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文化 > 红色记忆

我党在苏维埃时期的旗帜、布告和货币

作者:徐延誉 陈 宇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22-02-18 星期五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是集中典藏中华民国时期历届中央政府及其直属机构档案的中央级国家档案馆,其中,不仅有着丰富的民国档案,而且还珍藏有红色档案。从这些红色档案中,我们能清晰地看到,“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其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中,历经风雨,不畏磨难,带领中国人民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引领工农革命:“我们应高高打出共产党的旗子”

    红色旗帜是引领人民前进方向的象征。在中国工农革命的浪潮中,在武装斗争的最前线,人们总能看到在战火中高高飘扬的革命旗帜,它犹如星星之火,燃成燎原之势。

    我党旗帜的诞生源于革命实践。1927年南昌起义后,毛泽东曾以中共湖南省委名义致信中共中央,其中提出:“在工农兵苏维埃时候,我们不应再打国民党的旗子了。我们应高高打出共产党的旗子……国民党旗子已成军阀的旗子,只有共产党旗子才是人民的旗子。”于是,在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时,何长工等人仿照苏联红军军旗式样设计了这样一面旗帜:旗底为红色,象征革命;旗帜中央是一个金黄色大五角星,象征中国共产党;星中是镰刀和斧头图案,代表工农;靠旗标有一条10厘米宽的空白,上写着“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的番号。毛泽东在其创作的著名诗词《西江月·秋收起义》中写道:“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同年10月,中共中央南方局、广东省委联席会议通过《中共广东省委第十四号通告——最近工作纲领》,其中明确指出:“一律废除青天白日旗,改用红旗,以斧、镰为标志与国际旗同。”这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机关较早作出关于党的旗帜的正式决定。

永新五区第二办事处第七乡赤卫军旗帜

泰和二区第壹乡中共儿童局旗帜

    1930年4月,中共中央军委发出《关于红军各级军旗的规定的通知》,其中写道:“各级军旗一律用五星红旗,星内排列镰刀斧头之国际徽,旗用大红色旗;中央为五星,五星为白色;中为镰刀、斧头交叉排列,镰刀斧头用黑色;旗之右边镶白布长条书写番号,旗须用大红色。”这就是大家常说的“三〇”式军旗。因当时的通信条件和物质条件限制,加之中央很快于1931年3月重新颁布了“三一”式军旗规定,故而“三〇”式军旗历史照片留存较少,保存下来的实物也较为罕见。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珍藏着两面红色旗帜,分别为江西省吉安市“永新五区第二办事处第七乡赤卫军”旗帜、“泰和二区第壹乡中共儿童局”旗帜。这两面旗帜均为布质,永新“赤卫军旗帜”为正方形,式样接近“三〇式”军旗式样;泰和“儿童局旗帜”为直角三角形。永新与泰和两县相邻,都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组成部分。在这片被誉为“中国革命摇篮”的热土上,中国共产党与人民血肉相连,赤卫队、儿童团都是当地老百姓组成的队伍,男女老幼齐上阵,为中国工农革命贡献力量。1965年,毛泽东主席重回井冈山时曾深情地说:“没有井冈山人民的支持,没有井冈山做后方休整地,战斗的胜利就没有保障。”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因战时关山阻隔、沟通不畅,我们党领导下的革命根据地、革命军队的旗帜式样未能整齐划一,出现了“斧头”与“锤头”皆用的现象,造成革命旗帜式样不尽统一,但基本都是以镰刀、斧头、锤子等象征符号为主的红色革命旗帜。

    保障邮路畅通:“红军无不竭力维护和争取之”

    随着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闽浙赣、湘鄂赣、鄂豫皖等10余处革命根据地也相继建立,工农苏维埃政权不断发展壮大。但由于国民党的封锁和包围,切断了各革命根据地之间的联系,而只靠交通站和简易的传递方式已无法适应根据地发展的需要。“加紧交通工作,开办赤色邮政”成为当务之急。

    自1930年开始,各个革命根据地相继建立了红色邮政机构。当时,邮政是老百姓相互间远距离沟通、传递信息的主要方式,其不但可以寄递信件、包裹,还有汇兑财物的功能,与人民群众的利益息息相关。所以,在苏维埃政权领导的红色邮政建立过程中,为了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红军对国民政府领导的“中华邮政”一直采取保护的政策。这就出现了红色邮政与“中华邮政”同时在苏维埃革命根据地并存的局面。

 1931年,由鄂豫皖根据地红军第四军军长徐向前、政治委员曾中圣发布的
《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军司令部布告》。

    然而,中国工农红军和革命根据地的蓬勃发展之势,令国民党统治集团大为忌惮。从1930年10月开始,国民党当局就对中央苏区连续发动了五次大规模的反革命军事“围剿”。连续不断的战争,使革命根据地及其周边的邮政事业受到极大冲击,邮局、邮路遭到破坏,邮政人员的人身安全也受到很大威胁。在此情况下,中国共产党为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依然坚持保护邮政政策,同时利用邮政加大政治宣传力度,扩大红军及苏维埃的社会影响。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所藏《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军司令部布告》,是1931年由鄂豫皖根据地红军第四军军长徐向前、政治委员曾中圣发布的,其内容反映的正是当时工农红军保护邮政的政策。布告中写道:“红军是工农劳苦群众自己的武装,关于群众利益,红军无不竭力维护和争取之。”“本军所到之处,对于任何邮政,只要他能遵守苏维埃法令服务,及无防(妨)害革命之行动与企图,本军除派员施以简单的手续检查外,对该邮局的财产及其办事人员,特别是劳苦的邮差,无不尽量予以保护。倘有不良份(分)子,藉(借)端滋事,对于邮局妄加侵害或捣毁,因而破坏邮政,损及一般劳苦群众利益者,一经发觉或被告诉,定予以严格纪律之制裁。”布告内容不仅强调了红军是维护和争取群众利益的武装,会保护邮局财产和邮政人员安全、制裁破坏邮政者,还号召邮局办事人员在“照常服务”的同时,“尽量予革命以帮助,甚至直接参加革命以求自己的解放”。

    从红军第四军的这份布告中不难看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始终将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因红军战略转移和敌人的清剿,致使早期的很多革命文献未能保留下来。这份布告是当时国民政府邮政部门作为情报资料收集并归于邮政总局全宗档案中,后交由档案整理部门保存下来的。如今,此布告已成为中国工农红军保障邮路畅通、维护人民利益的历史见证。

    冲破敌人封锁:以红军币“发展社会经济”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各革命根据地的苏维埃政府为了冲破敌人的经济封锁,活跃农村经济,巩固革命政权,陆续开办了银行,发行了苏区专用货币,这些货币以纸币为主,兼有银、铜、布等材质。其中,中央苏区、皖西北特区(鄂豫皖)、川陕省、湘鄂西4个根据地的苏维埃政府铸造了银币和铜币。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所藏的苏维埃银币、铜币为中央苏区、皖西北特区(鄂豫皖)、川陕省3个根据地造币厂所铸造,共计6种13枚。

苏维埃银币、铜币

    1931年5月,鄂豫皖苏区收集、熔化废弹壳,铸造发行了红色政权最早的铜币。7月,鄂豫皖省苏维埃政府成立,之后陆续建立了3家银行,其中铸造铜币最多的是皖西北特区苏维埃银行。其所铸货币为二十文、五十文两种面值:二十文铜币正面铸有“皖西北苏维埃造”7个字,中间是一个大五角星,铜币背面中间是镰刀、斧头图案,四周环铸“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字样;五十文铜币正面铸有“皖西北苏维埃造”7个字,中间是一个五角星,星外两侧是嘉禾图案,星内铸有“五十”两字,下端铸有铸造时间,铜币背面中间圈内铸有地球、镰刀、斧头图案,四周环铸“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呵”字样。

    1933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造币厂开始铸造铜币。所铸铜币为一分和五分两种,五分铜币背面均有“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和“每贰拾枚当国币壹圆”字样。这也就是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发行的五分铜币,法定每20枚可值银元1元,每4枚可值贰角银币1枚。其版别根据铜币背面中国地图中的海南岛图形情况可以分为三类:无岛图(缺海南岛图形);分岛图(有海南岛图形);连岛图(海南岛与大陆相连)。除一分、五分铜币外,当时,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发行的硬币还有1932年和1933年铸造的“贰角”银币、1元银币以及1933年夏改铸的鹰洋银元。

    川陕省银铜币由川陕省苏维埃工农银行铸造。“工农银行”总行于1933年12月4日在四川通江县得汉城成立,其发行的货币有布币、纸币、铜币和银币。其中,布币面额有“贰串、叁串、伍串、拾串、壹元”5种;纸币面额有“壹串、叁串、壹元”3种;铜币面额有小“贰百文”、大“贰百文”两种;1934年始制“五百文”面值。铜币上均镌有“赤化全川”字样。

    值得一提的是,苏区货币在当时不仅发挥了货币的一般功能,同时还起到了宣传革命思想、经济政策,鼓励苏区群众参加革命的作用,老百姓将其亲切地称为“红军币”。苏区货币的版面设计充分利用货币流通范围广、层次深入的特点,把革命目的、政治口号精简设计成币文,配合镰刀、锤头、五星等图案,具有图文并茂的宣传效果。除上述所铸的银币、铜币外,像川陕苏区的常见纸币上还印有“坚决保卫苏区”“土地归农民,政权归苏维埃”“增加工农生产,发展社会经济”等政策性币文。

    红军北上后,国民党及其他反动势力对苏区进行了多次清剿,苏区货币大部分被毁,老区百姓将“红军币”藏在房梁上、墙缝里,或者用油布、羊皮包好,再用泥土做成砖坯的形状才得以保存下来。经过沧桑岁月,磨损消耗,有幸完整保存下来者寥寥无几,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所藏的这13枚苏维埃银币、铜币更显弥足珍贵。

    文中所示档案为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2年2月11日 总第3791期 第一版

 
 
责任编辑:张雪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