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文化 > 文库 > 随笔

为党管档 为国守史 为民服务

——献给建党100周年

作者:计大敏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21-08-11 星期三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回顾杭州市全面恢复整顿档案工作以来的历程,杭州市档案局原局长张树兴说,魏沈是最值得书写的人。

    恢复队伍

    1979年8月18日,全国档案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拉开了全国恢复整顿档案工作的序幕。魏沈,这位新中国成立后培养的中国人民大学调干生,应召从统战部回到中共杭州市委办档案处主持恢复整顿档案工作。

    人,紧缺!市委办大开绿灯,魏沈就到处奔波。她慧眼识人,调来教师、部队转业干部,广招大学生,甚至半路截下了分配到浙江省档案局的中国人民大学应届毕业生,加上市委档案处原班人员,杭州市的顶层档案干部队伍迅速组成。之后,开始纵向档案队伍的建设,率先建立市级机关档案协作组,市级协作组再牵头组织所属单位的档案协作组,层层建立协作组,形成了纵向分级管理、横向互相协作的档案工作队伍,为全面恢复整顿档案工作做好了准备。

    培训办学

    人才需要选拔,也更需培养。一次,魏沈去检查一个机关的档案工作,打开档案柜,见到的是一卷卷崭新的、装订美观的档案。原来,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机关人员就将那些旧档案复印后装订成册。魏沈急忙问:“档案原件还在吗?”一头雾水的档案员小心翼翼地说:“还在。”魏沈松了口气说:“那些档案虽然旧、发黄,但都是原件、是宝贝。”档案员不懂档案,这个现象作为案例被列入了培训教材。

    经过培训,保护原件的观念深深地印在了大家的头脑中。此后,从积存档案清理,到后来的国有企业转制、破产企业档案的整理,一张张公文、会议记录、工资单、甚至营养餐的发放单,档案员都耐心修复、精心保存,从而保存了无数原始档案。

    此外,他们还邀请省档案局、杭州大学的档案专家前来授课,输送档案人员到杭州大学档案专业进修,到中国人民大学档案学院函授学习。培训的师资力量有了,他们开始连续面向全市开课,并赴各机关、企事业单位培训,这成了恢复档案工作的前奏。

    从长远考虑,魏沈借在统战部积累的人脉与民盟联合开办了培英档案业余中专班,亦成为全国首创。又在市教育局的支持下,开设了全日制的档案中专班。在全国电大档案专业开班时,她就积极选送师资去参与,培养了大批的大专人才。从而,魏沈要求全市档案人员都要经过培训或专业进修的目标得以实现。

    参加培训的人员也没有辜负魏沈的期望,培英档案业余中专班被称为“杭州市档案行业的黄埔军校”。档案员马美娟,20年始终坚守在机械、建材、轻工、化工、棉纺等系统转制企业档案的保管一线。档案员许明,留守破产、歇业企业档案托管中心10年,利用档案处理了无数遗留问题。档案员陈顺,因业务娴熟曾连续7年参与编纂《杭州市工业志》。不少档案员因熟悉档案,又有极强的协调处理能力而升职。至今还在档案工作岗位上的市建委的黄丽莺,2020年荣获“档案工匠”称号;市经信委的高玲玲多次被评为省、市档案先进工作者;抽调到市档案局的陆建春,如今担当了全市档案业务指导的重任。

    正如张树兴在一首诗词中赞美道:“你们默默无闻,但在案卷中有你们立卷人署名,会随着案卷永久保存下去,你们是无名英雄!”还有市经委的陈珊、市卫生局的邵素珍、市医药局的俞莉华、市质量局的鲍萱红、市计委的封月仙等市一级协作组组长,他们带领本系统档案员为档案工作升级达标、丰富馆藏立下汗马功劳……魏沈培养的优秀档案人,真是不胜枚举。

    恢复整顿

    在市委办的领导下,魏沈还精心策划了全市档案工作会议,吹响了恢复整顿的号角。市领导在会上讲话,号召档案工作要建章立制,每年组织档案工作会议,增强社会档案意识;明确各单位领导班子要有成员分管档案工作,并建立分管领导负责的档案工作领导小组、鉴定小组、综合档案室、档案工作网络等。这与1987年9月5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第二章规定的档案工作机构及其职责完全一致,延续至今,保证了档案工作纳入各单位工作的议事日程。

    1984年,杭州市级机关全部通过恢复整顿考核。随之,根据全国统一部署,会计档案、统计档案得到全面清理,并延伸到企事业单位档案工作的恢复整顿,维护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杭州市政治、社会、经济建设的历史真实面貌,完成了为党管档、为国守史、为民服务的基础工作。

    科技兴档

    魏沈是一位科技意识很强的领导者。1986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档案缩微的还不多。为更好地保护档案,在市委办领导支持下,魏沈申请到了经费,采购了设备,同时调来技术人员,开始了档案缩微加工。难能可贵的是,魏沈不断接受新事物的精神传承给了后来人。

    20世纪90年代初,杭州市政府在全国率先建立“党政机关办公业务资源系统”,也就是现在的电子政务网的初版。他们抓住机遇与市政府信息中心联合开发了上网的“安特档案管理软件”,当时市建材局的陈莉莉和市轻工局的张建萍积极参与开发应用,使得这一软件切合实际、深受欢迎。其中,接收电子文件直接整理的理念至今不落后。接着进行的网上档案馆建设,为后来的数字档案馆建设打下基础。近年来,市档案馆开发的ERMS系统实现在线电子文件归档进馆,有力提高了档案信息化工作水平。

    丰富馆藏

    丰富馆藏是恢复整顿档案工作后的主要目标。魏沈以她的战略眼光,及时制定了档案进馆标准、设计定制了档案装具,在清理积存档案时要求各机关规范整理,作好进馆准备。同时,对保存在“后库”中的历史档案进行保护处理,只等档案馆新馆建成后移交。1987年,市档案馆搬迁到延安路市政府综合楼新馆时,就立刻对各机关档案进行大接收。“后库”的档案顺利转移进馆,馆藏数量从3万卷(件)增加到18万余卷(件)。

    之后,杭州市档案馆被评为全国先进档案馆。张树兴说:“我们知道,这奖状上凝聚着魏沈的心血和汗水,她是最该享受这个荣誉的人。”的确如此,这也是她当年引进和培养的一代档案人发自内心的感恩之声。

    外包初探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积存档案清理、现行档案的整理都急需大量档案卷皮、档案盒等,市面上没有合适的,怎么办?自己解决!魏沈率先创办了杭州市档案专业综合服务部,于1985年1月21日正式批复挂牌,成为全国首家档案服务机构。他们自行设计、定制档案装具,解了燃眉之急。

    1987年,魏沈离休了。她深知,档案整理急需对历史背景的了解,那些老档案员就是“活档案”。她开始联合老档案员提供档案整理外包服务。截至1989年,他们积累了一些经验与用户后,又向市科委申请成立了“杭州市档案技术咨询服务部”。1990年4月12日,杭州市科委发文批准成立“杭州市档案技术咨询服务部”,与此同时,他们还向杭州市物价局申请到了全国首份档案服务报价标准。至此,档案服务走上了规范化发展轨道。各地档案局先后成立档案事务所,成为编外的档案工作队伍,加上档案用品产业,实质是因社会的需要衍生了一个新的领域,浙江省档案学会称其为“档案服务业”。发展至今,已形成了档案管理咨询、整理、数字化加工、信息系统开发、寄存、资源开发利用保护、档案用品设备制造销售等系列外包服务产业。

    创办《杭州档案》

    《杭州档案》是魏沈创办的杭州市档案专业刊物。她说,档案工作者要有自己的宣传阵地,同时要为档案工作者提供行文练笔、提高业务水平的园地。1984年,《杭州档案》创刊,魏沈任主编。

    《杭州档案》从当初的简报,发展到如今有多个栏目,能及时传达党和国家的档案工作方针、政策,交流全国业务经验,并逐渐成为以史料为主体的刊物。同时也培养了一批《中国档案报》《中国档案》和《浙江档案》的特约记者和通讯员。

    《杭州档案》成长了,忠实的作者们也成长了,最突出的是余杭区档案局的高建华已著书出版。此外,还有更多的档案工作者通过在《杭州档案》上发表学术文章而获得评聘档案职称的资格。

    传承发展

    1990年,档案处升格为市档案局,曾担任过杭州市长秘书的阮道舟为第一任局长。在进行了一系列的建制改革后,档案工作的格局大大改观。接班的张树兴局长以其从部队带来的踏实作风巩固了档案局的建设。之后,先后由市委办公厅副主任伍彬、郎建华接任局长。他们对档案局进行了战略上的全面提升,出台了《杭州市档案工作条例》,将档案法治建设落到实处;编纂了《杭州通鉴》等大量的史书,配合中心工作举办了各类展览;提出了市城市档案中心的设想,并做了大量的策划、前期准备工作。

    如今,在市委副秘书长兼档案局长范飞的领导下,市城市档案中心即将建成,2022年正式启用。到时将集中储存保管杭州市文书及综合档案,汇集规划、国土、司法、医疗等各类专业档案,成为全市档案集中储存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档案集中利用中心、政府信息查阅中心和电子文件中心,实现全市公共档案信息资源和馆舍资源共用共享。这是为党管档、为国守史、为民服务的重要载体。

    2021年5月20日,杭州市档案局、市档案馆与中国人民大学档案学院在杭州签订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合作共建的“教学科研实践基地”同时揭牌。

    魏沈与同事真正做到了为党管档、为国守史、为民服务。遵照习近平总书记“三个走向”的重要指示,杭州市的档案工作正在新时代迈上新高度。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1年8月9日 总第3715期 第四版

 
 
责任编辑:杨太阳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