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文化 > 珍档秘闻

清宫烟花那些事儿

作者:以 哲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22-02-15 星期二

    “紫禁烟花一万重,鳌山宫阙倚晴空。”皇家在元宵节燃放烟花的习俗由来已久,可追溯至唐宋时期。随着近千年的传承发展,到了清代,宫廷燃放烟花的规模之大、品种之多、场面之壮观,已达顶峰。连英国使臣马戛尔尼都为之惊叹,称赞清宫烟花“比我看过的同类烟火胜出一筹”。而绚烂喧嚣的美丽烟花背后,也折射出清宫生活的点点滴滴。

    烟花繁 光辉灿烂

    清宫烟花统称为“花炮”,其实是“花”和“炮”两大类的合称。“花”是指“烟花”,“炮”是指“炮仗”“爆竹”。从一份乾隆四十五年(1780)统计的当年所用花炮数目清单中可知,当时花炮种类约有34种。由于部分花炮具体式样已无法考证,大致推断出烟花有24种,分别是白日盒子、晚间盒子、翠簾(帘)、瓶花、节花、手把花、菊子、木香花、绬络、金台银碟、软灯、大起火、二号起火、小起火、大泥花、大飞火、小飞火、板筒花、明登子、登子、催挺、葡萄、彩烟、彩火马;炮仗则有10种,包括软鞭、单响爆、双响爆、吊爆、头号爆仗、二号爆仗、三号爆仗、小爆仗、开城爆、彩爆。

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二月十八日上谕档(部分)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其中,瓶花、节花、手把花、木香花、板筒花、大泥花、葡萄都是花儿类烟花,也称作“花”,据明代《宛署杂记》载,“因而有花草人物等形者,曰花儿”,可见它们应当是根据烟花腾放出的形状而命名;起火,是一种烟焰腾起很高的烟花,《宛署杂记》载,“高起者,称起火”;盒子,又叫“盒子花”,是一种大型造型类烟花,最能体现当时高超的烟花制造技艺。工匠们在盒子里事先装好用涂满火药的金属丝做成的各种造型,外边缠上药捻,当药捻烧断后,盒子里便会迸发出各种烟花效果。成书于清代嘉庆年间的《红楼复梦》第九十七回里,就绘声绘色的描写了元宵节放盒子的场景:“只见公侯万代、瓜瓞连绵、百子千孙、满架葡萄、万里封侯、连珠挂屏、九莲灯,放了好大一会儿。末了儿是孙悟空大战火云洞,一窝蜂花炮流星十分热闹。”

    万国乐春台,是清宫最为宏伟的盒子类烟火。从档案记载来看,这是一套组合烟火,包括节花10枝、软鞭20挂、木香花150个、绬络200个、小起火15000枝、大飞火50位、小飞火500位、板筒花600个、登子11000个、明灯子1538个、催挺100个、葡萄60包、头号炮仗600个、三号炮仗750个、开城炮3个、手把花2000个。万国乐春台在燃放之时,万响齐鸣、焰光冲天,场面十分震撼,难怪其俗名叫“炮打襄阳城”。

    清宫烟花用量巨大,仅乾隆四十五年(1780)预备当年和次年元宵节所需烟花数量就多达13.9万件。如此规模庞大的烟花主要有三种来源:自造、进献和购买。

    清宫自造烟花由内务府营造司下属的花炮作承造。关于花炮作的记录,最早出现于乾隆三十五年(1770)正月初五日,据此推断,花炮作设立时间应不晚于乾隆三十四年(1769)。据《内务府现行则例》记载,花炮作有无品级库掌一员,附库掌一员,库守三名,领催二名,匠役约有八百名,“有花炮匠、南盒子匠、北盒子匠、洋盒子匠、起花匠等各色匠师”,可见工匠们精通南、北方和西洋的烟花技艺。花炮作规模颇具,产量亦是可观,其制造的烟花主要有花炮、盒子、起花三种。

    除自造外,两淮盐政的进献也是清宫烟花的来源之一,但每年呈进数量略有区别。如乾隆二十九年(1764),两淮盐政高恒进圆式盒子10架、翠簾5对、大小花2000个、大小炮仗2万个、大小起火2000枝;乾隆五十二年(1787)的两淮年例是烟盒7架、大小炮仗1万个,由两淮盐商自行买办进贡。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后,朝廷停止两淮进献烟花年例。

    此外,清宫所需烟花也会从民间购买。道光二十三年(1843)因国力衰落,清宫决定大幅缩减烟花表演规模,内务府营造司花炮作也被裁撤。从这以后,宫内所需花炮均改为从民间采购。

    烟花燃 规矩森严

    清宫烟花的使用场合众多,腊月和正月是烟花燃放最为热烈的时节。从腊月十六日或十七日起,皇宫内便开始燃放花炮,一直到次年正月十九日止。其中,腊月二十三日小年这天,宫中祭灶,要燃放头号炮仗10个。腊月二十四日后,皇帝出寝宫时,每过一门需燃一炮仗,寓意除旧去邪、平安迎新。最热闹的当属正月十五日元宵节这天晚上,皇帝携众人到圆明园山高水长殿,欣赏盛大的烟花表演。据《养吉斋丛录》记载:“山高水长在圆明园之西,俗呼西厂,地势宽敞,宜陈火戏。每岁正月十九日……命放花盒。侍侧者用顺风耳传谕,即有侍卫将左右柱上所系盒子药线淬火引之。金蛇电掣,倏忽间至十余丈外,而鹤焰腾辉,花芭布彩矣。”

《雍正十二月行乐图轴》中记载的正月童子放烟花的场景 故宫博物院藏

    燃放花炮不仅是清宫庆祝节日的必备,在其他重要场合,也能起到调节气氛的作用。每年十一月至十二月,清宫举办冰嬉比赛时,都要燃放炮仗,每次用头号炮仗3个;七夕节进行乞巧时,燃放大起火30枝、手把花30个、单响炮30个;皇帝驻跸热河行宫时,也会燃放烟花助兴,每次燃放烟花27885件,其规模仅次于元宵节。此外,如遇外国使节觐见,清宫亦会设宴燃放烟花,彰显皇家之大气。

    烟花虽美,却也容易滋生危险,古代房屋大多为木质结构,且清宫每年燃放烟花数以万计,一旦失火蔓延,后果不堪设想。因此,清宫制定了极为森严的规矩和程序,以保障烟花燃放的安全。

    内务府花炮作在制造烟花时,会从内务府大臣中选派监修官,严格监督制造过程,确保万无一失。监修官通常一年一换,雍正六年(1728)起,改为五年一换,新、老监修官还要共事一年,以备交接。设置专业且富有经验的监修官,大大降低了烟花生产中的安全隐患。此外,监放花炮人员以及点放花炮的太监人选,都由皇帝钦定,选择的一般都是谨慎小心之人,以避免燃放烟花时酿成火情,乾隆三十六年(1771)就曾钦定一名养心殿首领太监监放花炮。

    选择安全的燃放场地,也至关重要。清宫烟花大规模燃放的场地主要有两处:一处是圆明园山高水长,此处位于圆明园西南部空旷之地,地势平坦、园囿宽敞,平日里是供皇家子弟和侍卫等练习武艺的操场。选择此地燃放烟花,既不易起火,也可避免火情蔓延之风险。清人吴士鉴有诗:“寂寞山高与水长,银华火树不成行。迎春别启新堂宇,燕九年年乐未央。”说的便是清宫在山高水长燃放烟花的场景。另一处为热河行宫的万树园,此处位于平原区东北部,北倚山麓、南临澄湖,地势平坦开阔,地面绿草如茵。园内不施土木,只设蒙古包,同样是一处安全的烟花燃放场地。

    此外,清宫烟花一般当年制造的,大多当年用完,少数剩余的由专职部门负责贮存,过期的也会妥善处置。如咸丰十一年(1861)一批剩余烟花,原存于避暑山庄万壑松风内,后因安全原因,移往园外花房存放。到了同治十一年(1872),这批烟花储存长达11年,已经潮湿霉朽,后由专人在园内择地挖坑掩埋,进行报废处理。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2年2月11日 总第3791期 第二版

 
 
责任编辑:李聪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