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文化 > 文库 > 随笔

一生的守护

作者:王琳玲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21-11-01 星期一

    1993年,我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档案馆工作,至今已有28年了。记得当时,父亲高兴地说:“这个单位好啊,守护国家档案的地方,不管什么时候,它都永远存在。”在父亲心中,女儿已然捧到了一个“铁饭碗”。

    上班后,我做的第一份工作是档案库房管理。州档案馆领导在对我们进行岗前谈话时说:“档案馆是‘清水衙门’,档案工作是默默无闻的。档案库房管理是一份专业但枯燥的工作,我们档案工作者要耐得住清贫和寂寞。同时,档案工作是一份十分有意义的、责任重大的工作。”

    随后的日子里,我虚心、认真地跟着领导和同事们学习、了解和熟悉库房情况,主动学习业务知识,很快就能独立、及时地提供查阅的案卷,做好库房日常管理,完成馆藏档案的整理、复查、鉴定、统计等基础工作。

    1998年,我结合馆藏档案现状写了一篇关于馆藏档案纸张老化、字迹扩散、有褪变现象的论文,后来这篇论文被贵州省档案学会评选为优秀论文三等奖。随后,我陆续写了10多篇与档案抢救保护、业务指导、执法检查等工作有关的文章。同时,我积极参与《黔南州志·档案志》《黔南州档案馆指南》等编纂工作,渐渐地,我从内心真正喜欢上了这份平实的工作。

    2001年底,州档案局、档案馆合并,次年3月,通过竞争上岗,我担任技术保护部主任。科室的主要工作之一就是抓好国家重点档案抢救与保护工作。

    为此,我常奔波于三都、荔波和都匀等水族人民居住区,近距离接触2002年首批入选《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的国家重点档案——水族古文字“水书”,以及为数不多的水书直接传承者和传播者——“水书先生”,目睹了全国唯一的水族自治县——三都水族自治县和荔波县两个档案馆从馆藏几百册水书增加至近万册。

    我深入水寨,与水家人拉家常,同吃住,亲历水书征集的艰辛与不易,见证了州、县水书文化保护条例和加强少数民族古籍抢救保护实施意见等规定的颁布实施,看见了《水族文化进校园小读本》作为地方教材进入三都县及都匀市水族乡学校九年义务教育课堂,让水书及水族文化走进了校园,并组织申报全州水书抢救与保护项目并指导监督实施。2006年至2019年间,中央财政补助327万元、贵州省级财政补助206万元专门用于自治州水书的抢救保护,深切感受到党和国家对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视和关爱。作为一名档案工作者和“水家”媳妇,能参与其中,更是无比感动、无比自豪。

    2012年,我转岗到业务监督科工作,工作面延伸到县级部门及乡村,至今已有10年。

    这10年,我走遍了全州12个县(市),走乡镇、赴村寨、进社区,参与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天然林保护工程、土地确权登记颁证、精准扶贫、移民安置、传统村落等档案的业务检查与监督指导工作,我们用档案见证和记录了祖国翻天覆地变化的每一个伟大时刻。在脱贫攻坚战中,档案真实记录了党和国家为人民谋幸福的决策部署,精准识别、精准施策、精准脱贫的系列举措和取得的成效。“一户一档”,见证了自治州脱贫攻坚的工作成果,客观真实反映了党团结带领全州各族人民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奋斗进程和光辉历程。

    这10年,我见证了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中央财政投入4138万元经费补助自治州县级综合档案馆建设,全州11个县级综合档案馆拔地而起。其中,美丽的瓮安县档案馆入选国家档案局编辑的《旧貌变新颜 中西部地区县级综合档案馆建筑集》。看着档案搬入新库房,看着宽敞明亮的新馆办公条件,档案人都深刻体会到党和国家对西部档案工作及档案人的关爱和牵挂。

    这10年,我有了更多机会走上讲台,传授怎样去管理好一个单位的档案,如何齐全完整地收集文件材料,如何分门别类整理文书、照片、实物等各类档案。经过档案人的共同努力,全州涌现出一批“最美档案室”,各单位充实完善了归档范围,规范了各类档案的收集整理,为档案的开发利用打下坚实基础。大家对我的称呼也悄然发生了变化,从“小王同志”“王科长”变为“王老师”。经常有人打电话问我:“王老师,请问这份档案是放入永久还是30年?”“王老师,请问会计档案这样编号对吗?”前几日,我又接到一个电话:“王老师,我听过您讲课,现在我调任乡镇工作,想邀请您来我们镇给大家上一堂课。”说实话,听着一声声的“王老师”,我很高兴,发自内心高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能用我获得的档案知识和业务技能帮助大家,足矣。

    2019年,州档案局、档案馆分设,组织抽调我到州委办档案管理科(州档案局)工作。2020年,因工作需要,我又回到了州档案馆,其间也有调离的机会,我都选择了留下。记忆犹新的是2014年州直机关科级以下干部交流,局领导征求我意见,是走还是留,当时的我毫不犹豫地选择留下来,并认真地对领导说:“我不离开档案部门,我要把一生都献给自己热爱的档案工作,为自治州档案事业发展出一份力。”

    如今,虽然回到了州档案馆,仍然有许多单位和档案员找到我,让我帮忙看看他们做的档案管理工作是否科学,编制的归档范围和档案保管期限表是否完善,档案室设置是否规范。望着接收进馆的收集齐全、整理规范的各类档案,看到人们查阅利用到所需要档案时的那份喜悦,我更加坚信做好这份工作的意义和价值。

    而档案,也丰富了我的生活。从儿子1996年出生之日在医院拍下的第一张照片开始,我就注意收集整理了他不同年龄段的照片,还有奖状和证书。望着他从呱呱落地时的婴儿照到戴着学士帽的大学毕业照;从第一张幼儿园颁发的“健美儿童”奖状到“硕士研究生入学通知书”,张张都显示着孩子的成长、老师的辛苦和长辈的厚爱。遥望远方的孩子,把思念落在照片、证书和奖状上,慈母心和幸福感油然而生。感谢这份工作,让我学会了家庭建档,感受到家庭档案带来的快乐和满足。

    近30年的档案工作经历,让我收获颇多。我多次被选派参加省级及州级水库建设、土地确权登记颁证、移民安置、社会主义新农村等档案验收,参加省直、州直机关档案目标考核,参加档案执法检查、达标、评估和测评等工作。个人的工作能力、业务水平和职业素养也逐步得到档案系统领导和同行的认可,2016年经组织推荐,我荣幸地入选贵州省档案专家库专家。感谢这份工作,使我拥有这份崇高的荣誉和归属感。

    再有两年我就要退休了,就要离开热爱的工作岗位了。我做了一辈子的档案人,无怨无悔。现在的我已领悟到“档案工作,是默默无闻的。但是,是一份十分有意义的、责任重大的工作”这句话的意义。蓦然回首,不负时代,不负韶华,至今初心未改,仍是少年。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1年10月28日 总第3747期 第四版

 
 
责任编辑:实习编辑 程子淇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