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文化 > 红色记忆

“一切为了胜利、一切为了前线”

——解放战争时期华中人民的支前运动

作者:王 平 王 涛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21-07-09 星期五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不顾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向解放区展开大规模进攻,全面内战爆发。“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没有一支人民的军队,想打败国民党军队是不可能的,没有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支援,想打败国民党军队更是不可能的。

    华中地区是我军南下的必经之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华中地区数百万支前民工和解放区人民群众,坚定地站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一边,用血肉之躯开辟了第二战场。广大支前群众用肩挑、车推、船运等方法,将大量的粮食、弹药等军需物资源源不断地运往前线,又将伤病员送到后方救治。在淮海战役、送第二野战军渡江南下等重大军事活动中,华中人民全力支援前线,有力地保证了战略决战的胜利,充分显示了人民战争的巨大威力。

    当我们翻开这些解放战争时期的支前档案,探寻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战略对决的制胜之道时,不禁感叹,一辆小小的独轮车,也能成为推动历史车轮向前的力量源泉。

统一机构和组织,上下一条心

 
1949年6月2日,中共中央华中局成立华中支前委员会的决定。

    解放军各重大军事活动中所需人力、物资空前,有些作战区域基本在农村。没有雄厚的后勤支援,想要取胜几乎不可能。我党依靠人民,精心组织和领导数百万民工做好支前后勤工作,为战役胜利提供了坚实保障。

    1949年6月2日,中共中央华中局发出成立华中支前委员会的决定,“以邓子恢同志为主任,周纯全、李一清为副主任”。随后,在华中支前委员会和华中军区的领导指挥下,又成立了江南作战支前司令部,“以周纯全为司令,李聚奎、吴自立、毕占云为副司令。杨少桥为参谋长”。江南作战支前司令部的主要任务是统一领导全区支援前线工作。

    提到华中支前工作,就不得不提邓子恢。1946年底,他任中共中央华东局副书记兼华东军区副政治委员。1948年,华东野战军进入中原后,根据“一切为了胜利、一切为了前线”的总方针,邓子恢在繁重而艰巨的支前工作中,从战争需要和保障百姓的实际利益出发,在思想、组织和报酬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创造性的变革。从而使他成为解放战争时期华中地区(包括淮海和渡江战役)最重要的支前工作领导者之一。

    邓子恢在支前工作中,首先考虑的是健全支前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建立一支相对固定的民工队伍。在山东工作期间,他倡议并建立了从省到行署、专署、县、区一条线的支前委员会。同时,邓子恢又将在中共中央华中分局工作时建立的由民兵组成的子弟兵团纳入支前的常规力量,与常备担架队、运输队相结合,构成基本的支前队伍。

    华中地区各级支前组织机构的普遍建立,保证了民工支前工作统一的组织领导,使得支前工作紧张而有序地进行,为战役的胜利提供了坚实保证。

强化思想教育和宣传动员,心往一处想

 
1949年3月6日,支前交通部绘制的《鄂豫第四军分区公路、电线、交通、供应站分设要图》。

1949年8月28日,华中支前司令部《关于武汉市支援二野部队供应决定》(部分)。

    为做好华中地区的支前工作,邓子恢在各种场合一直强调做好群众工作的重要性,同时也十分注重加强党的建设,这便使支前工作不再是一项单纯的组织民工和军需运输问题,而是既满足战争的实际需要,又组织发动群众,为人民政权的各项工作顺利开展提供了稳固的社会群众基础。

    首先,以形势、阶级、政策、任务为基本教育内容,教育解放区群众认识支援革命战争的伟大意义。通过“反蒋诉苦”教育、支前保田教育、形势教育和支前政策教育,使广大群众认识了夺取战争胜利的伟大意义,消除了思想顾虑,提高了政治觉悟和组织程度。其次,开展支前行军过程中的思想政治工作。通过谈心、思想教育、前后对比等多种方式启发民工支前觉悟。再次,开展火线运送粮食、弹药等军需物资和抢救伤员等常识性教育,及时保证作战队伍的粮食、弹药等供应和伤员的抢救。最后,通过提出政治口号、各种形式的慰劳活动等,开展火线思想政治教育。

    解放区民众经过土改获得了梦寐以求的土地,他们知道中国共产党是为劳苦大众谋幸福,所以一经宣传动员,特别是对其进行形势和阶级教育后,农民阶级觉悟普遍提高。他们更是喊出“参军参战人人有责”的口号,义无反顾地参军入伍,投入决战,华中地区共有数十万青年参军参战。同时,各地留守群众也掀起拥军优属热潮,消除了战士们的后顾之忧。

解决群众后顾之忧,劲往一处使

    华中地区各级党组织把完成支前任务与解决群众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制定相关政策,切实做好民工的组织、管理、调配、服务、轮换、供给等工作。正是因为我党保护了人民群众的利益,才赢得了民众的真心拥护和支持。

    随着各种军事活动规模的扩大,支前工作面临着很多变化和困难。各级党组织坚持依靠人民群众,探寻方法、解决问题。针对群众生活物资、支前与个人生活之间的矛盾,邓子恢创造性提出并建立有偿支前制度,最大限度减轻人民的负担。负责后勤的党员干部更是针对有些民工支前积极性不高等状况开展调研,分析原因,制定政策,解决问题。

    关于民工的供给办法,华中支前司令部、第二野战军后勤司令部联合下发《战时随军民工及大军征雇办法与向导费的规定》等通知。在规定中写道,征雇民工工资实行包价制,除伙食按战士待遇外,每人每日发放工资五角,禁止无价派差,禁止只给伙食不给工资之义务运输制度,并详细规定了各项运费和劳务费用的标准和支取办法。同时,有的地方还因地制宜,制定民工支援前线奖惩条例,这些措施激发了民工支前热情,使得后方民众纷纷加入到支前队伍中,为前线运送源源不断的物资。在军鞋供应上,由于采取了一定的报酬制度,既满足了部队的需要,又为一些生活困难的百姓解决了生活来源。

    在中南支前工作中,正是因为推行商运给价制,使得更多的民用商船直接用于军需品的运输,较好地满足了不断推进的解放中南全境战事的需要。

青壮年出征支前,后方群众积极生产

 
1949年,华中地区的工友们帮助第四野战军修理渡江船只。

    解放战争物资需求巨大,需要长期的物质支撑和保障。如果只依靠军队自己准备的粮食和物资,简直是杯水车薪。因此,筹资前线粮食和物资的重任就落在了支前人民的肩上。在我党的动员和教育下,人民群众了解了支前的伟大意义后,便自愿加入到支前运动中去,保障解放军的后勤供给。

    华中地区在开展支前工作同时,高度重视生产工作,开展“耕战互助”,组织群众统一安排支前和生产。人民群众自从加入到支前运动以来,干劲十足,还提出“要人有人,要粮有粮,要物有物,全力支援前线”的口号。随后,工人们开展劳动竞赛,农民组织劳动互助,掀起了积极生产,踊跃缴纳公粮、被服等物资的高潮。人民群众愿意把自己的口粮省出来支援前线,并动员身边的人积极参与到筹集粮食的大军中。在搬运粮食、物资的路上,工人们会遇到天气恶劣、路面泥泞不平等困难,但大家没有怨言,仍坚持完成运送任务。

    据不完全统计,解放战争时期,华中地区人民支援前线共出动民工400万人、大小车50万余辆、担架30万副、船只1万余艘,赶做军鞋数百万双,运送弹药100多万吨,转送伤员10万余名,送慰问品10万余件。

    文中所示档案为湖北省档案馆藏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1年7月9日 总第3702期 第一版

 
 
责任编辑:张雪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