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文化 > 珍档秘闻

君臣共赏话名琴

——乾隆御府珍藏南宋“海月清辉”琴的故事

作者:刘国梁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21-05-08 星期六

    故宫博物院现藏琴中刻有“乾隆御府珍藏”印的只有两张:一张是刻有黄印“乾隆御府珍藏”的元代朱致远制琴;一张是刻有朱印“乾隆御府珍藏”的南宋“海月清辉”琴。乾隆朝是有清一代最为富庶的时期,作为“乾隆御府珍藏”的“海月清辉”琴有着哪些特殊之处?其与乾隆帝的知音大臣之间又有着怎样的关系呢?

御赏名琴古画间

南宋 “海月清辉”琴正面、侧面、背面 故宫博物院藏

    乾隆时期清朝国力趋于极盛,由于内府藏品越来越多,乾隆帝曾专门命人对这些藏品进行系统的整理著录。他命张照、梁诗正、励宗万、张若霭等人将内府所藏佛教、道教类书画作品著录于《秘殿珠林》;将内府收藏的数万卷历代书画(非宗教类)著录于《石渠宝笈》(初编、续编、三编,“真而精”的藏品称作上等,其余的藏品称作下等);又命梁诗正、王杰等人将清宫收藏的青铜器著录于《西清四鉴》(《西清古鉴》《西清续鉴甲编》《西清续鉴乙编》《宁寿鉴古》)中。

    在古琴收藏方面,乾隆帝也有意识地进行了这类著录工作。在《中国古琴珍萃》中收录有一套《乾隆御题琴谱册》。该套书已散佚,目前仅余十页,著录有乾隆时期十张内府藏琴的详细信息:“九霄鸣珮”(宋制,头等三号)、“大雅”(宋制,头等五号)、“金声玉振”(宋制,头等四号)、“龙啸天风”(唐制,头等六号)、“万壑传松”(宋制,头等七号)、“太古心”(宋制,头等八号)、“大圣遗音”(唐制,头等九号)、“丹山瑞哕”(唐制,头等十号)、“天风海涛”(宋制,头等十一号)、“天地同气”(唐制,头等十二号)。

    这十张琴是乾隆六年(1741)前后,乾隆帝与其大臣梁诗正、古琴家唐侃和内务府工匠对清宫藏古琴进行题铭、鉴定、分级与做匣活动的成果。从目前的史料来看,乾隆帝是最早采用彩图绘型并详细记录内府收藏历代名琴的皇帝。

    虽然这十张《乾隆御题琴谱册》早已流散出宫,但是在故宫现藏的一幅《弘历观画图》中却也出现了一条重要的线索,证明《乾隆御题琴谱册》的真实性。

    《弘历观画图》是宫廷画师、意大利传教士郎世宁(1688-1766)等人所绘的一幅纪实画卷。这幅画采用了画中画的构图方式来表现乾隆帝欣赏《洗象图》与鉴定瓷器、青铜器、古琴等其他文玩的场景。

    画中之画《洗象图》,描绘的是乾隆帝扮作普贤菩萨正观看众人为其坐骑白象“洗澡”的场景。这幅画至今仍藏于故宫博物院。

    在《弘历观画图》的左下方有一小童正抱着一张古琴,其琴头刻有“鼓太和”三字,对照《乾隆御题琴谱册》中“丹山瑞哕”琴的描述:“唐制,漆光纯红,周身蛇腹断纹,岳嵌檀木,尾嵌枣心木,凤额上刊‘古太和’篆书三字。琴腹肩上刊丹山瑞哕篆书四字,下有雷霄制元印一,左右无名氏篆书一,联云,淳风得并羲皇上,古代长存宇宙间。”可知,此琴颜色与记录相符,虽“鼓太和”与“古太和”有一字之差,但正如后文中“元印”应为“圆印”一样,两者很有可能是一样的。

    清内府鉴藏印的钤盖并不随意,它所钤盖的位置与所钤文物的等级是有规律可循的。与“海月清辉”琴一样,故宫博物院现藏有乾隆帝与词臣们共赏过并刻有大量琴铭,且留有乾隆御府珍藏、乾隆御赏、乾隆御题的古琴,还有南宋“清籁”琴(乾隆御赏)、元朱致远制琴(乾隆御制诗、乾隆御府珍藏印)、明代“古杲华”琴(乾隆御题)、明代“峨眉松”琴(乾隆御赏)、明代“玉泉”铜琴(乾隆御题诗,几暇临池、得佳趣印)、明代“音朗号钟”铜琴(乾隆御制诗、含英咀华印)、清代“音朗号钟”琴及琴箱(刻头等二十三号)。除了这些印记外,“海月清辉”琴还刻有大量的琴铭。它们身上的铭文与《石渠宝笈》等图书一样因钤印与刻铭的不同而有着不同的等级。据清宫档案记载可知,至少自雍正帝开始,便曾将宫廷藏琴进行过有意识的定级,据雍正四年(1726)八月十六日杂活作档案记载:“十六日,据圆明园来帖内称,首领太监夏安交来琴四十二张(内四十张有套、二张无套)。传旨,此琴内着会弹琴人选好琴六张,分做头等一二三四五六号数,钦此(于九月初二日将琴四十二张俱编等次号数交太监夏安持去讫)。”雍正帝曾与知音大臣海望一起将内府藏琴分为出等琴、有等次琴(头等、一等、二等、三等、无等)两大类,并为“出等的琴着配做红漆套箱,有等次的琴配做黑退光套箱”(雍正四年十月十八日漆作),除琴箱外,雍正帝还命人为这批琴制作“锦囊琴套”。古琴定级工作持续时间较长,一直到乾隆年间。据乾隆七年(1742)十月十五日档案记载:“十五日司库白世秀,副催总达子来说,太监高玉交紫漆琴五张(俱随旧锦囊,内二等四张,三等一张),黑漆琴六张(俱随旧锦囊,内二等一张、三等三张、无等二张),琴一张传旨着认看等次,呈现览,钦此。于十一月三日司库白世秀将认看等次漆琴十二张持进,交太监高玉呈进,奉旨着送往圆明园交开其里,钦此(于乾隆八年二月初十日柏唐阿法克进将漆琴十二张俱随旧囊送赴圆明园交首领开其里收讫)。”

    “海月清辉”琴作为乾隆御府珍藏琴,是乾隆帝与几位文采出众的股肱之臣共同鉴定欣赏过的名琴之一。乾隆帝十分喜爱古琴,仅故宫博物院现藏与乾隆帝抚琴有关的古画便有《弘历观荷抚琴图》《弘历抚琴图》《弘历薰风琴韵图》《弘历观画图》等多幅。他还写有多首琴诗,如刻于“松石间意”琴上的《琴》:“古锦囊韬龙门琴,朱弦久歇霹雳音。安得伯牙移情手,为余一写山水心。”乾隆帝也曾得一知音——唐侃。乾隆帝多次亲赴香山听唐侃弹琴,并写有多首《听唐侃弹琴》御制诗,并曾令唐侃与梁诗正共同鉴定清宫藏琴。

诗正唐侃同审定

清代 郎世宁绘《弘历观画图》 故宫博物院藏

    这套琴谱册将“丹山瑞哕”琴的信息记载得十分详细:“御题赞云,雌雄鸣、合十二,中宫商、天下治。”“署乾隆御藏”,“有得佳趣玺一”,“有乾隆御题玺一”,“大清乾隆辛酉年装(乾隆六年即1741年)”,“拟头等十号,臣梁诗正、唐侃共审定”。

    乾隆四十四年(1779),乾隆帝曾写诗专门评论乾隆时期名臣,有“三先生”“五阁臣”“五功臣”“五词臣”“五督臣”之名,梁诗正(1697-1763)位居“五词臣”之首,他历任兵部、刑部、吏部、工部尚书,兼翰林院掌院学士;且工于书法,朝廷文稿多出其手。宫廷内藏品的著录也多有他的参与。而唐侃则是与乾隆帝关系最为密切的八旗琴人的代表。

    乾隆帝曾在《善琴者唐侃村居西山下是日过其庐因题》诗中介绍唐侃,“百战归来志未磨”,并自注道:“唐侃,旗人也。随大将军费扬古出征昭木多,颇有功。在军中犹以琴自随。至雍正年间,始赐副都统衔,予告家居。”

    对于唐侃的琴技,乾隆帝十分欣赏,他曾在《香山听唐侃弹琴》一诗中说:“谷深林静香山陲,我知妙处不能写。其能写者舍侃谁?”而唐侃也将乾隆帝视为知音,乾隆帝来时他虽“村居隔五里”,但“抱琴而来”,并为乾隆帝演奏了《高山》《流水》《秋鸿》三曲,乾隆帝评价三曲道:“为我作高山,噫吁嘻,巍乎高哉。”“为我作流水徒,观其状也则汤汤荡荡渺复弥。”“忽然触景貌秋鸿。”听完三曲后,乾隆帝说:“我欲赞之,乃不得其辞。”这几首曲子弹得太好了,乾隆帝竟不知应如何来夸赞唐侃,于是乾隆帝想到自己:“幼读《孔子书记》,其说《关雎》曰,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善琴者当有会于斯,是为太始正音堪味道,世间筝、琵、笛、筑徒尔为。”

    后来,在《题明世子朱载堉琴谱》一诗中,乾隆帝又有了新的认识:“忆昔于香山曾听唐侃琴,穆如余古风,谓胜筝、琶音。其后定韶乐……皇祖《钦定律吕正义》考订精审,一字一弹,乃知古乐琴声均属一弦一字,非如侃所弹世俗之繁音促节也。”他再次介绍唐侃:“唐侃,内府旗人,曾出兵受伤,善弹琴,任副都统,后年老乞休,居香山,乾隆辛酉年(乾隆六年即1741年)曾听伊弹琴,音节抑扬,谓即古乐,屡有诗嘉之。”

    过了几年,乾隆帝再次去香山听唐侃弹琴时说:“经年唐侃琴音寂,好是山深过雨初。欲借散怀先属付,抚弦切莫奏《关雎》。”

御府珍藏名琴传

    “海月清辉”琴与“清籁”琴是清宫藏琴中最具代表性的南宋古琴。“海月清辉”琴通长117.2厘米比“清籁”琴短4厘米,额宽、肩宽也稍比“清籁”琴窄,更加符合宋代赵希鹄《洞天清录》所说宋琴“肩耸而狭”的特点。琴为仲尼式,也是宋人推崇的式样。

    “海月清辉”琴,琴胚上附鹿角灰胎,外髹栗壳色漆,有朱漆修补,漆面现牛毛间梅花断纹。此琴为紫檀岳山焦尾,金徽玉轸,青玉雁足,龙池、凤沼均为长方形。

    琴背铭刻非常丰富,龙池上方隶书填青“海月清辉”琴名,其下为“乾隆御府珍藏”朱印。龙池左右刻梁诗正、励宗万、陈邦彦、董邦达、汪由敦、张若霭、裘曰修五色琴铭。

    梁诗正琴铭前两句便点出了琴名“海月清辉”的含义,他说:“瀛海兮澄鲜,辟月兮秋悬。想孤光之通印,拟逸韵之清圆。霏空露华湿,荡影明珠拾。水仙操兮鱼龙听,伯牙叹兮成连迎。臣梁诗正。”

    励宗万琴铭为:“流水今日,明月前身。诗品所贵,琴理则均。金波有魄,紫澜无尘。惟明惟洁,面目各真。指上消息,难得解人。浣心以净,养性以醇。清辉在抱,调肺腑春。臣宗万。”

    陈邦彦琴铭为:“水中月,声中景,意中缘。出沧波,圆魄鲜。泝空明之流光,惟托响于素弦。臣邦彦。”

    董邦达琴铭为:“峄阳之桐高百尺,斫为雅琴和以怿。皎如长空悬皓魄,海波相映澄日夕,成连归去窅无迹。清秽心神形俱释,泠泠一曲高天碧。臣邦达。”

    汪由敦琴铭曾被记载于汪由敦的文集《松泉集》卷十三中,这是这张琴中唯一被记载于书中的琴铭:“涛涌银盘,凉生玉宇。濯冰壶而砭骨,引潜蛟使起舞。知音哉素娥,为一弹而再鼓。臣由敦。”

    张若霭琴铭为:“老蟾入月蚌含胎,鞠通亦爱神仙材。三虫跳掷天风来。臣若霭。”

    裘曰修琴铭中有此琴演奏过的描绘:“何年斫此苍玉精,一弹再鼓移人情。海中明月弦上声,初闻沨沨海水清。继看皎皎秋月生,金波雪浪同光晶,忽然晃漾开瑶京。成连刺篙出东瀛,微风引之度青城。眼中亲见三山横,人间筝笛徒营营。臣裘曰修。”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1年5月7日 总第3675期 第四版

 
 
责任编辑:杨太阳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