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文化 > 文库 > 随笔

中秋糖饼蕴乡愁

作者:王宗征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21-09-17 星期五

    时近中秋,我便想起儿时母亲精心制作糖饼的情景。那时,在中秋节当天,母亲都要为做糖饼而忙碌。母亲的忙碌换来的是热气腾腾的糖饼,一家人围坐在饭桌旁品尝那香甜可口的糖饼,快乐与温馨交织,传统佳节过得有滋有味,糖饼的含义甚至超过了月饼。

    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我在天津宝坻农村度过了美好的童年时代。当时家里不富裕,作为中秋做糖饼主原料的红糖,也是凭着供销社发放的购货本到供销社门市部买来的,但是糖饼和月饼一样,是中秋家里不可缺少的节日食品。只不过月饼是花钱购买的成品,而糖饼则是母亲亲手制作的。糖饼是母亲模仿圆月的形状制作的,圆圆的糖饼和月饼一样,都象征着团圆,而相比月饼,好看又好吃的糖饼农家味道更浓,它所饱含的乡愁更重。恰逢“三秋”生产大忙时节,能在中秋节当天吃上香甜的糖饼,更是对辛勤劳动者的一种犒劳。

    母亲对糖饼的制作很重视、很用心。为了把中秋糖饼制作好,中秋前些天,母亲就念叨着到供销社门市部去买红糖。她让会骑自行车的父亲带着购物本,抽空到供销社门市部去,把限量供应的红糖买回来、存放好。家里有了红糖,母亲心里踏实了许多,便准备用来做糖饼皮儿的面粉和糖饼馅儿辅料的芝麻。母亲暗下决心,要把中秋糖饼做得既圆润又香甜,给节日增添一道美味主食,也使圆圆甜甜的糖饼给全家人欢度中秋增添些喜气和吉祥。

    儿时的农村是生产队体制。中秋到来之际,也正是生产队“三秋”大忙之时。即使农活再忙,农家也是要过中秋节的,不过生产队有个不成文的规定,社员不能因为过节而耽误生产队的“三秋”生产。所以,“三秋”生产与欢度中秋交织重叠在一起,农家要在节日里制作象征性的食品,糖饼成了宝坻农家的中秋美食之一。制作糖饼,要在紧张忙碌的“三秋”生产的间隙做准备。正式制作糖饼,一般在中秋节当天傍晚农活收工后进行。糖饼制作,农家主妇最拿手。她们巧抓“三秋”忙碌空隙,挤时间,提前做好一些准备,待中秋节傍晚收工后一气呵成,把糖饼制作好,干农活儿和做糖饼两不误。

    那时,母亲正值中年,是生产队的一个主劳力,在家里也是做饭快手。中秋节那天午饭后,为了制作糖饼,母亲先把提前培养好的酵母加入一大盆面粉里,再加入适量温水,把面粉和好。面粉发酵得恰到好处时,才能制作糖饼。中秋节下午,母亲到生产队忙农活。傍晚时分,母亲拖着疲惫的身体从生产队劳动现场回到家里,她顾不上休息,麻利地洗过手,便开始制作糖饼了。

    她将事先准备好的红糖放在瓦盆里,将芝麻放入锅里用文火翻炒,然后趁热将炒熟的芝麻从锅里铲出来,放在面板上,再用擀面杖把热烘烘的芝麻擀碎,再将微热的碎芝麻加入红糖里,紧接着用一支小铁勺把红糖和碎芝麻搅匀,制作糖饼的馅儿就备好了。这时,制作糖饼的面粉也已经发酵好了。母亲在发酵好的面粉中加入适量的食用碱,待酸碱中和、发面口味正好时,母亲便开始制作糖饼了。糖饼成品是用家中院子里的那口大铁锅蒸制而成的。这一连串的工序紧凑有序,虽然繁忙劳累,但母亲心里甜滋滋的。此时,母亲一门心思,就是希望蒸熟的糖饼外形好、味道好,让全家人能在中秋晚餐吃上糖饼这道美食。母亲还有一个打算,要留出两个品相好的糖饼,在中秋节转天中午回娘家时带给我的外祖父、外祖母,让他们也尝尝。

    母亲忙而有序地制作糖饼,我看在眼里,馋在心里。心中十分渴望能早一点吃上母亲制作的糖饼。母亲似乎看出我的心思,但她没有让我只当旁观者和坐享其成者。她一边制作糖饼,一边让我给她打下手,做些力所能及的活儿。母亲让我从院子里的南瓜藤上采来一些新鲜的叶子,用清水洗干净,再一片片地平铺在用来蒸糖饼的笼屉上,以防止糖饼粘在笼屉上。母亲还让我去抱柴火。我还在蒸糖饼烧火时,成为帮母亲往灶膛里添加柴火的助手。此时,那口蒸糖饼的大铁锅的灶膛里火舌蹿腾,蒸汽也顺着锅盖钻出,向上升腾着,母亲总算松了一口气,但仍有些担心,怕糖饼蒸不好。

    还好,功夫不负苦心人,揭锅时,看到那热腾腾、圆鼓鼓、白胖胖的大糖饼,我乐开了花,母亲汗涔涔的脸上也露出开心的笑容。制作糖饼的过程中,母亲是主角,我这个配角也尽了一份力。

    一晃,母亲去世已经几年了,但母亲制作糖饼的情形至今令我印象深刻。糖饼与中秋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不可分割,值得我细细回味,而母亲精心制作糖饼,让全家人共享象征中秋团圆和甜蜜的风味美食,那份亲情和乡愁更值得我永久珍藏。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1年9月16日 总第3731期 第四版

 
 
责任编辑:张雪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