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文化 > 往事回眸

僧格林沁大沽口重挫英法联军

作者:赵增越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21-04-25 星期日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开放五口通商。此后中西矛盾更加凸显,其中最为激烈的是广州、福州等地的反入城斗争。清咸丰四年(1854),英、法等国为达到扩大在华利益的目的,引用十年前(1844)《中美望厦条约》中“所有贸易及海面各款恐不无稍有变通之处,应俟十二年后,两国派员公平酌办”为依据,提出修改条约的要求,咸丰六年(1856)又发生了西林教案和亚罗号事件,英法两国以此为借口,组成联军,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俄美两国也趁火打劫,派出代表参加英法两国的行动。

清咸丰九年(1859)五月二十七日,钦差大臣僧格林沁为报大沽口

重挫英法联军的奏折。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蓄意已久 英法俄美共谋侵华

    联军占领广州后,英、法、俄、美四国公使又合谋继续北上。咸丰八年(1858)五月,英法联军1200人,攻陷了有近万名清军固守的大沽炮台,进而占领天津。清政府被迫与四国分别签订了《天津条约》。《天津条约》签订后,英法联军撤离天津,沿海路陆续南下。

    《天津条约》主要内容包括:公使驻京,增开通商口岸,外国人可以凭护照在中国游历、通商、传教,修改关税,战争赔款,领事裁判权和最惠国待遇等。其中,对中国伤害最小的无疑是公使驻京一条,因为国家之间互派使臣已经是国际通行的做法。但咸丰帝恰恰对此条最为不满,因为在皇帝看来,出让中国利权,可以视为大国天子“怀柔远人”的施恩之举,而公使驻京,以西方礼节觐见皇帝,则损害了他“天下共主”的威仪。英法联军南下后,咸丰帝谕令在上海的大学士桂良等谈判代表,不惜以全免一切海关关税和开禁鸦片为诱饵,与英、法等国代表交涉修改公使驻京和内地游历等条款。英法方面同意公使不必常驻北京,但想到攻陷广州后发现以前签订的条约都保存在总督衙门,而未经皇帝过目,因而执行起来费尽周折,故而坚持要在北京互换《天津条约》的批准书。咸丰帝不同意在北京换约,因为他听说公使们到了北京后,就会要求按照西方的礼节觐见皇帝。谈判僵持数月后,咸丰帝终于同意公使进京换约,但条件是“由海口进京时,所带人数不准过十名;不得携带军械;到京后照外国进京之例,不得坐轿摆队;换约之后即行回帆,不许在京久驻”。

    咸丰九年(1859)五月,英、法、美三国公使各率舰队到达大沽口外,准备进京与清政府交换《天津条约》批准书。

改道换约 勿谓言之不预

    自英法联军离开天津南下后,咸丰帝就任用科尔沁博尔多勒噶台亲王僧格林沁为钦差大臣,负责京津一带筹防事宜。僧格林沁是蒙古科尔沁人,勇武善骑射。咸丰五年(1855),他曾率军于河北连镇击溃太平天国北伐军,生俘林凤祥、李开芳,晋封亲王,被称为“国之柱石”。僧格林沁接手大沽防务后,对炮台大加整修,修复炮台5座,安设重炮10位,小炮上百位,并在海河中架设木筏、铁戗等拦河防御设施。大沽的防卫已大大加强,但同时层层的拦河设施,使得大沽口成为无法通航的口岸。如果英法代表从水路前往天津,就要拆除部分设施,因此,僧格林沁奏请咸丰帝谕令各国公使改由陆路进京。

    咸丰九年(1859)五月十八日,咸丰帝寄谕钦差大臣僧格林沁、直隶总督恒福,命其“速派明干委员前往迎至拦江沙外”,照会英、法公使,“向其晓谕,告以桂良等在上海已有照会,告知中国并无他意,兵船万不可驶入拦江沙。现在大沽海口已节节设备,如轻易入口,恐致误伤,并非官与之为难,反失和好之道。即将来进京时,亦须由北塘行走至天津,由水路进京”。但在此谕旨发出前一天,英国海军司令何伯已经率舰队来到大沽口外,英、法、美三国公使也陆续到达。二十三日,直隶总督恒福照会英国公使,告知大沽海口因设有障碍,不能行船,“设竟无理闯入,以致误有损伤,中国不任其咎”;但准其由北塘赴津,“所有换约官员人等至多不得过二十人”。被公使拒绝。

痛加惩创 僧王捷报入京

    五月二十五日清晨起,英法士兵开始清除水中的障碍物,僧格林沁则命令守护炮台的士兵遮挡炮台,偃旗息鼓。英法联军没想到大沽炮台早已重新整固,和煦的阳光,宁静的水面,令联军士兵以为进入了无人之境。下午两点,突然间炮声隆隆。据事后僧格林沁奏报,“夷船不遵理谕,闯入内河,先行开炮,向我轰击。我兵奋怒击毁夷船多只,余船皆竖白旗。仍有夷兵登南炮台河岸,一经轰击,皆向苇地藏伏”。战斗异常激烈。英军旗舰首先被击中,舰队司令何伯受重伤。英法联军调整兵力,企图登陆,占领炮台,也被击退。鏖战至日暮,英法联军惨遭失败,被击沉炮舰3艘,重创3艘,死伤400多人。直隶提督史荣椿、大沽协副将龙汝元等先后阵亡。

    僧格林沁关于大沽获胜的捷报传入京城,咸丰帝非常兴奋:“夷人狂悖无理,经此次痛加惩创,自应知中国兵威未容干犯。该将弁等协力齐心,大获胜仗,实属异常奋勇。”命僧格林沁查明保奏有功将弁,史荣椿、龙汝元“身先督战,奋不顾身,致被炮伤殒命,实堪痛惜”,命从优议恤,并于直隶天津及各该原籍地方建立专祠,以慰忠魂。

    大沽之战是第一次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抗击外来侵略的首次胜利。马克思在《新的对华战争》一文中指出:“中国人抵抗英国人的武装远征队,毫无疑义地也是有理的。中国人这种行动,并没有破坏条约,而只是挫败了英国人的入侵。”

    英法联军进攻大沽惨败的消息传到欧洲,引发一片战争喧嚣。咸丰十年(1860)七月二十三日,英法联军进攻大沽北岸主炮台西侧的石缝炮台,直隶提督乐善阵亡,僧格林沁知战局无法挽回,率军退往通州。初八日咸丰帝自圆明园逃往热河。

    第二次鸦片战争迫使清政府先后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和中俄《瑷珲条约》等和约,列强侵略更加深入,中国丧失15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进一步加深。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1年4月23日 总第3669期 第二版

 
 
责任编辑:杨太阳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