。“敦品力学”原为“敦品励学”,语出清学者梁章钜《归田琐记·谢古梅先生》:“先生敦品励学,实为儒宗。”梁章钜以“敦品励学”来评价可为儒者典范的人,说明它反映了学者致力于自身道德修养、发奋学习的高尚境界。在征求了广大校友意见并得到广泛支持后,方洁玲校长恢复了“敦品力学”校训。这个校训既能体现学校的办学传统,又符合现代学校的办学原则和目标,而且能更好地反映南宁三中这所百年老校的文化积淀和优良传统。

    坐拥兰台,细阅万卷。平凡的工作带给我几许恬静与淡雅。“今世可以知古,后世可以知今”,之所以如此,概因有我们千千万万兰台人的执着和奉献,这也正是我们的价值所在。回首往昔16年的坚守,付出的辛劳成就了今天的我;遥望今后的20年岁月,我依然愿意奉献兰台,带着责任与梦想前行,传承我们共同的文化和记忆。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2年2月24日 总第3796期 第四版

 
 
责任编辑:张雪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