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文化 > 往事回眸

“解放军打到哪里,我们就支援到哪里!”

——安徽人民在渡江战役中的支前往事

作者:梁庆云 余育红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21-04-22 星期四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1949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横渡长江天险,打响了举世瞩目的渡江战役,解放了南京、上海、杭州等城市,为全国的解放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奠定了基础。翻阅安徽省档案馆藏的几件渡江支前档案,我们看到,为了保障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在我党的组织动员下,安徽广大群众积极热情地投入到渡江支前工作中。他们夜以继日地筹集粮草、铺路架桥、运送弹药,掀起了规模宏大的群众性支前热潮,为渡江战役提供了坚强的后勤支援和物资保障。

出台保障政策 群众踊跃支前

1949年2月27日,中共江淮一专署给各县后勤

司令部的紧急命令。安徽省档案馆藏

    安徽是渡江战役的重要备战基地和出发地。1949年1月,渡江战役支前后勤工作开始启动。从安徽省档案馆保存的1949年2月27日江淮一专署给各县后勤司令部的紧急命令中可以了解到,为迎接大军南下安徽各县须完成的任务。第一个任务是抢修公路,在3月8日前,各县要修筑“明光至滁县、滁县至六合……水口至来安等路”,修补“明光至六合、明光至扬州(经盱眙天长)”等路,要求“各路均需能通炮车、十轮卡汽车之用,路在那(哪)县境内民工与材料均由那(哪)县负责”;第二个任务是筹备粮草,“六合立即准备现粮两百万斤及五万人三天过境粮”,“来安、大营相官、水口三区立即准备大米一百八十万斤送往乌衣粮站”;第三个任务是组织担架队,“炳、盱两县”“集中全力迅速完成原规定之常备团及普遍组织之二线担架”,待命集中,“六、来、加三县,除修路送粮送草外,原规定之常备营仍须完成,并抓紧整理组织二线担架,待命使用,滁县亦应作二线担架之准备”。

    在安徽合肥、六安至安庆的进军路上,数十万支前民工肩挑、手推、人抬,把大批粮食、柴草和弹药源源不断地运往我军集合地。当时,皖北人民宁可挨饿,也要把家里的粮食拿出来支援渡江部队。当地群众甚至喊出了一个响亮的口号:“解放军打到哪里,我们就支援到哪里!”来安县、炳辉县(今天长市)、嘉山县(今明光市)等组成4个远征担架团和2个挑子团随渡江大军南下。凤阳县、全椒县组成的远征担架团随军支前,行程达2000多公里。

    动员水手、船工和征用船只是重要的渡江支前工作。3月24日,中共皖西三地委在给各县委的通知中指出,“为了保证我大军顺利渡江,需大量的划船水手”,并要求“各县应在党政军民、工作人员、战士及老百姓中调查能划船的人,说服动员……”

    要把几十万大军运过汹涌的长江,足够的船只是保障顺利渡江的前提。在国民党军南逃时,为阻止我人民解放军渡江,他们把江北沿岸的船只,有的强行拉到江南,有的就地破坏。一部分船主得知消息后,怕船只遭毁,便偷偷地把船藏了起来。

1949年3月31日,中共皖西一专署给各县指挥部的通知。

安徽省档案馆藏

    为打消群众顾虑,安徽各地区、县出台了相关政策,以此来保障船工利益,除了给船工伙食费、按前后方换工标准付给报酬外,还照顾后方家属,有田地者由当地政府组织代耕,船只损坏按价格赔偿等。在中共皖西三地委的这份通知中还明确提出,“划船人员按技术人员待遇,其家庭并予适当照顾”。3月31日,在皖西一专署给各县指挥部的通知中规定:“船工待遇平时按每日每人米四斤半,家属大人每日每口二斤半,十岁以下小孩每口每日一斤半。”

1949年3月24日,中共皖西三地委关于动员水手、船工事的通知。

安徽省档案馆藏

    除此之外,各地还开展了动员工作,宣传“解放军渡江是为了解放全中国,是为了人民翻身做主人”。沿江群众踊跃报名,积极支援大军渡江。据安徽沿江各县统计:无为县(今无为市)动员船工2000多人、出动船只5000多条;怀宁县动员船工2416人、出动船只1073条;宿松县动员船工2001人、出动船只1077条;枞阳县出动船只1956条;望江县出动船只250条。

做好支前善后工作

    1949年4月4日,中共江淮一地委发布《三河尖支前善后工作是怎样进行的》通报。 安徽省档案馆藏

    为迎接大军南下,安徽省六安市霍邱县掀起了渡江支前热潮,“三河尖搭有浮桥三道……动员民船百余只,木头千余根,群众自动交出门板四百副”。待部队通过后,三河尖(今属河南省固始县)马上进行善后工作。

    1949年4月4日,江淮一地委进行了《三河尖支前善后工作是怎样进行的》通报。“在船的赔偿上,根据坏的程度大家评议,赔偿修理费:轧坏陈玉金大船一只,赔偿修理费米7500斤、红面200斤;轧漏船四只,王连举赔偿米1300斤,荣耀宗米800斤、红面200斤,李生林米300斤、红面100斤,张文轩米250斤、红面100斤”。在门板赔偿上,当地政府先把群众支援的门板数量、收回的门板数量、损坏的门板数量、被河水冲走的门板数量统计好。第二天,当地政府立即召开群众大会,说明“大家出东西,保证了大军顺利过去,这是对革命供(贡)献很大的,现有的原物归还原主,损失坏了的要赔偿,穷的多得,有的少得,每付(副)门赔偿红面80—100斤(红面每斤中钞32元),其他东西正在逐步搜集归还赔偿”。

    从通报中可以看出,三河尖的支前善后工作及时、细致,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可,群众嚷着说:“民主政府说啥办啥,说赔就赔,中央军过去在这里的时候,光要东西还打人,你看民主政府多好!”通报中还指出:“三河尖支前善后工作作(做)的(得)很好,对损坏了的东西作(做)了坚决而适当的赔偿,这对密切我们与群众的关系上有重大意义……并希各县区委结合支前善后工作指示,检查自己的支前善后工作,并将执行情形报告地委。”由于安徽各县善后政策严格执行,切实维护了人民群众的利益,才使得渡江支前任务得到全面落实。

全力支前 渡江功臣辈出

渡江一等功臣马毛姐 安徽省档案馆藏

    由于很多北方战士不会游泳,这时的巢湖便成了渡江大军的天然练兵场,他们经过训练,“旱鸭子”变成了游泳能手。为了让战士们熟悉水情,老船工、老渔民主动到部队讲解长江水流的特点、帆船如何利用风向、遇到危险如何处置等问题;老船工还带领战士们到湖上练习如何撑篙、划桨、摇橹、扯篷、掌舵和上下船、走跳板等,打消了一些战士对长江的畏惧,提高了大家胜利渡江的信心。

    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5月14日,阜阳地委通报表扬了在带领船工支前中表现最好的两位典型模范干部:一位是阜阳船工中队长刘子仪;一位是界首中队指导员林玉章。从通报中可以看出,两位带头人吃苦耐劳、以身作则,关心船工、爱护船工。在船工第一次接受任务时,他们亲自上船给大家鼓劲,对完成任务起了重要作用。在胜利归来后,船工们赠给刘子仪一面光荣旗,上面写着“忠实伙伴”四个字,意思是“同去同来同甘苦,与群众真正打成一片”。

    在渡江战役中,船工们冒着敌人密集的火力,不顾个人安危奋勇前进。仅安徽无为县就有特等渡江英雄车胜科、胡业奎,特等渡江功臣王德金,还有渡江一等功臣马毛姐等296人、二等功臣429人、三等功臣937人、四等功臣499人。渡江支前中的感人故事不胜枚举。

    4月20日晚,37岁的车胜科与其父、二弟驾船载着突击部队驶向南岸。眼看快到登陆点,他们突遭岸上敌人机枪扫射,船上大部分战士中弹倒下,只剩8人。车胜科的父亲车德旺见船已经接近江岸,猛然直起腰,想要再加把劲,让船快些靠岸,突然一发子弹打中了他的胸部。倒下去的还有车胜科的二弟车胜福,他身上多处中弹。其实,车胜科的左手也受伤了,但他依然用力划桨。战士们要给车胜科进行急救,他却咬紧牙关说:“别管我,我能坚持!”随后,车胜科将8名突击队战士成功送到南岸。回到北岸,他将父亲和二弟抱下船交给救护队员后,又叫来三弟、四弟帮忙划船继续载战士们渡江。最终,车胜科的父亲和二弟因伤势过重牺牲。

    马毛姐是渡江船工中年龄最小的一位。她出生于贫苦渔民家庭,家就在长江边上。当时,马毛姐不顾母亲的担忧和阻拦,跟哥哥一起,冒着对岸的枪林弹雨强渡长江。在渡江途中,虽然马毛姐右臂受伤,但仍咬紧牙关坚持撑船,把第一批渡江战士成功送到长江南岸。其实,像车胜科、马毛姐这样的人还有很多,他们为渡江战役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安徽省档案馆供稿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1年4月23日 总第3669期 第一版

 
 
责任编辑:杨太阳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