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文化 > 珍档秘闻

沪滨浩劫 创巨痛深

——一·二八淞沪抗战期间上海地区大劫难

作者:沈 岚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22-01-10 星期一

开栏语

    1932年1月28日,日本帝国主义在上海挑起了一·二八事变,悍然发动对淞沪地区的武装进攻。上海及其周边惨遭日军蹂躏,民居官舍毁损严重,文化机关与交通设施损失惨重,大批民众流离失所沦为难民。

    在国难当头、民族危亡的重要时刻,全国人民及海外侨胞民族精神空前高昂,不分天南地北,热烈声援淞沪抗战。各地民众纷纷组建抗日义勇军,竭尽全力支援国民革命军第十九路军抗战,极大地鼓舞了将士们的斗志。上海更是全民奋起,各界民众、各团体的爱国人士掀起了席卷全市的抗日救亡运动。他们组织了上海战区难民临时救济会、上海市民联合会、中国红十字会、蓝十字会、上海市教育界救国联合会等团体,积极参与到难民救济等活动中,使数十万计的难民得以安身,极大地维护了战时秩序。

    一·二八淞沪抗战悲壮惨烈,显示了中华儿女不畏强暴、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展现了参战部队浴血奋战、前仆后继的顽强斗志,涌现出许多守土御侮、视死如归的英雄人物。

    一·二八淞沪抗战是爱国军队举行的一次民族自卫战争,同时也是一场波澜壮阔的民众救亡运动。这次抗战给不可一世的日本侵略军以迎头痛击。中国参战部队以劣势装备对付优势之敌,抗击敌陆、海、空军的联合进攻达一个多月,粉碎了日本侵略者“一旦发生战争,4小时即可了事”的迷梦。

    今年是一·二八淞沪抗战90周年,本报文化版与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联合推出《抗日御辱 共赴国难》专栏,邀请档案专家利用馆藏珍档撰文,讲述一·二八淞沪抗战时上海地区遭受的巨大灾难、抗日义勇军的不屈抗争、各界民众的救济活动,以及戴戟、蒋光鼐和蔡廷锴等将领誓死抗日的英勇壮举等,再现中国军民同仇敌忾、团结抗战的民族凝聚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激励我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期间,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发动武装侵略,上海及其周边地区遭到日寇海、陆、空三方面蹂躏。曾任国民党江苏省政府主席钮永健为《上海撤兵区域接管实录》一书题字所言:“自倭祸作沪上,被其蹂躏者凡两阅月,政府与人民数十百年惨淡经营之结果悉为摧毁无遗,牺牲生命更不知凡几。倭之视我且犬马不若,读此册盖不禁发指眦裂矣。”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利用馆藏相关档案编纂的《一·二八淞沪抗战档案汇编》,以鲜活史事、翔实数据从一个侧面揭示了90年前日军侵略上海所带来的巨大灾难,给当地乃至全国人民造成的难以磨灭的惨痛记忆。

    庐舍为墟 生灵涂炭

    上海素有“东方巴黎”之美誉,当时人口300多万,其繁华锦绣世人称羡。然而“沪战三月,倭军肆虐”,日本海军陆战队公然违背国际战争法规,以飞机、重炮对我非战斗人员之平民、非防御物之建筑加以残害、焚毁。兵燹之余,当地交通饱受摧残而近乎瘫痪,民居官舍被焚烧破坏者不计其数,以至昔日魔都瓦砾遍地、满目疮痍,沦为战事前线的闸北、江湾、吴淞、真如等地更是一度变成人间地狱。据国民党中央党部对上海市府管辖区域内事变损失所作初步估算显示,全市损失约计15.6亿美元,遭受直接损失人口占总人口的45%;日军侵占区内住户财产损失70%,房屋损失85%;侵占区内有商店12915家,受损失者达70%,全市商店遭受直接、间接损失价值近6亿美元。

    连接淞沪京杭四地的京沪、沪杭甬铁路诸线是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的交通命脉,但两路“向无军事设备,亦乏避险应变之布置”。日军犯沪时即以京沪铁路东段作为攻击目标,上海北站、吴淞、蕴藻浜、张华浜、江湾、天通庵、宝山路、真如等站悉为飞机、重炮所毁,规模宏大的吴淞机厂陷入敌手,淞沪全线及京沪铁路线内站台天棚、货栈站屋、蒸汽机车、电气设备、材料配件等路产损害无算,重要文件、印信、财产、什物更被付之一炬,“实为两路有史以来之大破坏”。中国军队西撤后,真如以西的南翔、安亭、天福庵、陆家浜等站又相继毁于日军炮火,京沪铁路工程最大的青阳港铁桥也遭敌机破坏。京沪铁路交通停滞达4个月之久,淞沪支线行车则迟至6月22日方得恢复。此次铁路损失占全路资产四分之一,电话局、发报电台、电杆线路等市政公用事业损失高达1000余万美元,市府财政收入骤减约75%~80%。

    战事发生后,“淞沪区域不特菁华之地悉变为瓦砾之场,其有形损失不可胜数,且也农则辍耕,工则罢作,商则停市,士则荒学,其无形之损失更不知凡几,甚至寡人之妻,孤人之子,无辜人民牺牲于无情枪弹炮火中者又不知其若干”。战区内十室九空,百业崩颓,大批民众辗转流离,饥寒交迫,租界马路上无处栖身者不下10万人,命运不济者更遭受无妄之灾,一·二八淞沪抗战中上海市区死亡6080人,受伤2000人,失踪10400人。1932年1月30日,上海一些慈善团体联合发起组织上海战区难民临时救济会,设立28处寄宿所,专门收容救护战区被难市民。3月1日中国军队撤退后,战区进一步扩大,难民人数激增,截至3月10日,仅该救济会就先后留养难民8万余人,其中有上千名与父母失散的孩子或父母身亡的孤儿,由其代办舟车运送至外埠安全地带的已逾10万人,而“未受救济之难民更不知其数矣”。

    文化重创 实业罹难

    上海为全国文教事业中心,闸北、江湾、吴淞一带不啻为沪上文化菁萃之地,高等学府林立,小学校星罗棋布,商务印书馆、开明书店、广益书局等文化机构更供人以精神食粮。1932年1月29日凌晨,多架日机从停泊在黄浦江上的“能登吕”号航空母舰上起飞轰炸闸北华界,引发多处燃烧。宝山路上的商务印书馆总厂自10时许被日机投弹接连击中印刷部和机房,起火后火势蔓延,继而全厂皆遭火灾,浓烟弥漫天空。因书籍纸张堆积甚多,加之救火车在战区无法施救,厂中各种印刷机器尽毁,焚余纸灰飞达十数里外,直至下午5时许火势才得以熄灭。总厂除一间小疗养室外全成焦土瓦砾、断垣残壁,所遗纸灰深可没膝,铜、锌、铅等藏版熔成流质,溢出墙后凝成片块。

    2月1日晨,商务印书馆总厂对面的东方图书馆连同编译所又遭焚毁。因建筑坚固,图书馆劫后每楼隔层依然存在,“显非纯由猛烈之炸弹自上掷下所能全毁,乃由每层分别纵火,以至完全焚毁”,馆内收藏宏富的中外书刊、关系中国文化进步的古本珍籍尽付一炬,令人触目惊心。国民政府教育部参事等人前去视察时,附近尚有余烬未熄,路旁犹有焚毙犬豕,足见当时火势之酷烈。上海市市长吴铁城、爱国将领蔡廷锴以及孙科、李宗仁、胡适、翁文灏等名流政要纷纷发表通电,指责日机掷弹炸毁“全中国教育界所托命之商务印书馆及其藏有多量无价典籍之图书馆”的暴行实为“掠夺侵凌、惨无人道”。

    实业乃国本所系。淞沪抗战期间,上海国货工厂联合会接会员报称,日军自1月28日起每天以飞机、重炮轰炸,意欲将沪北房屋轰炸无存,“尤注意我国文化机关与实业工厂,使我实业破产以遂其经济侵略之野心”。该联合会会员建华慎记纺织厂创设于1929年10月,“所置纺织机器均系最新式机械”,生产的飞行牌、开天辟地牌国货纱线布匹质量极佳。该厂厂址正处于闸北天通庵路、宝兴路口,1932年2月21日遭日机轰炸,全部厂屋、机器、栈房存货等被焚毁,损失约计30万银圆。

    吴淞华丰纱厂虽未遭轰炸却被日军长期占领,盘踞于此的日本驻军盖造营房,又在厂门口拉筑铁丝网,常有卡车、铁甲车、武装士兵驰骤往返于周边道路,嚣扰四邻,直到中日双方签订《淞沪停战协定》两个月后才从厂区撤走。据统计,日军侵占区内有工厂597家,占全市工厂四分之一,受损者为数过半,因事变失业者占工人总数80%,仅纱棉织厂等产业工人失业人数就达25万。

    鼙鼓动地 弦歌中辍

    淞沪地区多所公立、私立专科以上学校,经教育界人士四五年乃至三四十年苦心经营,“历年久远者则设备粗完,其暂焉者亦规模略具”。1932年2月4日,日军发动第一次总攻,战火随之扩大到江湾、吴淞一线,多所院校正当战线要冲,不幸惨遭轰炸或焚毁。

1932年4月10日,上海各大学联合会为请妥筹各校沪变善后办法致国民政府教育部呈。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

    私立中国公学此间遭遇多舛,损失最大,其所在吴淞校区先遭炮弹轰击,残剩校宇宿舍稍后又被敌纵火焚毁,“不惟校舍校具图书仪器损失约值百万之巨,而留校教职员、学生千余之人亦多仓卒(仓促)逃避,流离失所,行箧书籍悉遭劫夺”。国立同济大学全校15座房屋被炮弹轰毁,无一完整,其中大礼堂、生理学馆等建筑被日机投弹多处洞穿,院内还遗留日机2月10日投掷的未爆炸巨型炸弹多枚,刚落成的生理学馆中一切仪器、标本、图书荡然无存,其他机器材料试验所、物化电研究室内设备仪器损坏奇重。

    江湾车站旁的国立劳动大学图书馆、仪器室在空袭中直接被炸成齑粉,地面留有炸弹爆炸后形成的两个大洞,“每穴深广各逾丈,雨水注入成潭”,校内钟楼、总办公处、教室、工厂被击毁倒塌者甚多。上海法学院地处虹口公园日军司令部附近,其江湾路院址礼堂、教室、宿舍等建筑2月3日、4日被日兵放火焚毁,校产损失约23.8万银圆。私立持志学院江湾大中学部则于2月3日、10日被日军纵火焚毁无余,损失甚巨,“一切进行悉行停顿”。

    战区内各校校舍有的虽获保全,但受战事蔓延影响间接损失亦巨,如国立暨南大学真如校舍被敌进占后仅剩躯壳,校内物品多被洗劫一空,“窗户校具以为薪火,衣服书籍贵重者劫去,残余者尽付一炬,教员宿舍变为马厩,浴室膳堂作为便所,学府精华摧毁殆尽”。私立复旦大学则向国民政府教育部部长朱家骅报称:“溯自江湾沦入战区以后,日军于二月二十日晚侵入属校,驱逐守校员役,折毁环校墙篱,捣毁门窗,占用校舍……留存校中之木器文具仪器标本及教职员学生留校衣物、书籍等公私器物多被抢掠一空,即办公室宿舍中剩余文件书籍亦于三月十四五等日被日军任意焚毁。”

    日军侵占区内被焚毁或驻军之大中小学校计有76所,被炸资产占全市校产三分之一;被迫停顿的大中小学校共计233所,失学学生占全市学生四分之一,辍业教职员占全市教职员三分之一。淞沪抗战期间,淞沪各大学校为避免青年因战乱失学,多相继租借临时校舍开学授课,教职员枵腹从公,生活难以为继,上海各大学联合会主席兼交通大学校长黎照寰特向国民政府教育部呈报各校遭劫惨状,并恳请设法救济,“俾学校得以继续勿替,教职员得以维持生活,安心服务”。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2年1月7日 总第3778期 第二版

 
 
责任编辑:李聪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