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文化 > 红色记忆

不忘为民初心 促进民族团结

——红军长征在四川执行民族宗教政策纪事

作者:特邀撰稿人 高 勇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21-08-20 星期五

    四川西北的甘孜州、阿坝州藏族地区长期以来施行政教合一的体制,藏传佛教影响着藏族人民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红军在川西北地区的民族政策中,尊重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是一项重要内容。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经四川时,严格执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确保了红军通过民族地区,也留下了许多经久传颂的保护宗教信仰和民族团结的佳话。

中央红军:出台四项纪律 保护寺院安全

    1935年6月11日,中央红军先遣队抵达藏民聚居的宝兴县硗碛寨,准备翻越中央红军长征途中的第一座大雪山——夹金山。

    红军进入硗碛村寨后,十分注意宣传工作,随先遣队来的杨参谋在与当地额德姆等20多个喇嘛见面时,宣传了共产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及红军的性质和主张,阐明红军尊重藏族群众和宗教信仰自由等,并当众宣布红军的四条纪律:一是不进老百姓的住房;二是保护寺院;三是不随便吃群众的东西;四是不拿夷(藏)家的一点东西。杨参谋还给红军战士们定了一条纪律:不准任何人进入喇嘛寺的经堂。喇嘛进殿念经,杨参谋不准战士们去围观,还派了两名战士在楼口站岗。

    红军严格军纪,进寨后,战士们全部坐在屋檐下、道路两旁休息,吃自己带的干粮炒米,喝溪沟里的凉水,对寺庙和藏民秋毫无犯。

    红军战士的行为,在藏民中不胫而走,躲进深山的藏民们纷纷回到家中,有的给红军送来了柴火,有的送来了蔬菜。他们还在硗碛街上扎起三道“天花”(用松柏和鲜花做的牌坊),贴上“欢迎红军来藏家!”等标语。

1936年4月12日,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总政治委员陈昌浩与甘孜喇嘛寺住持活佛仲萨、
白利喇嘛寺住持活佛格达,在西康(今属四川)甘孜县签署的《互助条约》。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档案馆藏

    先遣队在硗碛寨喇嘛寺住了4天,临走时,杨参谋把寺院后面土司占据的一大片土地划给喇嘛寺经营,并写了一张字据,盖上红军的印章,交给额德姆喇嘛,作为土地归寺院的凭证。

    离开硗碛寨,当地僧民还选派杨茂才和莫日坚(藏族)为向导,带领先遣队向夹金山进发。

红四方面军:签订互助条约 成立博巴政府

红四方面军第30军政委李先念,以“中国抗日红军先遣军政治部”的名义,在甘孜县颁布了
保护觉母寺院(尼姑庵)的布告。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档案馆藏

    1936年春夏,红四方面军和红二、六军团长征先后来到康北高原,会师甘孜县。

    进入甘孜后,红四方面军的领导先后走访了甘孜喇嘛寺住持活佛仲萨、白利喇嘛寺住持活佛格达等寺庙上层人士,耐心对其宣传党的民族宗教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格达活佛在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的感召下,思想发生了巨大变化。他逐步认识到,只有工农红军才是为各族人民谋利益的军队,只有跟着共产党走,藏族人民才能获得解放。经过反复协商沟通,1936年4月12日,红四方面军与仲萨、格达签署了《互助条约》。其中约定“逐渐消除西康甘孜卜巴喇嘛与大金寺、西藏卜巴喇嘛过去的恨仇,实行卜巴民族的团结与一致,以加强民族解放的力量”“喇嘛寺负责供给红军粮食和一部份(分)物质资材(财)”“喇嘛寺最近负责号召所有逃到外边未回来的人民及牛羊牲口财物回来,安居乐业,红军一定保护”。同年5月1日,在红军的帮助下,博巴(即卜巴)第一次代表大会在甘孜召开,宣告成立中华苏维埃甘孜博巴(藏族)自治政府。格达当选为自治政府副主席。《互助条约》签订后,格达认真履行承诺,积极发动和组织群众为红军筹备粮草,仅白利喇嘛寺就支援红军青稞3万余斤、豌豆4000多斤,支援军马15匹、牦牛19头。

    格达还与红军总司令朱德建立了深厚的友谊。1936年7月,红军奉命继续北上,格达与朱德总司令深情话别,朱德为格达在红缎上留下了“红军朋友 藏族领袖”8个大字,并将他的八角红军帽送给格达,以作纪念。

    红军走后,封建农奴主还乡团等反动势力疯狂反扑,博巴政府的成员和革命积极分子惨遭杀戮。红军离开的第二天,博巴政府的工作人员被杀者达40余人。惨案发生后,格达十分震惊,毅然挺身而出与敌人进行坚决的斗争,并冒着生命危险把红军留下的轻伤员分散保护到当地群众家中养伤,将重伤员悄悄接到寺庙中亲自调理治疗,或护送至道孚县章谷寺,委托那扎夏活佛掩护治疗。在以格达活佛为代表的革命群众掩护下,红二、四方面军留在康北高原藏区的3000余名伤病员,绝大多数都被藏汉人民掩护或安全转移,伤愈后又重新走上了北上抗日的道路。

红三十军:保护觉母寺院 僧民筹粮助军

    1936年3月底,红四方面军第30军来到藏、汉、回等民族聚居的川西北甘孜合则觉母寺院附近驻扎下来,红军坚决执行纪律,不干扰百姓。红四方面军第30军政委李先念,以“中国抗日红军先遣军政治部”的名义,在甘孜县颁布了保护觉母寺(尼姑庵)的布告。布告说“此系合则觉母寺院,凡一切人等不得侵扰,此告”。红军还向老百姓耐心反复地宣传红军的民族政策,主动为群众做好事,用实际行动赢得了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的信任。他们渐渐和红军热络起来,给红军送粮、送菜,不少青年还报名参军,积极支援红军北上抗日,为革命作出了贡献。

    1936年4月初,红军进军川西北藏区的消息震动了当地最大的农奴主——德格土司泽旺登登。土司惧怕红军继续西进,下令调集所辖各县士兵2000余人(多为骑兵),交由头人夏克刀登统率,奔袭与德格接壤的甘孜绒坝岔红30军所部驻地,交战中,夏克刀登被红军俘获。红军以礼相待,朱德、李先念等红军领导同夏克刀登谈话,向他讲述红军北上抗日的重大意义,红军的民族宗教和俘虏政策等,还为他医好了伤病。夏克刀登亲眼看到红军待人和善,更未加害他,深受感动。经过红军宣传教育,夏克刀登征得土司同意,于1936年4月23日代表土司与代表红军的李先念签订了《互不侵犯协定》。《协定》规定,红军不进入德格地区,德格土司不打红军,并帮助红军筹集牛、羊、马和粮食。夏克刀登履行了协定条款,为红军筹集了150头牛、53匹马和大批粮食,红军回赠了银圆和枪械作为酬谢。在1936年5月初,中华苏维埃甘孜博巴自治政府成立时,夏克刀登还担任了博巴政府的领导职务。

    《互不侵犯协定》的签订,为后来红二军团顺利进入白玉县进行休整,向会师地——甘孜进发创造了条件。进入白玉县城后,红二军团总指挥贺龙拜访了白玉喇嘛寺,白玉喇嘛寺是德格土司的五大家庙之一,对红军较为热情,支援了一批粮食,并将寺庙的3匹好马送给了贺龙等。红军也以礼相待,回赠了寺庙许多财物。

红二、六军团:严明军风军纪 赢得番族欢迎

1936年5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六军团政治部开具的《番民出入证》。四川省乡城县档案馆藏

    1936年5月3日,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六军团分左、右两路纵队,从云南中甸(今香格里拉县)向川西北地区进发。14日,右纵队(红六军团)在萧克、王震率领下抵达定乡(今四川乡城县)县城。在此之前,云南中甸归化寺的定乡籍僧侣上层给定乡县僧侣上层写信,告知红军在经过中甸时对寺院、百姓秋毫无犯,以及红军要路过定乡北上的消息。

    得知红军要路过定乡的消息后,桑披岭寺住持格松和定乡县冷龙沟村头人彭措大吉等人权衡利弊,决定不与红军作对。为迎接红军的到来,他们找借口将国民党定乡县县长赶走,并遣散了县署人员。与此同时,他们派出各路人马,告知四乡百姓,不准向红军开枪。

    5月14日,萧克、王震率红六军团进驻定乡县城,37岁的寺院活佛纳瓜带领广大僧侣出来迎接,向红军敬献哈达和青稞酒,热情地将萧克、王震等红军将领迎进寺内,随即在经堂外的跳神场举办了隆重的欢迎大会。红军严明的军风军纪令寺院喇嘛和周围群众深受感动,躲藏在山上的群众不仅很快下山回家,而且主动把家里的粮食送到寺院卖给红军。为方便群众卖粮,红军还给送粮的民众专门开具了写有“兹有番民×××运粮食进城,各处哨线应准予出入,并不准扣留粮食及私行擅卖”的路条。一时间,筹粮热潮风卷城乡,就连距寺院80多里的同堆、达根等地的群众也纷纷用骡马驮粮进寺。在红军休整的短短7天中,各地群众运送到寺院里的小麦、大麦、青稞、荞子、酥油等堆得像小山一样。红军部队为表达对定乡人民的感激之情,特赠送了一面红色锦匾给寺院,上书道“扶助番族独立解放”,此外,红军还赠送了银壶、马蹄银等物作为酬谢。

    5月20日,在各界人士和藏族民众的热烈欢送下,红六军团官兵离开定乡沿硕曲河继续北上。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1年8月20日 总第3720期 第三版

 
 
责任编辑:杨太阳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