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文化 > 文库 > 随笔

兰台追梦人

作者:杨 军 段昆鹏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21-08-24 星期二

    几乎每个工作日,在云南省保山市昌宁县档案馆的档案查阅室里,都会有许多利用者围在档案工作者李绍荣身边,请他帮助查找档案资料。

    “8小时不停地在利用者和堆积如山的案卷之间忙碌,就是他在看似平凡的档案工作中,用心用情服务群众的真实写照。”昌宁县档案馆馆长字竟春说:“老李是一个把大半辈子都献给了昌宁档案事业的兰台追梦人。39年如一日,这种坚守执着,难能可贵。”

    1982年,20岁的李绍荣进入昌宁档案部门工作。39年来,他把大部分的精力投入到昌宁的档案事业发展中,在平凡的岗位上尽职尽责、默默奉献,体现着自己的人生价值。20世纪80年代初,为了改变昌宁县乡镇档案工作在保山的落后状况,李绍荣带领馆内2名业务人员深入基层蹲点指导整理档案。在此期间,他与同事加班加点,从档案的分类、鉴定、编写、装订、编目到修复,每天辛勤工作,完成了1950年至1982年的4248卷村级档案接收进馆工作,使昌宁县的基层档案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

    39年来,李绍荣主动承担下乡征集档案的任务,不辞辛劳地走街串户、征集资料,先后征集照片7254张、实物204件,丰富了馆藏内容。

    李绍荣几乎跑遍了昌宁的村村寨寨,很多人也因为档案征集而与他结缘,成了无话不说的老朋友。在一次征集工作中,施学文就是出于对档案事业的支持和对李绍荣的了解,义无反顾地将祖辈留传下来的两件清代地契无偿捐赠给县档案馆,从而将县档案馆的馆藏资料年限向前推进了200多年。

    李绍荣虽然是昌宁档案战线上的“老兵”,但是他从来不拘泥于“老一套”,从电子产品使用到档案数字化管理,李绍荣都非常熟悉。多年来,在领导和同事的支持下,他不断开发档案信息资源,拓宽档案服务领域,在创新档案管理利用上取得了一项项骄人业绩。他先后主编了《档案利用实例》《知青文件汇编》等10多册档案书籍,并发表论文30余篇。

    “干一行,爱一行;活到老,学到老。”这是李绍荣的座右铭。临近退休,他却没有一丝一毫的松懈,而是把对档案工作的爱,转化为一点一滴的工作能量。2020年,穆金强从部队转业安置到昌宁县档案馆工作。曾经拿枪的手,现在则要每天与厚厚的档案资料打交道。为了让穆金强尽快成长起来,热心“传帮带”的李绍荣成了他的师傅。

    “从部队转业回来,进入档案馆,就向李老师学习档案业务知识。他毫无保留地把自己30多年的工作经验教给我。他热心服务群众、任劳任怨的工作精神,非常值得我们年轻人学习。”说起与李绍荣相处的点点滴滴,穆金强十分感慨。

    对于李绍荣而言,把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把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作为县级档案馆,馆藏各类文本、影像、图纸等档案资料种类繁多,保管、检索、查阅、汇集、装订等,成了他每天的工作。尤其是近年来,由于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各类档案调取频繁,工作常常交叉进行。巨大的工作量并没有难倒李绍荣,反而成为他服务群众的机会,彰显了一名共产党员的责任与担当。

    在39年的档案工作中,他练就了一身过硬的业务本领,使得县档案馆的工作在全市处于领先水平。为了方便利用,他根据馆藏档案,编制了婚姻、土地等15种专题汇编,又根据馆藏档案的实际情况,研究、编研出了48本台账,并在各县区综合档案馆推广使用。字竟春说:“他是一个真正热爱档案工作的人,所以他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

    一针一线,装订成册;一字一句,事关千秋;一心一意,情系兰台。为了让利用者“少跑腿”,李绍荣和同事们不断优化档案服务环境,在完善传统查档方式的基础上,推出了档案查阅“一站式”服务。

    多年来,李绍荣在平凡的岗位上兢兢业业、恪尽职守,帮助无数利用者查找档案资料。在他和同事的共同努力下,一件件珍贵文件从收集整理、编目上架、系统上传、审核入库、归档完成,直到提供利用,所有的环节都是他忠实履行为党管档、为国守史、为民服务神圣职责的明证。

    2016年,昌宁县档案馆被云南省档案局评为示范档案馆。县档案馆连续3年在全市档案工作考核中排名第一。李绍荣多次被评为保山市档案系统先进工作者。2020年12月,他被评为“云南省档案系统先进工作者”。

    古人说:“无限关山隔梦遥,山也迢迢,水也迢迢。”而在结缘档案事业39年的李绍荣看来,只要用心用情、执着向前,就没有做不好的事,也没有圆不了的梦。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1年8月19日 总第3719期 第四版

 
 
责任编辑:杨太阳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