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文化 > 文库 > 随笔

为藏家人洒下医疗甘露 让藏家人收获健康幸福

作者:曹清泉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21-04-27 星期二

察隅县的好“门巴”王甘露

    2021年2月25日,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来自深圳市宝安人民医院(集团)第一人民医院的王甘露获得“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称号。

    2018年4月,宝安人民医院(集团)第一人民医院党委办公室主任王甘露随宝安人民医院(集团)三级对口帮扶交流团到西藏自治区察隅县开展医疗帮扶工作时,被眼前所见深深触动。察隅县地广人稀、积贫积弱,医疗卫生资源极度匮乏且分散,百姓看病难于“上青天”,有的百姓看病甚至要走6个小时的山路。回到深圳后,王甘露便主动请缨援藏。“我们来到边疆,就是想实实在在为这里的老百姓做点事儿。”王甘露说。

    2018年9月,王甘露踏上了雪域高原。作为深圳派驻察隅县“三级医院对口帮扶”的医疗专家,王甘露先后担任察隅县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县人民医院院长等职务,肩负着全县医疗脱贫攻坚的重任。“我作为县域医疗共同体的第一责任人,任务就是把乡镇卫生院和村医务室建设好,使乡镇卫生院医务人员由被动工作变为主动工作,使192名村医知道他们应该学会什么,应该为父老乡亲做些什么。”

    2020年中下旬,第九批援藏工作组邀请深圳市的眼科专家到察隅县给老百姓做白内障手术。当王甘露为一位老人揭开纱布时,老人终于在10多年后重见光明,“一瞬间,她紧紧地抱住了我,抚摸着我的面颊……”王甘露说。

    在察隅县挂职两年多的时间里,王甘露几乎把全部的精力都放在治病救人和乡村医疗卫生建设上。他因地制宜,大胆改革创新,引进现代医院管理理念,使察隅县人民医院从“转院医院”变为“家门口的好医院”,并以优异成绩创建成“二级医院”,成为西藏自治区县级医院的标杆。他被当地人亲切地称为“察隅县的好‘门巴’(藏语意为医生)”。

    在理顺了县人民医院工作之后,王甘露的工作重心下沉到乡镇卫生院和村医务室,包括强化乡镇卫生院标准化管理,集中培训村医,带队下村为百姓进行健康体检、家庭医生签约、电子档案建立、义诊、免费发放药品、健康宣讲等。

    两年多来,王甘露带队深入偏远贫困乡村及中印、中缅边境前沿部队,为深度贫困人员及前线军人无偿提供各类医疗服务,以精湛的专业技术完成各种高难度手术和疑难危重病人的救治,解决了百姓“无医可求、涉远求医”等困难。

    王甘露走过最危险的道路,经历过道路塌方、泥石流、雪崩、落石,蹚过冰冷刺骨的雪水,吃过难以下咽的饭菜……王甘露巡回诊疗的足迹遍布察隅县。

    从“输血”到“造血”,从物质扶贫到意识形态扶贫,王甘露带领医疗援藏专家,为当地培养了一大批县、乡、村医疗卫生人才,彻底改变了察隅县医疗人才匮乏的局面,为西藏医疗脱贫攻坚探索出一条切实可行的新思路。

    王甘露带领团队以信息化为切入点,借助宝安人民医院(集团)的医疗优势,依托智慧医疗平台和远程互联网平台,打造“察隅村医务室——乡镇卫生院——察隅县人民医院——深圳市宝安区人民医院”远程会诊信息化平台,实现偏远山区百姓在“家门口”就医,并享受三级医院的优质服务。王甘露团队用深圳速度砥砺前行,为“深圳——西藏”两地医疗服务架起了“空中桥梁”。

    2020年12月29日,察隅县察瓦龙乡吉恩村村民姆宗在子女的陪伴下来到乡卫生院就诊。在远程全科诊室内,姆宗通过宽大明亮的显示屏远程接受深圳市宝安区人民医院医生的诊疗。“我今年70岁了,腿脚不方便,以后我感到身体不舒服的时候,不用再过雪山、跑远路,直接到乡卫生院打开大电视就可以看病,真是太方便了!感谢感谢!”姆宗高兴地说。

    王甘露介绍说:“通过‘5G+互联网’实现远程医疗、远程管理模式,真正解决当地专业技术人才缺乏、地广人稀、交通不便等短板,这样才能逐步全方位培养本地人才,才能使我们边疆的藏族同胞实现在‘家门口’享受优质医疗服务的愿望,避免因病返贫、因病致贫的现象发生。”他表示,如果察隅这块“实验田”种好了,则可以将这个模式复制到很多贫困偏远地区,这才能更加体现对口帮扶的价值和意义。

    (本文图片由作者提供)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1年4月26日 总第3670期 第四版

 
 
责任编辑:张雪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