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文化 > 文库 > 随笔

遥望明月共此时

作者:解黎晴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21-09-23 星期四

    原居峻岭误为樵,曾几何时变宝苗。华夏驰名成极品,武陵结梦塑神雕。桃花溪水壶中淌,古洞春茶碗里漂。在中秋月圆之夜,坐在阳台上,品一块广式月饼,啜一壶毛尖舒展的香茶,赏一曲《渔舟唱晚》的美妙,心灵不觉融入笑傲江湖的境界。“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在莹莹月华万千银丝的抚爱下,“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苏东坡《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不觉吟诵出口。

    中秋之夜,一轮明月又大又圆。中秋祭月是一种古老的习俗。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礼制,其祭祀之处称为日坛、地坛、月坛、天坛,分别设在东南西北4个方向。

    “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民间的中秋赏月活动约始于魏晋时期。《唐书·太宗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的祭月风俗。中秋节盛行于宋代,宋代人们赏月更多的是感物伤怀,即使中秋之夜,明月的光华也掩饰不住人情事态的伤感,但还有另外一种形态,即中秋是世俗欢愉的佳节,《东京梦华录》曰,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贵家结饰台榭,民家争占酒楼玩月,笙歌远闻千里,嬉戏连坐至晓。

    明清时期,中秋与元旦齐名,成为中华民族的盛大节日之一,节日的世俗情趣日益浓厚,以“赏月”为中心的抒情性与神话性的传统渐渐减弱,功利性的祭拜、祈求与世俗的情感、愿望构成普通百姓中秋节风俗的主要形态。因此,人们祭月渴望团圆、康乐和幸福。这个时期,人们纷纷供奉绘有月光菩萨的月光纸。富察敦崇在《燕京岁时记》里详谈:“月光马者,以纸为之,上绘太阴星君,如菩萨像,下绘月宫及捣药之兔。人立而执杵,藻彩精致,金碧辉煌,市肆间多卖之者。长者七、八尺,短者二、三尺,顶有二旗,作红绿,笆或黄色,向月而供之。焚香行礼,祭毕与千张、元宝等一并焚之。”

    古代的中秋宴俗,以宫廷最为精致雅典。如明廷喜食螃蟹,螃蟹装入蒲包蒸熟后,佐以酒醋,围坐品尝,食毕饮苏叶汤,清洗双手。宴席四周摆满石榴和其他时鲜,观看中秋的神话戏剧。清宫多在庭院朝东放置一架屏风,屏风两侧摆放着鸡冠花、毛豆枝以及芋头、花生、萝卜、莲藕,屏风前设一张八仙桌,上供一个特大的月饼,四周摆满糕点和瓜果。祭祀完毕,按皇家人口将月饼切成若干块,每人品尝一块,名曰“吃团圆饼”。

    长期以来,人们在月饼的制作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月饼的种类也愈来愈多,工艺愈来愈讲究,咸、甜、荤、素,各俱风味,光面、花边各有特色。明末彭蕴章在《幽州土风俗》中说,月宫饼,制就银蟾紫府影,一双蟾兔满人间。由此可见,心灵手巧的糕点师将嫦娥奔月的美丽传说简化为食品艺术图案形象地再现在月饼上,足见古代月饼从内容到形式已经百花齐放了。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时,一轮圆月宛若羞怯的姑娘,轻移莲步,在凄冷的广寒宫里轻舞……她将寂寞、惆怅、痛苦、彷徨,融合在曼妙的舞姿里。这月光似乎有一种神秘的引力,能使悲哀的思绪像水一样弥漫,能使欢乐的钱塘江潮洪波奔腾……

    仰望明月,徐徐飘过一团团轻烟似的云朵,她那圆圆的脸庞上挂着温柔的笑容,静静地照亮山河岁月,俨然仙乐飘荡。

    我很庆幸自己有古典音乐的陪伴。特别是每天的午休期间,我躺在一把靠背椅上,神情专注地听曲、饮茶。“斟杯留高士,绿茗光中涵逸气;和曲舞春风,红露片里畅诗魂”和“聚叶弥香,分心臻致好;茗杯啜蕊,妙境俱悠然”——这对茶联便萦绕心头;屏息凝神的时候,窗外樟树的虬枝在风中摇曳。江南优雅的古乐,仿佛水波一样轻轻抚过我的心田,多少次让我心生感动。

    在光华朗照的中秋月圆之夜,和家人共享着月饼的香甜,仙乐般的《渔舟唱晚》又从心头流泻出来,让我感知那无处不在的美好和幸福,让我的人生更加精彩!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1年9月20日 总第3733期 第四版

 
 
责任编辑:实习编辑 程子淇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