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文化 > 红色记忆

“先得共产党的空气”

——马克思主义在黑龙江地区的早期传播

作者:特邀撰稿人 王 芳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21-05-17 星期一

    19世纪末,俄国为攫取在中国的各种权利,在中国境内开始修筑中东铁路。1903年,连接俄国西伯利亚、贯穿中国东北地区的中东铁路全线通车。哈尔滨位于中东铁路的枢纽,因而黑龙江地区比国内其他地区较早地嗅到了俄国革命的气息。

俄国布尔什维克 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行者

1917年,中东铁路工人在哈尔滨举行集会游行,欢庆俄国十月革命胜利。

    马克思主义在黑龙江地区的传播,最先始于中东铁路的工人中。早在1903年列宁领导的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尔什维克即“俄共(布)”成立后就十分重视对中东铁路工人的宣传。1905年11月,俄共(布)组织在哈尔滨成立了布尔什维克党组织——俄国社会民主党哈尔滨工人团,在铁路总厂工人中进行革命宣传。对这一时期的组织活动,1905年被俄共(布)派到哈尔滨中东铁路领导工人运动的舒米亚茨基在回忆录中写道:“不得不个别地和中国工人谈话,有时通过翻译,有时依靠当时在远东地区通行的那种中俄土语交谈。”“我们不仅是偶然与中国工人联系,不,我们在他们中间相当有计划地经常进行工作。不仅帮助他们提高觉悟,而且还培养他们成为中国人民反对清朝专制的先锋队。”当时,俄共(布)就有组织、有目的地在哈尔滨工人中进行马克思主义传播,这要早于北京、上海10余年。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爆发,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消息最早传到黑龙江地区,当地人民为之鼓舞。

修筑中东铁路的中国工人

    此外,俄国布尔什维克还通过组织工团、主办讲演会、创办报刊和书店及散发各种传单,在黑龙江地区进行马克思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思想宣传。当时,在哈尔滨成立的苏俄职工联合会,不仅在铁路系统,而且在其他各行业中都成立了苏俄职工联合会。苏俄职工联合会举办公开演讲、创办劳工大学宣传马克思主义。俄国布尔什维克还利用创办的报纸、开设的书店进行革命宣传。当时,流行于哈尔滨的俄文报刊最多时达30余种,哈尔滨设立的书店也有很多秘密出售的红色俄文原装图书、杂志、宣传画册。在哈尔滨,“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的传单随处可见。通过宣传,“劳工神圣”“苏维埃”“社会主义”“无产阶级革命”等新思想逐渐为进步人士所接受。

    俄共(布)在进行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同时,还在中国职员和工人中发展俄共(布)党员,从事革命活动,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任辅臣是最早加入俄共(布)的中国人。1907年,在哈尔滨俄国军官学堂任汉语教官的任辅臣参加了布尔什维克秘密领导的“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哈尔滨工人团”,并开始从事革命活动。1908年,任辅臣秘密加入布尔什维克,曾在哈尔滨从事革命活动,在俄国和中国职员、工人中宣传马克思主义。

旅俄华工 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特别队伍

1920年7月1日,旅俄华工联合会出版的《旅俄华工大同报》。

    1917年4月18日,旅俄中国学生刘泽荣成立旅俄华工联合会向国内传播马克思主义。刘泽荣早年随父定居俄国,曾先后出席共产国际的“一大”“二大”,是唯一受到列宁三次接见的中国人。在俄国期间,刘泽荣目睹同胞在俄国的悲惨遭遇,决心对他们先施以救助,必要时帮助他们回国。于是,他联络旅俄侨商,成立工、学、商界的联合组织——中华旅俄联合会。1918年12月中旬,在“中华旅俄联合会”的基础上又成立了“旅俄华工联合会”,会员迅速发展到约6万人。联合会成立后,开办政治学校,组织互助会,举行群众大会、音乐会、讲座,创办《华工醒时报》《旅俄华工大同报》《社会星》等报刊,在报刊上发表旅俄华工耳闻目睹、亲历革命实际撰写的文章以讴歌十月革命,做了大量文化教育和广泛的政治宣传工作,让同胞了解十月革命,促进了华工革命思想的提高。“旅俄华工联合会”还陆续派人回国宣传十月革命。1919年1月初,一批华工代表从俄罗斯远东秘密回国,在东北宣传革命思想,其中很多人留在黑龙江地区进行马克思主义宣传。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数以万计的华工通过中东铁路陆续回国,他们中的大部分留在哈尔滨谋生。这些旅俄华工带回了耳闻目睹的有关苏俄革命的新思想、新情况、新信息在同胞间传播开来。在国内的俄国报刊被军阀当局查封的情况下,仍有83种苏俄国内出版的书刊通过中东铁路传送到哈尔滨。归国旅俄华侨的宣传令反动当局十分不安。北洋政府多次饬令各省督军,防止归国华工宣传“过激主义”,严密监视其活动,但是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是封锁不住的,更不是用暴力可以抵制得了的。归国旅俄华工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增添了黑龙江地区工人群众对十月革命的向往。

中国先进知识分子 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生力军

1920年9月10日,旅俄华工联合会出版的《社会星》。

    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向往苏俄的进步知识分子和中国共产党早期革命活动家在黑龙江地区开始宣传革命思想,进一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黑龙江地区的传播。

    邓洁民,在黑龙江地区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行者之一。1890年,他生于吉林省宾县(今黑龙江省宾县),曾就读于天津南开大学和日本早稻田大学,精通俄语,在思想上受好友留俄学生、老同盟会会员张西曼的影响,阅读了苏俄的红色报刊和马列著作,使之视野开阔、觉悟提高。为了宣传革命思想,1918年4月,邓洁民在哈尔滨创办东华学校,并聘请进步知识分子赵松年、张西曼、张昭德、马骏等任教,向全校师生介绍俄国革命和列宁的主张。

    东华学校不仅是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阵地,也是通往共产国际的秘密联络点。1921年1月,张太雷赴苏俄时,在李大钊的介绍下来到东华学校;邓洁民不仅安排,他在哈尔滨的食宿,还帮他办理了出国手续。

    1919年,共产国际成立后,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追求真理的知识分子瞿秋白等人先后由中东铁路往返苏俄,在哈尔滨落脚时进行革命活动,扩大了马克思主义的宣传。

1920年11月7日,苏俄中亚阿穆尔省中国社会共产党出版的《社会警钟》。

    1920年10月16日,瞿秋白、俞颂华、李宗武三人以北京《晨报》和上海《时事新报》记者身份,赴苏俄采访考察,由于当时苏俄红军与俄白匪激战,满洲里到赤塔火车停运,被滞留哈尔滨50余天。滞留期间,瞿秋白深入社会各阶层进行广泛调查、访问。他在参加俄国工党联合会举行的庆祝十月革命胜利三周年大会上,第一次听到《国际歌》,令他激动不已。他在《饿乡纪程》一书中写道:“台下挤满了人,宣布开会时大家都高呼‘万岁’,这时全体到会者哄然起立唱《国际歌》,声音雄壮得很——这是我第一次听见《国际歌》。”瞿秋白还参加了苏俄职工联合会成立的劳工大学讲演会,其中《俄国社会思想发展史》的报告令他十分感兴趣。他深入工人和各界人士中进行社会调查,访问三十六棚棚户区中饥寒交迫的苦力工人。瞿秋白等将在哈尔滨所见所闻不断发给北京《晨报》,他在新闻和访问谈话中真实记述了苏俄共产党的政治影响,苏俄的远东政策等内容。1920年11月17日,瞿秋白在发表的《哈尔滨之劳工大学》一文中写道:“哈埠共产党员仅200人,而自哈埠至满洲里,中东铁路沿线工人有12万,对于共产党颇有信仰。”“除哈尔滨之外,在当时引吭高唱《国际歌》,其他地方是不可能的。”瞿秋白描述道:“自从到哈尔滨一个半月,先得共产党的空气。”

    1921年以后,往来于中国与苏俄两国之间的革命者与日俱增,特别是中国国内一些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和后来的共产党人,为学习俄国的革命经验,或考察十月革命后的实际情况,抑或参加共产国际会议和活动,大多途经哈尔滨,并经由中东铁路前往苏俄。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创始人俞秀松参加青年共产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路经哈尔滨前往莫斯科,之后有陈独秀、李大钊、张国焘、王尽美、邓恩铭、高君宇、邓培、林育南、夏曦、刘仁静、王俊、王荷波、彭述之、罗章龙、刘清扬、周恩来、邓颖超等中国共产党人往返苏俄,在哈尔滨落脚时积极开展马克思主义传播。

    文中所示档案资料为黑龙江省档案馆藏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1年5月14日 总第3678期 第一版

 
 
责任编辑:杨太阳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