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文化 > 文库 > 随笔

百年长廊里的蓝色画卷

作者:薛惠芬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21-09-23 星期四

    海,国之家门,家之命脉。在黑暗中呻吟、在迷蒙中徘徊的那片海,百年前被昂然而起的旭日照耀。那双混沌的眼,睁开了,渐渐清澈、透亮。这是中国共产党百年风华长廊里的一幅蓝色画卷,而海洋档案正是这幅画卷的载体。作为海洋事业发展的历史记录和国家记忆重要的组成部分,海洋档案不仅承载着无数海洋工作者搏击沧海的印记,还是我国海洋事业发展的见证和不可或缺的信息资源。一份份文件、一本本记录簿、一个个数据、一张张照片、一段段音视频,乃至一位位亲历者的动情回忆,都构成了这幅气势恢宏的蓝色画卷。

    今天,我们仰望这幅画卷,中国海洋事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一个个画面跃然眼前。可以看到,新中国成立之初,海洋学还是空白学科,随着“中国海洋的综合调查及其开发方案”列入《一九五六~一九六七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一场轰轰烈烈的全国海洋综合调查在社会主义建设大潮中拉开了新中国海洋事业发展的序幕。可以看到,从圆梦“查清中国海、进军三大洋、登上南极洲”,到实施海洋综合管理、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环境、维护海洋权益和参加全球海洋治理,中国海洋在社会主义改革发展进程中从未缺席。也可以看到,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海洋迈出了建设海洋强国的坚实脚步,深海国之重器、海上大国工程惊鸿出世,中国海洋在海上丝绸之路、海洋命运共同体等构想和思想的指引下,必将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上绽放出璀璨光芒。

    这幅画卷之所以能告诉我们,中国今日的海洋从何处来、新时代的海洋又向何处去,都得益于与海洋工作同步成长起来的海洋档案工作,得益于那些被精心呵护的海洋档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档案工作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经验得以总结,规律得以认识,历史得以延续,各项事业得以发展,都离不开档案。在新中国海洋工作起步时,档案工作就是海洋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不管是1958年全国海洋综合调查办公室内设机构中编制人数最多的“资料组”(101人),还是1965年国家海洋行政管理部门在此基础上成立“国家海洋局情报资料中心”,后更名为“国家海洋局海洋科技情报研究所”(现为国家海洋信息中心),一代海洋人怀着管好用好海洋档案的初心,成功守护了艰苦岁月时期留下的印记和创业成果。

    改革开放后,海洋工作重心向经济建设转移,围绕海洋开发利用开展的重大项目纷至沓来,为满足其档案工作的需要,1983年,国家海洋行政管理部门按照《关于各部门制定十年规划时请安排建立专业档案馆等问题的建议》,率先成立了国家层面上的专业档案馆——海洋档案馆,为海洋档案管理和服务提供了专门的工作机构。2007年,经国家档案局批准,海洋档案馆正式更名为中国海洋档案馆。

    在系列海洋档案工作规章标准支撑下,从20世纪80年代开展的全国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项目档案工作开始至今,已有10多个海洋重大项目形成的档案实现了国家层面上的集中统一管理,在国家实施重大项目档案管理方面发挥了示范作用。

    进入21世纪,国家海洋行政管理部门先后两次组织完成了所属13个单位在2000年及以前形成的档案的进馆工作,大量的历史档案和资料,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前后形成的一批珍贵档案得以及时抢救和永久保管,立档单位的档案管理能力和水平也得到普遍提升。

    近年来,海洋档案工作又深入拓展资源建设渠道,通过购买、接受捐献、原件复制、代存和口述录音录像等手段,广泛征集散存在个人手里的珍贵史料。一幅舆图、一份旧报纸、一张老照片、一本亲历者日记、一段难忘的瞬间……在这些多彩记录的渲染下,蓝色画卷呈现得更加细腻、丰富和生动。

    海洋档案具有极强的海洋科学属性,蕴含着丰富的海洋科学数据,这些科学数据是国家重要的战略资源。为了促使其更好地服务于海洋工作,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尤其是信息化发展的需要,1984年至1987年,海洋档案馆开展了一场海洋学意义上的档案数字化工程,通过人工录入、校对和计算机程序的质量控制,完成了海洋数据及其相关信息的结构化处理,建成多个专业学科的资料文档。

    随着海洋调查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新增海洋科学信息已全部电子化,管理手段不断创新,建成了海洋科学数据中心,实施分类分级管理,面向不同用户、不同应用需求提供服务,为海洋管理决策、海洋科学研究、海洋防灾减灾、海洋经济建设等提供信息支撑和保障。同时,完成了全部馆藏纸介质档案图像化和模拟信号数字化处理,有效保护了档案原件,提高了档案利用效率,并通过向档案移交单位提供数字化成果,促进了海洋档案资源的共建共享。

    海洋档案蕴藏着极其丰富的人文信息。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档案以其特有的文化属性和历史属性发挥着前所未有的作用。2021年1月1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正式施行,其中“……开发利用馆藏档案,通过开展专题展览、公益讲座、媒体宣传等活动,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条款,在法律层面上明确了档案工作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宣传教育方面的责任和义务。中国海洋档案馆不辱使命,从海洋专业领域角度,创新档案开发利用和史料收集深度融合的工作模式,挖掘档案信息,以海洋事实、海洋人物为主要表现对象,创作了反映极地科考、洲际导弹发射、南沙海洋站建设等国家重大事件的多部档案短视频,在一些纪念活动中发挥了重要的宣传作用,逐步形成了“蓝色摄像头”海洋文化传播品牌。同时,连续多年在世界海洋日和国际档案日,通过图片或实物开设主题展览,提供海洋档案展示服务。

    2019年,中国海洋档案馆精心打造了“蓝色印记”档案展厅,通过大量的图片、文字、设备模型等,将“深闺”珍品推向了大众视野,通过“首创”视角展示了一幅中国海洋事业发展的蓝色画卷,为宣传海洋意识、弘扬海洋精神、传承海洋文化、传播科学知识提供了平台,受到广泛好评。2020年,中国海洋档案馆抓住我国首枚洲际导弹飞行试验成功40周年的契机,以馆藏档案为基础,通过采访亲历者、收集历史资料,研制了集展览、视频、图鉴、亲历者说、史料欣赏等于一体的档案专题产品1套32个,并以“海洋档案”公众号为传播平台,策划了为期两个月的系列宣传活动,感染了几代海洋工作者,也充实了馆藏档案资源。

    蓝色画卷在延伸,红色基因代代赓续。领航人高瞻远瞩,逐梦人挥洒前行,兰台人初心不变,为党管档、为国守史、为民服务,也将在这幅蓝色画卷上留下一抹自豪的色彩。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1年9月20日 总第3733期 第四版

 
 
责任编辑:实习编辑 程子淇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