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文化 > 文库 > 随笔

档案中的“海迪精神”

——从十万余封“粉丝”来信中看时代价值

作者:刘 茜 顾晓羽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21-12-21 星期二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档案工作重要批示精神,近半年来,山东省济南市档案馆加快规划建设张海迪档案特藏室。经市档案馆全体人员的共同努力,现已整理完成10万余封海迪“粉丝”的书信档案,并陆续将其数字化。

10万余封书信的力量

    这10万余封海迪“粉丝”的书信来自全国各地,有的来自张海迪的亲朋好友,有的来自解放军战士、机关工作人员,其中大多数来自中学师生。信件内容包含多个方面,有与张海迪谈工作学习、谈人生理想的,有邀请张海迪参加社会活动的,有向张海迪求医问药的,有请求张海迪化解心中疑虑的,更多的则是表达对张海迪自强不息、奉献社会的精神和她始终追求完美的人生信念和价值观的无比崇敬之情。这一封封来信让我们真切感受到,“海迪精神”离我们那么近。

    张海迪5岁时因患脊髓血管瘤导致高位截瘫,但她从来没有向命运屈服。她先后自学了小学、中学课程以及大学的专业课程。15岁时,张海迪随父母来到山东莘县,她不怕那里艰苦的生活环境,以乐观向上的精神,时刻想着为身边的人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在那里,她到村小学教孩子们读书,并且克服种种困难学习医学知识,为乡亲们无偿治疗疾病,受到乡亲们的赞誉。

    1983年,《中国青年报》发表了一篇题为《是颗流星,就要把光留给人间》的文章,让“张海迪”这个名字家喻户晓。张海迪身残志坚、自强不息、积极进取、无私奉献的精神深深激励着每一个青年人。1983年5月,中共中央在对共青团中央和中共山东省委《关于进一步开展学习宣传张海迪活动的报告》的批复中,殷切希望全国人民特别是青少年要扎实深入地向张海迪学习,逐步树立共产主义人生观。

    市档案馆保存的信件大都集中在1983年至1986年间。这些信件已成为市档案馆的特色馆藏,并将作为“海迪精神”的生动诠释和实际载体得到永久保存。

履职尽责 砥砺前行

    张海迪的事迹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挥了巨大的模范作用,一代代青年人在她的精神鼓舞下拼搏奋斗,为国家、为社会作出了贡献,从而更好地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我们通过整理张海迪书信档案认识到,影响、激励了几代人的“海迪精神”,在新时代又被赋予了新内涵。今后,我们会继续深入开发利用张海迪书信档案,鼓舞和激励全市广大党员干部向张海迪学习,对待工作满腔热忱、精益求精,面对困难百折不挠、乐观向上,对社会负责、为人民服务,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牢记嘱托 干事创业

    通过整理张海迪书信档案,我们深刻认识到,一定要把她崇高远大的革命理想、无私奉献的人生态度、自强不息的学习毅力,以及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落实到工作中。

    今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对档案工作作出重要批示,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对档案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对档案工作者的亲切关怀,为做好新时代档案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通过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档案工作重要批示精神,我们要从中汲取奋斗力量,把总书记对档案工作者的关怀和激励转化为干事创业的动力,紧紧围绕“四个好”“两个服务”目标要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切实把蕴含党的初心使命的红色档案保管好、利用好,把新时代党领导人民推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历史记录好、留存好,更好地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人民群众。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1年12月20日 总第3770期 第四版

 
 
责任编辑:张雪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