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文化 > 往事回眸

“沪地为万国竞争之场、商战之冲”

——张謇时代的大生沪所

作者:特邀撰稿人 朱 江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21-08-16 星期一

    张謇在创办和发展南通实业的过程中,特别注重南通与上海的接轨。上海为张謇在南通的实业与文化和教育事业提供资金、物料、信息和人才,张謇也为上海的经济和文化作出独特的贡献。大生沪所是大生纱厂对驻沪办事部门的习惯称呼,最初名为“大生上海公所”(简称“大生公所”),其名称后来多次变化,驻地屡次搬迁。大生沪所作为连接沪通的一个重要机构,不仅发展成大生第一、第二、第三纺织公司在上海的办事机构,同时也服务大生系统的其他企事业,还成为南通在上海的窗口。大生沪所是张謇所创事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大生公所

《通海纱丝厂集股章程》(局部) 南通市档案馆藏

    大生公所,是大生纱厂驻沪办事机构的最早称呼,也是大生纱厂最早的内设机构,标志着大生纱厂的筹建迈出实质性一步。

    大生公所是经官府同意后设立的。1896年1月26日,潘华茂、郭勋、樊芬、沈燮均、刘桂馨、陈维镛6位筹办大生纱厂的董事,联名向张之洞上奏《遵办通海纱丝厂禀稿》。通海纱丝厂是大生纱厂的初名,这是目前能看到的最早的大生纱厂的文件。《遵办通海纱丝厂禀稿》其实反映了“通官商之邮”的张謇的思想。《遵办通海纱丝厂禀稿》除提及创办企业的由来、在唐闸建厂的设想、集股的办法外,还附有通海纱丝厂集股章程,共七条。与其说是章程,不如看作是向官府的权益申请,希望官府不要干涉商办企业的内部事务、可以自行疏通连接长江的河道以利运输、自行开办自来水和电灯、参照上海几家纱厂的惯例给予的优惠等。

    章程第六条特别提出:“定购机器点收装运,及陆续添购煤炭物料、汇兑银洋、出售纱丝、投税领照诸事,均在上海,其与道署、税关交涉甚夥,拟立公所一处,由厂派人经理,刊刻戳记,以昭凭信,文曰‘奏办通海大生纱丝厂上海公所记’。”

    这个章程,除了刊刻戳记“大属不合”,没有获批外,基本得到张之洞的认同。在1896年2月11日张之洞给光绪帝的《通海设立纱丝厂请免税厘片》中写道:“督饬司道,将该商等所禀章程逐一考核,均属可行。除由臣批饬招商兴办外,理合附片陈明,一面将该商等禀请核定章程,咨送总理衙门备案。”经过修订,去除刊刻大生公所印章的条款后的章程,因涉及江海关报税事宜,遂由张之洞报送到总理衙门备案。大致在3月中旬,光绪帝在奏片上朱批:该衙门知道钦此。

    将大生公所设在上海,有着经济上的考虑。1896年,上海拥有华盛纺织总厂、裕源纱厂、裕晋纱厂、大纯纱厂等企业,成为中国最大的棉纺织工业区,上海市场行情是大生纱厂必须关注的,设立办事机构有利于跟踪市场动态。大生纱厂所需的机器配件、燃料等生产必备物资,在上海采购也容易许多。还可以依托上海这个全国的金融和贸易中心来集资,因为上海一直是大生纱厂最主要的资金来源地,许多股东甚至没有实地去过大生纱厂,只是通过大生纱厂的驻沪机构与大生纱厂发生联系。与江海关的联络和沟通也是设立大生公所的原因之一。大生纱厂官机从上海运往南通,随后机器配件、燃料的运输,以及开工后产品运往外地,都需要跟江海关打交道,而江海关就设置在上海。

    1897年8月,买办潘华茂和郭勋退出大生纱厂的筹办,从表面上看是对是否引入官机(官股)与张謇发生分歧,实质是并不看好大生纱厂的前景。1897年秋,大生公所迁出暂寓的广丰洋行,名称改为大生纱厂沪帐房,迁至新北门外天主堂街31号的春裕成,一直到光绪二十五年(1899)五月。

    大生纱厂是1899年开车的,春裕成时期的大生沪所,主要是围绕大生纱厂的筹建,筹措资金,与江海关沟通,把官机从上海运回南通,购置大生纱厂需要的各种物料,物色大生纱厂亟须的技术人员,为大生纱厂的顺利投产提供资金、物料、人才的支撑。大生纱厂在上海购买的物料,到江海关交税后,凭上海道颁发的护照,可以直接运往南通,沿途不再缴纳厘税。护照由大生沪所到上海道署领取,而且是一次趸领100张。1897年3月19日,张謇致信上海道瑞澂:“兹查前领护照壹佰张,自壹号起至壹佰号止,业经用完,除已将填用者随时陆续缴销外,相应循案续领。”为此张謇请求瑞澂按照成案再印发护照100张,编号后交给大生沪所。3月26日瑞澂复函批准,由大生沪所“随时填用,仍按月汇缴一次”。这样的便利条件,无疑节约很多时间成本。

河滨新屋

清光绪二十六年十一月二十日(1901年1月10日),大生纱厂沪帐房缴纳税款的存根单。南通市档案馆藏

    光绪二十五年(1899)六月,大生沪所搬进裕源批发所,一直到1914年迁往法租界外滩12号。这个阶段,大生沪所迁徙最为频繁,先后在裕源批发所、印书公所、通海花业公所、紫来街同福昌衖协兴公皮货行、十六铺南太平码头弄等处租屋办公。

    1903年5月23日,张謇在上海乘坐日本邮船会社的“博爱丸”轮船,赴日本考察,置身紫来街的大生沪所为张謇的日本之行张罗一阵。张謇是5月15日抵达上海的,19日理发,21日最终定下行程,并买船票(洋134.4元),兑换日币30元。22日,张謇登船,坐人力车花费洋1.1元。开船当日,大生沪所还为张謇代办赴日的物品(洋22.8元)。张謇于7月29日早上5时回到上海,大生沪所已经搬到十六铺南太平码头弄。张謇在这天的日记里写道,“是日顺风乘潮,故速。纱厂帐房已移十六埠南太平马头弄内。前地二弊:楼上太低,夏日不堪其热,秋病皮臭。今亦二弊:弄不洁,马车难通”。从张謇的日记推断,大生沪所不仅搬迁频率高,而且办公和生活的条件比较差。

    1903年6月26日至28日,《新闻报》刊登了一则广告:“通州大生纱厂沪帐房迁至十六铺南太平码头衖内。”此前大生沪所一直在租界租房办公,这是首次搬到华界,跟张謇筹备上海大达轮步公司有一定关系。

    1904年,张謇在给南洋大臣《请设上海大达轮步公司公呈》中写道:“上海滨临黄浦一带,北自外虹口起,南抵十六铺止,沿滩地方,堪以建步停船处,除招商局各码头外,其余尽为东西洋商捷足先得,华商识见短浅,势力薄弱,不早自占地步,迄今虽欲插脚而无从。每见汽船、帆舶往来如织,而本国徽帜反寥落可数,用为愤叹。”浦西黄浦江岸线,北自虹口,南至十六铺,凡是能够建造码头的地方,除了招商局码头外,均被洋商占据,黄浦江上桅杆林立,舳舻相继,上面飘扬的大多数为外国旗帜。“自十六铺起至大关止,沿滩一带,岸阔水深,形势利便,地在租界以外,尚为我完全主权所在”。十六铺往南至大关(即江海大关,又称江海常关,位于大东门外肇嘉浜边)一带,处于华界,是建设码头的理想地带。“兹议约结同志,筹集开办经费,先就十六铺迤南老太平码头左右,购定基地,建筑船步,并造栈房,以立根据而固基础。即拟招集华商股本规银一百万两,分作一万股,计每股银一百两,分期收足,掣给股票。船步栈房工程告竣,接续订购轮船,增筑船步,一面先就沿江、沿海及内河地方,相定码头,以便添设。务冀华商多占一分势力,即使洋商少扩一处范围。”张謇等人发起,在十六铺至老太平码头一带,购地建筑轮步,同时建造栈房。需要说明的是,张謇等人创办的上海大达轮步公司,是在十六铺南边建造码头,并不是在十六铺建造码头。

    光绪三十年(1904)四月,大生沪所与山协森木作签订合同,“在法界东城河浜建造住宅、帐房五间”。这是大生沪所第一次在上海自建房屋,工程采用包工包料的形式,约定4个月完工,工程款规元3800两,分四期领取。1904年11月15日至17日《申报》和《新闻报》刊登:“通州大生纱厂沪帐房迁移法界金利源后城河滨新屋。”

    金利源,指金利源码头,是上海十六铺码头的前身。经历多年颠簸,大生沪所终于在上海滩拥有了一席之地,一直到1914年。“金利源后城河滨”所指,则比较宽泛,后来以“小东门外”替代。小东门外时期,大生沪所在大生纱厂内部地位逐步提升。1907年8月31日至9月1日,大生纱厂召开第一次股东常会,议决大生沪所更名为驻沪事务所,跻身大生纱厂的核心管理机构,取得与会计所、营业所、考工所和庶务所同等的地位。大生纱厂花红分配方案为:股东十成、总理两成、五所所长及机匠一成、各执事一成,大生沪所的负责人得以分享大生纱厂的丰厚盈利。

南通大厦

    1914年,大生沪所迁往法租界外滩12号。大生沪所置身法租界时期,酝酿并实施了一项重要的形象工程,即在上海滩建造一座属于南通人自己的大楼。此时,大生的核心企业正步入辉煌阶段,连年盈利不仅让股东获利匪浅,还带动上下游企业不断诞生和发展,南通也随之在国内外声名鹊起。无论是业务拓展后办公场地扩张的需要,还是发达后追求体面起见,再加上有足够的财力支撑,新大楼呼之欲出。

    这座后来命名为南通大厦的大楼,经营管理是以一种独特的方式进行的。从租地、建筑到出租、运营,具体工作由大生沪所操作,牵头负责的是大生沪所所长吴寄尘。而投资方则为南通大厦专门成立了上海南通房屋公司。南通大厦地块位于当时的九江路22号,毗邻河南南路,面积1.84亩,是以每月规元800两的代价,1918年7月起从上海永庆公司租来的。上海著名的营造作辛和记以规元9.5万两、外加钢价1.85万两中标。南通大厦落成后,大生沪所于1920年5月18日搬进前楼的二层楼办公。大生沪所进驻南通大厦办公,既是大生沪所的高光时刻,也是张謇及其所创大生企业步入辉煌时期的标志。

    大生纱厂开车后经营顺利,在张謇的倡导下,一系列的配套产业在南通陆续投资设立。以棉纺业为核心的产业链初步形成,以资本为纽带的大生企业集团日益壮大。大生系统的很多单位,都是依托大生纱厂的资金带动滚动发展起来的,也是依靠大生沪所筹措资金和购买物料。大生沪所由大生纱厂的驻沪办事机构,逐渐成为兼理大生系统其他企业在上海的业务总代理。某种意义上讲,对于新办的企业,乃至张謇倡导和投资的教育和慈善机构而言,大生沪所是孵化器。大生沪所协助和支持的单位,主要在南通,但也涉及震旦学院、左海公司、上海图书公司、江浙渔业公司等地处上海的单位,甚至包括江西瓷业公司、镇江的大照电灯公司等通沪以外的单位。

    1920年开业的淮海实业银行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这家总部在南通的区域性银行是张謇等人创办的,根据现有史料,淮海实业银行筹备工作至少在1918年就已经开始。在1918年5月30日的《申报》第7版《实业银行开会记》中记载,1918年5月24日召开淮海实业银行第二次发起人会议。这次会议确定拟议中的银行定名“淮海实业银行”,股本100万元,在通沪两地设立筹备处,发起人公推张詧、张謇为筹备主任。上海筹备处由筹备主任委托沪所所长吴寄尘办理。

    大生沪所对淮海实业银行创立起到的作用,首先,代收股金、代换股票和发息;其次,在上海代购多批次的用品,主要是会计记账用品,如支票、日记表、开支账、未收票据账、定期放款分户账、现金保单,其他办公用品如保险箱、橡皮图章、木器等;再次,代办业务,在淮海实业银行上海分行1920年9月17日正式开业前,大生沪所代为承担部分职能,如1920年8月25日第88号号信所述,金城、上海银行各交到洋2万元,代存入上海商业储蓄银行洋户。

1907年2月19日,大生纱厂致大生纱厂沪帐房最早的号信。 南通市档案馆藏

    大生沪所对于南通的文化和教育事业也起到助推的作用。大生沪所一直利用身处上海的优势,为中国师范教育源头之一的通州师范学校购置图书、仪器,如光绪二十八年(1902)大生沪所的总录里记载,大生沪所8月19日代购《二十四史》,支付规元152两,还花费洋2元买书箱2个,把书送到开往南通的船上又给了力资费洋5角。

    1920年6月5日至8日,美国哲学家、教育家杜威受邀到南通讲演和参观,这是南通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大事。杜威一行由上海到南通的旅途上,大生沪所作了精心安排。杜威是6月4日晚上在上海乘坐大达轮步公司的“大德”轮赴南通的。早在5月31日张謇儿子张孝若给大生沪所的沈燕谋写了一封信,信中要求沈燕谋把“大德”轮的大餐间完全包下,供杜威一行使用(包括杜威夫妇及两个女儿、两位翻译,共6人。据6月9日《民国日报》报道,随行两人为刘伯明和杨英夫,均为南京高师职员),并在大餐间案上铺上洁白的餐布,同时悬中、美两国国旗,“务求清洁,使人一上大达船,即见南通真精神”。张孝若请沈燕谋上船,把欢迎信交到杜威手上,至于第二天的早餐,关照船上预备好。张孝若还告知沈燕谋,“大德”轮在抵达天生港之前,会在任港停留,南通方面有人上船接站。6月9日,张孝若又给沈燕谋写信,提到“杜博士在通招待颇周至,彼十分满意,昨已回沪。博士颇称上船时及船上优待,甚为铭感云”。大生沪所的周到安排,给杜威留下了良好印象。

    1922年开始,大生企业陷入债务深渊。1929年12月,南通大厦转让给永安公司。1930年11月1日,《申报》和《新闻报》同时刊登《大生纺织公司沪事务所迁移通告》,大生沪所迁至南京路保安坊上海女子商业储蓄银行4楼办公。一直到1953年1月26日,上海市老闸区人民政府同意大生沪所(当时为大生第一、第三纺织公司上海联合事务所)撤销。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1年8月13日 总第3717期 第三版

 
 
责任编辑:杨太阳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