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文化 > 文库 > 随笔

古代诗词中的春节

作者:吴锡刚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21-02-02 星期二

    春节俗称过年,古时称元旦或元日,是中国人一年当中最隆重的节日。春节是每年农历的正月初一。但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时间较长,一般是从腊月二十三小年开始,一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甚至到二月二为止。古代文学名家写有许多与春节有关的诗词佳句,记载了先人过年的习俗、景象,其抒发的人生感慨、思想情感至今还能引起我们的共鸣。

除夕守岁 全家团圆

    除夕,也叫除夜。这是个很重要的日子,游子会设法赶回家与家人团聚。

    除夕守岁的习俗源远流长,主要表现为一家团聚,通宵守夜,辞旧迎新。宋代著名文学家苏东坡的《守岁》描述了守岁的情景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晨鸡且勿唱,更鼓畏添挝。坐久灯烬落,起看北斗斜。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孩子们在除夕之夜特别兴奋,即使有些困意,也要努力克制不去睡觉,仍然一起游戏玩乐。此情此景,自然唤起我们对童年的回忆,增添不少亲切感。而作者感怀时光的一去不复返,在除夕夜反省自己的人生有没有竭尽全力,含有爱惜光阴、积极奋发的意味。

    事实上,古代也有不少读书人在除夕之夜不能回家与亲人团聚,在相关的诗作中充满了落寞、伤感、思念之情。如唐代戴叔伦在《除夜宿石头驿》写道:“旅馆谁相问,寒灯独可亲。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寥落悲前事,支离笑此身。愁颜与衰鬓,明日又逢春。”感叹自己在一年中的最后一个夜晚孤独住在万里之外的旅馆,不能回家团聚,在苦闷中又迎来了新的一年。凝聚思归之情的“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成为历代过年时游子的共同感受。唐代诗人高适的《除夜作》:“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反映的是与戴叔伦相似的情感,只不过多了一个故乡亲人思念在外旅者的角度。

初一换符 万象更新

    谈到大年初一,人们自然联想到宋代王安石的《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在爆竹声中,旧的一年已经过去;和暖的春风吹来了新年,人们欢乐地畅饮着新酿的屠苏酒。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大家忙着把旧的桃符取下,换上新的桃符。这首简洁明快的诗既写出了我国春节放爆竹、换桃符等习俗,充分表现了节日的欢乐气氛,也寄托了作为改革者除旧布新的政治抱负。诗歌里描绘的万象更新的景象与人们对春节的辞旧迎新、开启美好生活的浓浓期望是一脉相通的,是中华民族乐观向上、生生不息的精神写照。

    明代陈献章《元旦试笔》:“天上风云庆会时,庙谟争遣草茅知。邻墙旋打娱宾酒,稚子齐歌乐岁诗。老去又逢新岁月,春来更有好花枝。晚风何处江楼笛,吹到东溟月上时。”表现了举国欢腾、邻居连续盛宴宾客、小孩齐声朗诵贺岁诗篇的节日喜庆情景,并赋予新年更美好的期望。

    唐代孟浩然《田家元日》:“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我年已强仕,无禄尚忧农。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前四句作者写时光匆匆,又一年开始了,自己已经40岁,虽然没有官职,但仍担心农事、百姓。后四句作者写自己与农人、牧童一起劳作,根据气象,推断这是一个充满希望的丰收之年。全诗没有描写辞旧迎新的热闹,没有抒发节日思亲的情感,而是将诗人恬淡、惬意的情趣水乳般交融于节日气氛之中,深刻表现了诗人对乡村生活和田园风光的真挚热爱。

元宵赏灯 欢声笑语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元夕、元夜、灯节,是新年的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整个春节期间最欢快的节日,各式各样的花灯把夜晚装饰得分外美丽,赏灯的习俗流传至今。唐代卢照邻《十五夜观灯》:“锦里开芳宴,兰缸艳早年。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这首诗描绘了元宵节的空前热闹:绚丽多彩的元宵灯火将大地点缀得五彩缤纷,一直延展到天际。远处的灯光好像繁星坠地,靠着高楼的灯光似明月高悬。为这节日增光添彩的,还有姑娘们的欢声笑语。唐代张祜的《正月十五夜灯》:“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帝京。三百内人连袖舞,一时天上著词声。”描写了家家出门、万人空巷、尽情而来、尽兴方归的京城闹元宵的热闹情景。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宋代欧阳修的这首词《生查子·元夕》通过回忆去年元夜的相恋往事,抒写了物是人非之感,既写出当日相恋的温馨甜蜜,又写出今日不见的惆怅和忧伤。全词运用今昔对比、抚今追昔的手法,语短情长,形象生动,意境深邃。

    今天,我们品读古人凝练而有韵律的春节诗词,既唤起了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深刻记忆,也饱含着对即将到来的牛年的美好希冀!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1年2月1日 总第3636期 第四版

 
 
责任编辑:张雪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