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文化 > 文库 > 随笔

档案见证一个村落的华丽蜕变

作者:杨列君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21-11-16 星期二

    辽宁省本溪市南芬区解放村的档案室设在二楼。窗外,阳光明媚,人来人往,大人和孩子们笑逐颜开。我静静地坐在窗前,欣赏着他们灿烂的笑容。

    有谁能想到,多年前,这里曾是一个远近闻名的落后村、贫困村,现在居然一跃成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多么不可思议!作为村里的一名档案员,我从档案中看到了村里发生的变化……

    我出生在辽东的一个偏远山村——徐家村,就是现在的解放村,村里山高林密、土路崎岖、石房简陋。无论生活多么艰难,父母始终坚持供我读书,希望我能走出那片大山。

    通过努力,我考上了大学,来到了繁华都市。也许是性格使然,毕业后,大多数同学选择留在城市工作,我却更想回到父母身边。恰好本溪市实施“归雁行动”,号召大学生积极回乡创业。在不少人疑惑的目光中,我毅然决然地踏上了那片让我魂牵梦绕的热土。通过层层考试选拔,我有幸当选了解放村党总支书记助理,具体负责党务、档案等工作。

    此时的解放村早已今非昔比,原本偏僻的小山村,引进了生态旅游项目,游人如织,欢声笑语回荡在山谷,父老乡亲在家门口就可以卖山货、开办农家乐,“钱袋子”越来越鼓,小日子红红火火。

    在为家乡变化深感振奋的同时,我有些困惑,这一切究竟是如何发生的?后来,通过认真整理村里的档案,仔细翻阅那些“沉甸甸”的纸张,我看到了那些年的抉择、艰辛、坚忍……

    我要感谢档案,感谢它的真实。一件件档案清晰地记录了18年来,每一次村“两委”会议、村党员大会、村民代表大会的情况。为了解放村的发展,他们热烈讨论、辩论、争论的场景,仿佛就在我的眼前。

    2004年,徐家村与原解放村合并,成为现在的解放村。档案显示,当时村里人均年收入不足4000元,村集体外债近90万元,交通不畅,村民外出办事要走1个多小时,有线电视普及率不到30%,自来水进户率不足30%。对此,村“两委”班子立下“军令状”,誓必要摘下贫困帽子。他们明确目标,集体通过修5.2公里路的决议。为了修路,村“两委”班子硬着头皮、磨破嘴皮,多次向上级争取资金。在大家的不懈努力之下,历时一年,一条崭新的道路呈现在村民面前,从此“行路难”问题得到彻底解决,全村人兴高采烈。

    我要感谢档案,感谢它的完整。翻阅这些档案资料,我由衷地钦佩前任档案员细致严谨的工作作风。扶贫档案、民生档案、村务公开档案……分门别类,一目了然。

    我看到了2006年村“两委”班子组织村民到外地学习葡萄种植技术的资料;看到了老村干部朱文玉、二组组长王宝俊、老党员陈玉良等人示范带头承包经营12个甜瓜大棚的合同书;看到了村里的腰鼓队、秧歌队、舞蹈队、小剧团等在表演时拍摄的照片;看到了党员干部、扶贫干部“一帮一”走访慰问联系贫困家庭的记录册……

    我要感谢档案,感谢它的准确。当我翻阅2018年1月24日签订的一份合同时,不禁看了又看。这是村里与吉林一家旅游公司签订的《辽宁本溪大峡谷景区合作开发合同》,它对解放村的发展可谓影响深远。该公司投资3.4亿元,利用村里得天独厚的生态旅游资源建设了玻璃吊桥、丛林滑道、精品民宿及相关配套设施。

    正是从那时开始,解放村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平均每年吸引游客50万人次以上,大峡谷景区安置周边百姓300多人就业,村民人均年收入达到1.5万元,村集体年收入达100万元以上。大峡谷景区被评为国家3A级景区,解放村先后被评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辽宁省文明村、辽宁省环境优美村、辽宁省旅游特色村等。

    这一刻,我已经找到了答案。

    作为特殊载体,档案是一条跨越时空的纽带,承载着过往的担当、现在的拼搏和未来的希望。

    我深信,解放村的明天会更好。我承诺,我会做好历史的传承,翔实记录下岁月的印记……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1年11月11日 总第3753期 第四版

 
 
责任编辑:张雪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