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文化 > 珍档秘闻

半山游憩袅古音

作者:任 轩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21-08-23 星期一

    自古以来,文人墨客钟情的不止于水,还要有山。倚山贯河,杭州城里的绿水青山,都在拱墅。山是半山,厚重绵长;河为运河,曲水蜿蜒。半山又叫“皋亭山”,千百年来,帝王将相、达官贵人从容游走皋亭诸山间,欣赏那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历代文人在游览西湖美景后,都会前往半山登高咏文。作家郁达夫更是留下“相约皋亭山下去,沿河好看进香船”的诗句,道尽半山与运河的关联。

始皇入杭第一站 高宗屡次抵半山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带着一队人马开始了东巡。他们浩浩荡荡地离开陕西咸阳来到浙江杭州,在此地留下了些许传说。如:关于钱唐之名和杭州设县见于正史的最早记录,即源于此。再如:诏息湖原名为“阼湖”,因秦始皇在此暂憩,故被世人称为“诏息湖”或“御息湖”,而在汉语中“诏”“御”皆是与皇权关系密切的字。诏息湖旧域位于今半山西麓至大运河之间一带。

    据《史记》记载此次秦始皇东巡的路线为:“浮江下,观籍柯,渡海渚。过丹阳(今安徽马鞍山、芜湖一带),至钱唐。临浙江,水波恶,乃西百二十里从狭中渡。上会稽,祭大禹,望于南海,而立石刻颂秦德。”《越绝书·外传记地传》中曾写道:“东游之会稽,道度牛渚。”牛渚,即海渚。换言之,秦始皇东巡会稽到杭州,充分利用水道,走了一条便捷之路。从古丹阳湖到溧阳(今江苏溧阳市中部旧县村),经胥溪运河至阳羡(治今江苏宜兴市南),再经太湖、长兴到杭州。《史记》还记载了秦始皇刚到杭州就遇到一个大麻烦——“水波恶”。所以,队伍只好暂时在诏息湖附近休整。停在此处有两个原因:一是“水波恶”的地方,离诏息湖不远;二是诏息湖附近有能眺望观察江势之处。而这个地方就是半山。

    据《杭州地名志》记载,杭州城内的山有百座之多,又以史料为证,在百座群山中,纂有山志的有五座,其中就有半山。半山位于杭州城区东北部,地处拱墅区半山街道,与江干区丁兰街道的黄鹤山等诸山一脉相连,自西向东北绵亘10余公里,是历史文化积淀极为厚重的一座群山。

    相比秦始皇,宋高宗赵构到半山的次数就比较多了,并留下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在崇光寺内有个名叫“浴龙池”的地方,此处因赵构洗过手而得名。他还在桃花坞崇恩显义院内御书古诗五首。这五首诗就收录在《全宋诗》内。某年七夕,赵构驾幸半山地区的一个山头,此后该山不仅改名为“巧山”,就连山上的一座古刹也改称为“巧山庵”。

名山唯闻佛土香 名士远来礼佛山

    由于半山山脉有30多处寺庙,遂也有人称之为“佛山”。清代著名诗人厉鹗在《晓行皋亭道中》对此山更是有“处处唯闻佛土香”的赞叹。

    自古名山多古刹,“佛教游”自然就盛。最基本的现象,便是僧人之间的参学交游。例如:南宋时期,僧人德朋随僧侣真歇清了从位于杭州城西北50公里处的径山来到半山后,接任了崇光寺住持;元朝时期,僧人学古海随浦尚法师在崇光寺修行后,接任该寺住持;明朝时期,僧人觉浪道盛中兴崇光寺,他的两位高徒,观涛大奇接任崇光寺住持,阔堂大文则重振了上塔伏虎禅院;清朝时期,僧人东皋心越从福建云游至半山,拜阔堂大文为师,习曹洞宗两年,成法嗣弟子,后至东洋弘扬佛法,成为日本曹洞宗寿昌派开山祖师。诸此种游方学道、寻师访友、云游参学、朝山礼佛之例,指不胜屈。

    1319年,高立国的忠宣王王璋率队来到中国普陀山降香。随众中,有一位名叫李齐贤的诗人,在其著的《高亭山(伯颜丞相驻军之地)》写道:“江上山如淡扫眉,人家处处槿花篱。停舟欲问松间寺,策杖先窥竹下池。帆影暮连芳草远,钟声晓出白云迟。凭栏一望三吴小,像想将军立马时。”该诗中的“松间寺”便是崇光寺,“停舟欲问松间寺”则表明了忠宣王一行游览半山的原因之一,乃是慕崇光寺之名而来。

半山观桃由来久 竞至香市买泥猫

    古人云:“湖墅之胜,莫过于三雪,西溪之梅花,名之香雪;河渚之芦花,名之秋雪;皋亭之桃花,名之绛雪。而香雪,绛雪之艳,莫若秋雪之韵也。”其中,“皋亭之桃花”指的就是半山桃花。半山观桃何时成为老杭州的时令民俗现在无从考证,但关于半山观桃的记载和诗词却数不胜数。如清雍正朝的《浙江通志》卷九十九记载:“皋亭山刘坟村,每当春日,桃花盛放,一望如锦,游人多问津焉。”清代著名诗人厉鹗在《二月二十七日皋亭山下看桃花》中云:“皋亭山下集游船,半载尊罍半管弦。”

    倘若要问什么时候半山最热闹,当属桃花盛开的季节,但百姓到半山除了赏花外,还会祭拜半山娘娘。相传,宋高宗赵构择水路南逃,至皋亭山西南坡不慎落马。山穷水尽之时,有一位农家姑娘,手拿着竹耙,出来相救。她用竹耙把地上的土扬起,使金兵以为有宋兵前来,不敢轻举妄动。最终,赵构得以脱险,但这位姑娘却惨遭杀害。后来,赵构定都临安,为了报答她的救命之恩,便在皋亭山西南坡半山腰上建了半山娘娘庙。

    清末时期,半山娘娘更是成为种桑育蚕人心中的保护神,甚至一度被视为“兼掌婴孩生死及妇人生产之事”的神明,所以到半山娘娘庙进香的妇女,年盛一年,扇影衣香,络绎于道。1897年5月1日的《申报》上刊登了这样一则消息:“半山……山麓中有一丛祠,供奉马头娘,俗呼为半山娘娘,相传三月十五日为神诞之期。是月,乡人之育蚕者,结队成群均往,虔爇心香,以求庇荫。”

    半山桃花盛开时,还是“居民每藉礼佛而兼游山”的时节,遂有半山香会、半山香市、半山观桃等民俗活动。这些民俗活动直接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当时,半山村民擅于制作泥猫,半山娘娘庙外“卖泥猫、马头者,亦不知凡几,无不得善价而沽”。在《杭俗遗风》一书中写道:“半山出产泥猫,大小塑像如生。凡至半山者,无不购泥猫而归,亦一时之胜会也。”泥猫之所以那么受香客青睐,主要是和桑蚕文化有关,相传泥猫可以驱鼠。1873年5月1日的《申报》上曾刊载过这样一篇趣闻《记泥猫捕鼠事》:一户人家买了泥猫后,在当晚听到了老鼠凄惨的叫声。第二天,这户人家在供奉泥猫的案几上发现了两只死老鼠,而供奉的泥猫则遍寻无踪。

    除了泥猫、马头,半山还有一样具有桑蚕文化的特产——纸花。每当举办庙会之际,半山娘娘庙中便会“制办纸花供于神龛前,乡人争购,云置诸蚕架之上,以为可获丰收”。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1年8月20日 总第3720期 第四版

 
 
责任编辑:杨太阳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