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文化 > 珍档秘闻

江南名士顾笃璜

作者:特邀撰稿人 沈慧瑛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22-01-04 星期二

    2000年1月,我从编研岗位调到保管利用处工作,开始了解、熟悉馆藏档案内容。然而,当读完《苏州市档案馆全宗指南》后,有一丝失落感涌上心头,馆藏历史档案仅1.5万余卷,且以成立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的苏州商会档案和国民政府旧政权档案为主。苏州是具有2500年历史的文化名城,名门望族众多,然馆内仅有少量的谱牒资料。于是,我便萌生了做名门后代口述史的想法,而过云楼主顾文彬的玄孙顾笃璜成为我第一个采访的对象。无数个周末我前去拜访顾先生,了解过云楼以及顾氏数代人的收藏和无私捐赠的故事,并与他成为忘年交,但因各种因素没有对过云楼文化做深入的研究。

    2010年我分管征集编研工作后,又与顾笃璜先生频繁联系,动员他捐赠档案。自2011年至2017年,先后从顾笃璜先生那里征集到顾文彬的日记、家书、年谱、《过云楼题画词》,顾承父子手札,顾承的《过云楼书画记》(初笔、再笔),过云楼友朋信札、《吴郡真率会图》、顾麟士读书笔记、顾公柔日记、金石笔记、过云楼碑拓等珍贵档案文献。这些档案涉及顾文彬家族四代人,其内容涵盖了过云楼的崛起、书画买卖、社会交往和家庭教育等方面,折射出晚清江南士绅的精神风貌与城市特征。

    顾笃璜早年加入中共地下党,长期在苏州从事文化艺术工作,离休后,更是全身心投入到昆曲艺术的保护、传承与发展工作中,是著名的文化学者。

世家子弟 参加革命

    顾笃璜,出生于1928年,别名王欠、肖辉渠。顾麟士孙子、顾则奂次子。受家庭影响,他从小偏爱书画、篆刻艺术,8岁时便开始系统学习。抗战爆发后,顾笃璜随父母家人迁居上海租界,先后进入上海圣心小学、同德中学、大同中学等学校读书。然而,抵不住对绘画的热爱,他于1943年读高中一年级时跳级考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专门学习西画。战乱时代,生活艰难,艺术不能解决温饱问题,出于对日后的生计考虑,他又兼学了实用美术。1946年,顾笃璜报考了国立社会教育学院,其第一志愿是美术系,却被调剂到了第二志愿的戏剧专业。就这样,他与自幼热爱的美术专业擦肩而过,与戏剧结缘。这缘,伴随了他一生。

少年顾笃璜 苏州市档案馆藏

    抗战胜利后,顾笃璜目睹了不少国民党官员横行不法、见利忘义之事,且自诩为“大功臣”。这让年少的他对国民党政府失望之极,感到了前所未有的迷茫与困惑。在国立社会教育学院,顾笃璜结交了新同学,接触了新思想,并认识了中共地下党员陈邦章。1947年11月,他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次年1月,顾笃璜正式从事中共地下工作,担任苏州中共地下党中学支部副书记、特别宣传小组成员。作为一名世家子弟,他“背叛”了自己的家庭,全身心投入党的事业,开始为救国救民奔走呼号。

    顾笃璜的父母顾则奂、张娴夫妇不仅支持儿子的革命行动,还为其他中共地下党员安排工作、提供活动场所与食宿,甚至冒着生命危险为他们转移物品。顾氏家族是苏州的文化世家,与其他名门望族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在上层社会有一定的基础,具有良好的人脉关系,这为顾笃璜开展中共地下党员活动提供了便利。当时,顾笃璜与父母家人住在朱家园30号,这里成了中共地下党的秘密联络点,许多地下党员都在他们家落脚过。1948年,上海交通大学的一批同志急需转移到苏州隐蔽工作,由顾则奂出面在大石头巷筹办春荫小学,让这些同志以教师的身份作掩护,从事党的地下工作。顾笃璜也在此教过书。

    1948年深秋,为更好地开展中共地下工作,组织上让顾笃璜办理了退学手续,与国立社会教育学院的同学胡尊贤、刘毓桂和苏州有原中学的学生陈乃焯组成四人特别宣传组。当时,上级组织交给他们两个任务:一是编辑出版《新生》刊物;二是以发放“传单的方式进行宣传”。其传单内容主要是宣传人民解放军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和中国共产党的城市政策、工商政策等,传单上所盖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政治部”图章就出自顾笃璜之手。随着局势的不断紧张,顾笃璜和他的战友们被顾则奂安排到自家的顾得其酱园作坊里居住,陈乃焯则以酱油技师的公开身份在作坊工作。他们名义上是在生产酱油等食品,实际上是在这里印制革命刊物和传单。

    1949年春节前后,为了防止国民党的疯狂反扑,保存我党的实力,迎接解放,组织上通知顾笃璜等同志暂停一切活动,坚壁一切文件和器材。顾笃璜的母亲张娴冒着风险将存放在顾得其酱园作坊里的印章、传单、油印机等物品转移到城内家中。苏州解放前夕,顾笃璜和战友们听从组织安排又回到顾得其酱园作坊工作,他们每天晚上都听着火车的呼啸声入睡。4月26日晚上,火车突然停了,四周一片安静,这群年轻人明白,解放军来了,苏州的“天要亮了”!

辞职从艺 结缘苏昆

    1949年4月27日,苏州解放,迎来了新生。顾笃璜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新社会百废待兴的工作中,先后担任苏州市文教部文艺科干事、市文联戏改部长、市文化处副处长等职,开始了崭新的人生。1956年,顾笃璜担任苏州市文化局党组书记、副局长。他以工作认真负责、业务上肯深入钻研而得到各方认可,但其本质上还是一位书生,最怕做行政工作。因此,顾笃璜于1957年4月辞去苏州市文化局党组书记一职,7月又辞去苏州市文化局副局长职务。从此,他开始专心致志从事抢救与振兴苏昆艺术的工作,并乐此不疲。

过云楼档案 苏州市档案馆藏

    为抢救与继承昆剧艺术,1951年4月17日,苏州开明戏院举行了昆曲观摩演出,苏州、上海、杭州昆曲界名家和传字辈艺人先后上演了《见娘》《看状》《山亭》《思凡下乡》《痴梦》《游园惊梦》等17个剧目,丁鞠初、宋衡元、姚轩宇、王传淞、张传芳、沈传芷、王传蕖、袁传蕃等20余位昆曲名家参加演出。这次昆曲界的盛会,让从旧中国走过来的艺人们看到了昆曲振兴的希望。1952年5月,苏州对昆剧、苏剧、评弹进行改革,制定了继承振兴昆剧工作的方针。

    1956年4月,浙江国风昆苏剧团的昆剧《十五贯》晋京演出成功,被称为“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让昆曲艺人看到了希望。时任苏州市文化局党组书记、第一副局长的顾笃璜蹲点于江苏省苏昆剧团,着重抓对青年演员的培训和全团艺术工作,继招收张继青等第一批“继”字辈演员后,又招收了第三批“继”字辈青年学员10名,并聘请上海昆剧名家徐凌云为剧团艺术顾问。顾笃璜要求青年演员以“逛花园、跑茶馆、养金鱼、玩古董、画花鸟、多读书”来培养自己的艺术兴趣,提高艺术鉴赏水平,鼓励演员研究昆曲,提升理论修养。他不但善于发现人才,还精于培养人才。当顾笃璜发现张继青是个昆剧“好苗子”时,就因材施教,排演剧目时让她多挑重担,对于其他青年演员的培养,他也是根据各自的特点,提出不同的培训方法与要求。当时,他既是团领导,又是总导演,和“继”字辈学员朝夕相处,同吃同住,同“跑码头”,扛着行李下乡演出,没有一点架子,团里老老少少都喜欢称他“顾同志”。

    1956年9月,苏州市举办昆剧观摩演出,上海、安徽、广东、福建等地的徐凌云、俞振飞、周传瑛等250位演员参加演出,顾笃璜抓住名家云集苏城这一千载难逢的机会,请徐凌云、俞振飞、徐子权,以及“传”字辈名演员沈传芷、朱传茗、华传浩、张传芳等到苏昆剧团传授《小宴》《惊变·埋玉》《思凡》《水斗》等精彩昆剧传统折子戏。次年4月,江苏省第一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在南京开幕,苏昆剧团的苏剧《花魁记》《寻亲记》和昆剧折子戏《断桥》参加演出,《花魁记》获大会剧本、演出、导演、音乐奖,多位演员获奖。其中,张继青、柳继雁获青年演员奖。

    苏昆剧团演出的苏昆剧备受各方关注,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在南京、上海观看了他们的精彩演出。

    1961年9月,苏昆剧团应邀到上海演出,顾笃璜负责具体工作,对所有剧目进行排练加工。张继青主演的《痴梦》,张继青、尹继梅主演的《窦娥冤》,杨继真、崔继慧主演的《快嘴李翠莲》,庄再春、蒋玉芳演出的《倩女离魂》《醉归》等得到了上海市诸多名家及广大观众的认可和好评,俞振飞、赵景琛等名家分别在《文汇报》《解放日报》《新民晚报》等发表文章,称赞苏昆剧的新生和青年演员的成长。

    顾笃璜在抢救传统昆曲的同时,还与时俱进地组织创作、演出了很多现代戏,如苏剧现代戏有《雷锋的故事》《红色宣传员》《鸡毛飞上天》《霓虹灯下的哨兵》《古城斗虎记》《芦荡火种》《江姐》《沙家浜》《海防线上》《小足球队员》等作品,以及现代昆剧《焦裕禄》。

江南名士 传道解惑

    2001年5月,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首批19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榜首。同年6月,苏州市承办首届中国昆曲艺术节;2006年10月,《苏州市昆曲保护条例》出台。至此,被誉为百戏之祖的昆曲进入了黄金时代。

    顾笃璜导演过苏剧、昆剧、京剧等艺术,最后他以昆剧传习所为平台,竭尽全力守护昆曲艺术,而且以正规的高等教育方式全方位培养昆曲人才。1989年9月,苏州昆剧传习所与苏州大学中文系合作开办“汉语言文学专业(昆剧艺术班)”(本科),招收学生20名和日籍研究生1名,由昆剧传习所负责昆剧专业课程的教学工作,苏州大学负责文化课。2002年秋季,昆剧传习所又与苏州教育学院合办昆剧专业5年制大专班,招录的33名学生,一方面学习基础文化、艺术理论、元素训练等课程,一方面学习昆剧专业课。与此同时,昆剧传习所还与苏州一中、觅渡中学等合作,推出昆曲艺术进校园工程。

    艺术创新与文化坚守始终是一对矛盾体。1990年,顾笃璜撰写了《提一个问题——为纪念徽班进京200周年作》一文,指出:“京剧创建之时,亦即徽剧消亡之始。不仅是那创立了京剧的‘三庆徽’转化为‘京班’,而且一时间各地徽班亦纷纷京化,先是徽夹京,后来是京夹徽,演京剧而只带演少数几个唱徽调的剧目,终于使独立的演徽剧的徽班不复存在了。”顾笃璜坚守传统昆曲,提出“抢救第一,保护为主,合理利用,传承文化”16字,强调了昆曲艺术抢救的重要性。

    顾笃璜为让更多的人知晓昆曲这门古老的艺术,并享受其独特的古典美与艺术美,赴台湾讲学。1992年,顾笃璜应邀在台湾女子中学及研究生班做了6场昆剧讲座,反响热烈,阶梯教室的过道上都坐满了学生,讲座一结束,学生们就将他团团围住,争着让其签名。2000年8月1日,举办了为期一个月的“台湾青年昆曲原乡行学习”,共招收学员29名。办班讲学之余,昆剧传习所还承担了排练演出等工作,如负责2001年举办的首届昆曲艺术节苏州参演剧目的策划、全部排练工作;负责苏州昆剧首次赴台演出《琵琶记》《白兔记》等四台传统大戏的策划、全部排练工作,传习所部分人员参加演出与伴奏。

    2004年,顾笃璜与台湾石头出版社合作推出全本《长生殿》,这是百年来折子最多、篇幅最长的一次演出,且首次采用全部30余种昆曲传统乐器同台演出。顾笃璜根据清初著名剧作家洪昇的同名剧本删减而成的昆剧《长生殿》,共27折,分上、中、下三本,演出长达7个半小时。台湾石头出版社董事长陈启德投资1000万元,由苏州昆剧传习所、中国昆曲博物馆、苏州昆剧院三方联合组成中国苏州昆剧艺术团排演《长生殿》。此次演出顾笃璜任编导,台湾当红美术设计、奥斯卡“最佳美术设计”奖得主叶锦添任舞美设计,台湾成功大学中国文学系教授汪其楣任艺术指导。顾笃璜坚持以“力求原样,不造假古董”为原则,并说“这次重排《长生殿》,就是特意要抢救、挖掘那些被人遗忘了的折子戏,让它们以原汁原味的舞台艺术形态展现在观众面前。”他要求演员欣赏表现唐代的绘画艺术,吟诵白居易的《长恨歌》,以提高对传统文化的认知。2月17日,全本昆剧《长生殿》在台北新舞台剧场首演,之后赴新竹、台南、桃园等地巡演,昆曲一时在台湾成为流行艺术。不久,苏州、北京、上海、香港、南京等地的观众有幸观看了全本《长生殿》,传统昆曲再次回归社会。2007年1月12日至14日,在比利时列日市瓦洛尼皇家剧院演出了全本《长生殿》,来自比利时及其周边国家的欧洲观众,首次领略到了东方古老艺术昆曲的韵味和风采。《长生殿》是顾笃璜从事昆曲编导生涯的绝唱,也是他践行抢救与保护昆曲的有益尝试。

    举办培训,宣传昆曲,提高学员的艺术水平;与高校合办昆曲班,培养专业演员;导演全本《长生殿》,让世人了解何为传统昆曲,何为世界遗产,顾笃璜一直在为昆曲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不懈努力着。同时,他还著书立说,主编了《昆剧艺术》《昆剧传世演唱珍本全编》,撰写并出版了《昆剧史补论》《苏剧史话》《苏剧昆剧沉思录》,编选了《昆剧选浅注》(四集)。2002年,顾笃璜被文化部授予“长期潜心昆曲艺术事业有突出贡献的文艺工作者”称号。

    恢复排练传统剧目始终是顾笃璜践行抢救与保护昆曲的首要任务。自2009年起,他指导昆剧传习所复排了很多传统剧目,如根据汤显祖《牡丹亭》原著节选整理出《肃苑、游园、惊梦、慈戒、写真、诘病、离魂》(合称上集),参加了当年的中国昆剧艺术节;2010年,复排了《精忠记·扫秦》《彩楼记·拾柴、泼粥》《绣襦记·当巾》等9个折子戏;2011年,复排的《双珠记·卖子》《燕子笺·狗洞》《西楼记·楼会》,应中国昆曲古琴研究会之邀赴京演出,同时还演出了传统剧目《牡丹亭》上集;2012年,复排《双珠记·投渊》《荆钗记·参相》《鸾钗记·拨眉、探监》等。这些复排的传统昆剧都制成音像资料,为后人学习、观摩、研究提供了依据。2015年,昆剧传习所招收了“坚”字辈学员,取“坚守本真”之意,守住昆曲的本真。2018年,顾笃璜指导“坚”字辈演员排演《红楼梦》,次年6月在北京恭王府演出。2020年,昆剧传习所又和昆山杨守松工作室合作,排演了《浣纱记》。

    多少年来,顾笃璜每周定时在昆剧传习所会客,接待来自四面八方的“粉丝”,为他们传道解惑。年届耄耋,顾笃璜本应在家颐养天年,但其仍志在抢救与保护昆曲。顾笃璜不为名,不为利,始终真诚待人,以纯真的内心与干净的双目看待这个世界。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1年12月31日 总第3775期 第三版

 
 
责任编辑:实习编辑 程子淇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