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文化 > 文库 > 随笔

元旦的母爱记忆

作者:李广都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22-01-06 星期四

    在一次整理家庭档案时,我看到了一沓全国通用粮票,那是计划经济时代留下的,面额有1斤、3斤、5斤,总数有100多斤。每当看见这些粮票,我总会想起1985年元旦,母亲清晨去县城换粮票的事儿。

    1985年,我在陕西省西乡县上小学,父亲在部队服役,母亲带着我、弟弟妹妹从农村到部队后转为非农业户口,当时全国各地都发行粮票,但是大部分粮票都是各省发行的,只有国家发行的才是全国通用粮票,在全国范围内都能用。

    那年元旦,我早晨起床后发现母亲不在家,父亲告诉我,说母亲早上出去办事了。中午12时许,母亲从外面匆匆赶回来。只见她开心地从包里拿出一个信封,并从中倒出几张粮票,上面印着“全国通用粮票”。母亲说:“这是全国通用粮票,今天是元旦,我跟人家约好了,特意骑了十几公里赶到县城换回来的,以后你们长大到外地读书都可以用,不怕饿肚子了。”

    此后,母亲时常想办法换全国通用粮票,她说她要攒着给我和弟弟妹妹上学用。记得有一年元旦,在县供销社工作的姥爷带着两包白糖匆匆赶到我家,临走时递给母亲几张全国通用粮票,那是他托人换来的。那些年,姥爷经常托人换粮票,再送给母亲。

    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粮票正式退出历史舞台。各种物资供应丰富,人们再也不会为饿肚子发愁,再也不用托关系找人换粮票了。我家那一沓全国通用粮票从此“躺”在箱子里无人问津,直到2014年建立家庭档案时,我才从箱子里把它们拿出来。

    蓦然回首,曾经那个换粮票的岁月已经过去三四十年了。20世纪90年代末,我和弟弟上大学时,学校已经不用粮票了,母亲只好把那些历经千辛万苦攒下的粮票精心保管着,舍不得丢弃。

    2002年9月,我去南京大学办理研究生入学手续。那一天,母亲从包里掏出一个厚厚的大信封递给我和弟弟,并对我们说:“这里有6000元,是你俩大学期间的生活费,我回去后再接着给你们攒。”

    望着母亲手中的信封,我忽然想起十几年前,那个元旦的清晨,母亲外出给我们换粮票回家后喜悦的神情。我至今不知道1985年元旦的那个清晨,母亲如何鼓足勇气在人家门口等着换粮票,但是我想她一定是怀揣着梦想去的,尽管当时没人能够预知孩子的前景,但是母亲一定相信自己的梦想。因为相信,所以才看得见未来!

    一晃,30多年飞逝而过,那段岁月带给我们无数感动和难以忘却的记忆。如今,每逢元旦,我都会想起母亲,想起她出门换粮票的事情,想念远在故乡的年迈的母亲。我相信,每当母亲见到这沓粮票时,肯定会轻轻抚摸,然后微笑着一张一张地看,因为这些粮票不仅见证了一段不平凡的岁月,还饱含着一位母亲对孩子的爱。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2年1月3日 总第3776期 第四版

 
 
责任编辑:李聪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