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文化 > 文库 > 随笔

“大医院”里的“小档案”

作者:许璐瑶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21-05-26 星期三

    编者按

    今年4月,由国家档案局主办、中国档案报社承办的“宝葫芦”杯主题征文活动正式启动。征文围绕“档案话百年”主题,讲述党的故事、档案事业在党的领导下发展进步的故事,展现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征程中档案事业发展的广阔前景。即日起,本报四版将开设专题栏目,选登部分征文作品,敬请关注。

    在医学院里,我学的医学信息专业非常冷门,很多同学都说:“咱学校还有这个专业啊?”病案室是医学信息专业的对口岗位之一,这个岗位跟我的专业一样,很少有人了解。我们医院员工将近3000人,但病案室人员还不到20人。很多患者都不知道病案是什么。大家去医院看病都知道要挂号,但可能不知道,从挂号开始,病案就开始形成了。个人信息、医生和护士的工作情况、每项检查结果,一点一滴都记录在了一个个小小的病案里。

    记得有一位台儿庄市民在患者服务中心询问,是否还能找到20世纪80年代出生婴儿的记录。她说因为家人记不清楚生日,身份证上随便写了个日期,几十年过去了,很想知道自己到底是哪天、什么时间出生的。病案室人员很快找出了她母亲的病案,还翻出了她出生时医院为她印下的小脚印。原没抱什么期望的她惊喜万分。

    病案是历史的记录,是病人的就诊史。医学泰斗张孝骞教授曾说,病史是有历史意义的公共财富,不能看成个人的小事而漫不经心,要对别人和后人负责。为了负起这个责任,我们坚持对医生进行规范书写病案的培训。这个培训不是一次两次,是贯穿着每一位医生的整个职业生涯,其中,住院医师每月1次,主治医师一年4次,副高以上职称每年2次,此外,还有年年不断的病案评比、病案演讲比赛等活动。病案管理就是要在日复一日的工作中始终保持客观严谨,维护着档案记录的原始性。

    病案是医学实践的“脚印”,推动着医学不断前行。病案室保管的近70万份病案涵盖了大量疑难杂症,是医疗、教学、科研的基础材料,也是珍贵的历史档案,是医学档案馆。

    中国妇产科学的主要开拓者、奠基人之一林巧稚,曾经为了了解中国女性骨盆尺寸,总结了上万份产科病历。原始的纸质病案浩如烟海,势必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且宝贵数据的遗漏不可避免。而如今大数据时代已来临,电子病历已经普及,实现了电子化管理的病案室10年来为400余项科研成果提供了真实可靠的原始资料。诸多临床罕见病病案的分析为临床医师提供了论文素材。简朴而浩瀚的病案,已焕发出勃勃生机。

    病案是抓好医疗质量的核心。每个月都有近4000份病案需要归档,在这之前,医疗和护理组人员都要逐一翻看检查,手指干燥用海绵缸沾水,海绵缸脏了、海绵破了,他们的手指也皲裂了。医院的陈庆伟主任质控病历已经几十年了,经常一坐就是一整天,落下了椎间盘突出的毛病。

    小小病案折射出的是病案管理人员对医学理想的坚守,也从侧面反映出时代的发展和进步。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而我们医院建院也已60余年了。60多年间,变化的是,高科技网络医疗技术更好地服务于广大医生病患;不变的是,带着墨香的病案静静地在病案室的案架上见证着每寸时光。“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我们病案室人员,很荣幸与病案一起继续见证这个美好的时代。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1年5月20日 总第3680期 第四版

 
 
责任编辑:杨太阳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