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文化 > 文库 > 随笔

聆听红色故事 传承红色基因

作者:王晓灵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21-04-27 星期二

    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如火如荼之时,甘肃省庆阳市档案馆全体党员前往正宁县宫河镇王录村参观20世纪30年代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团驻地旧址,重温革命历史,缅怀革命先烈。

    四月的庆阳,仍然春意料峭,又恰遇阴雨天,地湿路滑。可是,在路途中,全体党员兴高采烈、心潮澎湃。王录村是宫河镇红色村之一,红一军团政治部驻地和红一军团政治部主任邓小平同志居住过的旧址位于王录村公路南侧200米处,现存窑洞3孔,南北分别为村民居住的宅基地,西边为农田,东临村道。驻地占地面积730平方米,为一处院落,院子里有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团正宁纪实文化浮雕墙,有邓小平同志亲手栽种的两棵楸树;窑洞内有相关党史事迹展,摆放着简单的家具。这里是庆阳市中共党史教育基地、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我们到达时,已经有许多参观者排队在窑洞前的党旗下宣誓,有党政机关、企业事业单位、部队等。其中,一队武警战士整齐响亮的宣誓特别引人注目。

    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团正宁纪实文化浮雕墙前更是人头攒动。站在浮雕墙前,一位位无产阶级革命家神采飞扬的画面栩栩如生,一个个冲锋战斗的场景映入眼帘。

    虽然春雨打湿了我们的衣衫,但丝毫不影响我们参观学习的兴趣,大家一边参观,一边沉思。在讲解员的带领下,我们依次参观窑洞墙壁上的展览,一张张照片、一段段文字闪现出红色的光芒和耀眼的火花,把我们带到了那个峥嵘岁月……

    从一张借据感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人民军队铁的纪律。1937年2月4日,红一军团进驻甘肃省正宁县。红一军团及属部初到宫河、罗川等地时,部队粮草供给严重不足。为解决这一困难,政治部所属民运部广泛发动群众募捐抗日军粮。当时的政策是有余粮者多捐,没余粮者不捐,决不动用群众的口粮。为了抗日救国,群众热情很高,纷纷慷慨解囊。民主人士、原国民党正宁县商务会会长张振襄自愿捐献抗日军粮25石。在张振襄的带动下,山河一带富户王培兰、刘运昌、刘耀奎、张成祥、李胜义、王天笔、杨俊才等给红军募集了大量的抗日救国粮。凡是捐粮的群众,部队都给写借据。档案记载,红一军团政治部主任邓小平和时任国民党正宁县县长朱门共同向珍庄村穆平辉先生写了借粮26石的借据,内容为:“穆平辉先生:本军此次奉令驻扎正宁一带,整理训练,需要粮食,在本军军费现未解到以前,决向先生借粮二十六石,将来按时价由本军政府负责归还。抗日胜利之礼。人民红军第一军团政治部主任邓小平 正宁县县长朱门……”此收据一直由穆平辉先生保存。时隔多年后,其子穆长青拿出借据。经逐级上报研究,甘肃省财政厅按照有关规定,于1994年12月6日支付给穆家借粮款80680.6元。这张借据折射出的是人民军队秋毫无犯的群众纪律和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坚定立场,充分印证了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铁的纪律。此举不仅仅是物的归还,更是党对人民群众庄严承诺的兑现。如今,这个党和政府践行诺言、兑现借粮款的故事广为传颂,同时也反映出百姓在艰苦战争年代对红军倾囊相助的义举。从这张借据中,我切实感受到了红军严明的纪律,也看到了党群心贴心的深情。

    一张照片闪耀着为中华民族的独立自由而斗争的初心和使命之火花。这张照片拍摄于1937年夏,照片中,红一军团在正宁帮助农民收割麦子。看着这张照片,我似乎看到了那个酷暑骄阳下夏收的忙碌场面。是的,庆阳的气候夏季多雨,驻地两旁是山,冬暖夏热,流传有“麦子上场,妇孺都忙”的谚语。这张珍贵的割麦子照片真实演绎着一场军爱民、民拥军、军民一家亲、群众利益无小事的画面。百姓的利益从来都是我们党为之奋斗的目标,一次割麦子、挑水、劈柴、搞卫生等虽微不足道,但能反映出共产党和人民军队心里装着人民,想着人民,一切为了人民。聂荣臻在这张照片背面题词:“我们是人民的红军,准备一切牺牲,为着中华民族的独立自由而斗争!我们是工农的儿子,应随时随地给工农劳苦群众以实际的利益和帮助……”一字一句彰显着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

    一张歌舞节目照片展示出百姓对人民军队的爱慕和热情支持。红一军团刚到正宁,邓小平就和朱门商谈,向朱门和县政府工作人员讲解抗日救国的伟大意义等,积极宣传抗日政策,陈述利害,和正宁县政府达成团结抗日的协议。红一军团政治部所属民运部组织演讲,张贴“团结一致,共同抗日”“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等标语,向当地群众宣传抗日救国道理,组织儿童教唱抗日歌曲。红一军团政治部所属“战士剧社”经常演出以抗日救国为主题的文艺节目。最流行的一首歌曲是:“打东洋,上战场,前方打,后方帮……往战壕,送子弹,抬担架,救护忙,抗击日寇保家乡!”

    于细微处感受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员干部要多学党史、新中国史,自觉接受红色传统教育,常学常新,不断感悟,巩固和升华理想信念。在革命战争年代,庆阳老区人民为了支援革命,不惜抛头颅、洒热血,敢于英勇斗争,为党和人民事业作出了巨大牺牲和贡献,形成了颇具老区特色的革命历史档案资源,字里行间浸透着革命烈士的鲜血,永远闪耀着红色的光芒。学习党史,必须全面学习铭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带领老区人民用生命诠释初心使命的历史,既要学习发生在这片热土上的革命事迹,又要从历史细节中感悟中国共产党的伟大。

    红色档案传承红色基因,作为庆阳档案人,我们应该积极挖掘并利用庆阳红色档案资源,于细微处领悟党的初心和使命,进一步了解铭记党百年奋斗的光辉历程,让红色档案讲好红色故事,让革命薪火代代相传。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1年4月26日 总第3670期 第四版

 
 
责任编辑:张雪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