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文化 > 人物纵横

陈望道:信仰的味道“甜极了”

——从翻译《共产党宣言》到修辞学一代宗师

作者:张建安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21-01-22 星期五

    2021年是陈望道诞辰130周年。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中,陈望道是一位十分重要的人物,他所翻译的第一本中文全译本《共产党宣言》,是中国共产党诞生和发展的理论源泉,也深刻影响了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等无数共产党人。直到现在,党和国家领导人还会兴趣盎然地讲述他翻译《共产党宣言》时的故事。陈望道确实是一位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他不但有两次入党的独特经历,还在语言文字的教育与研究上取得过非凡成绩,并成为该领域的一代宗师。

志起分水塘

    位于浙江义乌的分水塘村,是第一本中文译本《共产党宣言》的诞生地,1891年1月18日,陈望道便出生于此。他的祖父陈孟坡很有经营头脑,在务农的同时兼营染坊,慢慢积攒了一些家产;他的父亲陈君元子承父业,继续奋斗,成为当地的富裕之家。经过两代人的积累之后,陈君元希望下一代中能出一位真正的读书人,有更大的作为。陈望道便是在这样的家庭背景下成长起来的。

    古色古香的陈氏宗祠是家族中重要的议事场所,也是陈望道幼时学堂的所在地。在这个四合院里,二层长廊的东西两侧各有5个大字,一边写着“好学近乎知”,另一边写着“力行近乎仁”,这出自《中庸》的10个字从小便熏陶着他。陈望道从6岁开始进入学堂读书,先后就读于义乌绣湖书院、金华中学、杭州之江大学。当时的中国正由晚清走向民国,一方面饱受着外来的欺辱;另一方面,有志之士也都在努力地寻求着新的救国之路,陈望道就是其中的一员。他首先产生了实业救国的思想,并认为:“要兴办实业,富国强民,就要借重欧美的科学。”因此,陈望道打算留学欧美,但因费用太贵,最后改去日本。

    陈望道先后在日本的早稻田大学、东洋大学中的不同专业就读,最后在中央大学取得了法学学士学位。其间,他结识了日本早期的社会主义学者河上肇、山川均等人,并立志开始传播马克思主义。

首译《共产党宣言》

    现在的浙江省杭州高级中学,前身是浙江第一师范学校(以下简称“一师”)。1919年6月,陈望道从日本回国后,应聘到该校当国文教师。他在教学改革中积极宣传新思想,和夏丏尊、李次九、刘大白被称为一师的“四大金刚”,深受学生们爱戴。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潮改变了他的命运。原来,一位名叫施存统的学生发表了一篇《非孝》的文章,阐明盲目尽孝是不合理的,要以父母、子女间平等的爱代替不平等的“孝”。浙江教育部门的官员视其为洪水猛兽,认为有什么样的老师就有什么样的学生,要求学校辞退“四大金刚”,校长经亨颐拒不执行,他们又要撤换校长,此事激起了一师师生的强烈反抗。一时间,全杭州乃至全国很多学校的师生都纷纷声援支持,迫使当局不得不暂时收回成命,这便是“一师风潮”。“一师风潮”开风气之先,陈望道因此受到更多人士的关注,风潮过后,他辞职离校。正当陈望道考虑下一步该如何走的时候,重大的历史机遇选择了他。

    《共产党宣言》,这部由马克思和恩格斯于1848年发表的著作,第一次全面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科学社会主义第一部纲领性文献,深刻影响了人类历史的进程。然而,在1920年之前,中国还没有一本完整的译文。上海《星期评论》主编戴季陶一直想把《共产党宣言》全部翻译出来,但觉得难以胜任。《民国日报》主编邵力子推荐了陈望道,他认为陈望道既懂日文、英文,又有很好的国文底子,而且了解马克思主义,是最佳的人选。于是,戴季陶将手中日文版《共产党宣言》交给了陈望道。陈独秀听说这一消息后,也派人把一本英文版的《共产党宣言》送给陈望道,供其参考。

1920年出版的《共产党宣言》第一版和第二版封面

    1920年初春,陈望道回到分水塘村,在无人打扰的柴房内开始夜以继日地翻译《共产党宣言》。母亲见儿子译书辛苦,特意包了粽子和拿了一碟红糖送去,叮嘱儿子不要忘了蘸红糖吃,哪料到儿子因痴心工作,竟然把墨汁当红糖蘸着吃了,还对母亲说“甜极了”。至今,分水塘村还流传着陈望道译书时的这个故事。原来,信仰也是有味道的,而且很甜很甜。

    1920年4月底,陈望道前往上海,将翻译好的《共产党宣言》交给陈独秀和李汉俊校阅。陈望道的译文精炼准确,成功地表达了原意,经过校阅后更加准确。8月,第一个中文版本的《共产党宣言》印成出版,迅速受到进步知识分子的热忱欢迎,此后一再翻印。它的出版,对中国共产党的创立和建设,对中国早期共产主义者的成长,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1936年,毛泽东在接受斯诺采访时说:“三本书特别深印在我的脑子里,并且建立了我对于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而这三本书中,排在第一的就是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刘少奇也曾说:“这本书中,我了解共产党是干什么的,是怎样的一个党……经过一段时间的深思熟虑,最后决定参加共产党。”周恩来则在1949年当着很多人的面动情地说:“陈望道先生,我们都是你教育出来的!”

两次加入中国共产党

    陈望道对中国共产党的筹备及早期工作作出了重要贡献。1920年5月,陈望道接受了陈独秀的邀请,担任《新青年》的编辑。与此同时,他还与陈独秀、李汉俊等一起组织上海共产主义小组。12月,陈独秀委托其负责《新青年》的编务工作。陈望道与李汉俊等人共同努力把刊物办成了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阵地,并一起筹备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共上海地方委员会成立后,他担任第一任书记。然而,1922年5月,陈望道因不满陈独秀的家长作风,离开了党中央。离开时,陈望道表示:“我虽然离开中央,但我们都是同志,以后我自己能做的事情就一定做,党要我做,我也尽力去做。我以此律己,大家也可以来规律我。”

    1923年的一天,陈望道收到一张纸条,上面写着,“望道兄:上大请你负责,凡是需要同志们做的,你都提出来好了。”这是陈独秀写的,要他去上海大学任教。陈望道马上执行任务,为党培养了一大批干部。1929年秋,中共上海地下党拟筹建中华艺术大学,须挑选一位既非共产党员又与党的关系非常密切的学界名流出任校长,陈望道再次成为最佳人选。1934年,国民党当局发动“文言复兴运动”,对语言文字改革进行“文化围剿”。紧要关头,陈望道以攻为守,发动了一个比白话文更接近民众口语的“大众语运动”,粉碎了国民党当局的阴谋。

    在此期间,陈望道虽然是党外民主人士,但他一心向党,得到毛泽东等中共领导的高度信任。重庆谈判期间,毛泽东专门约陈望道见面;1949年上海解放前夕,国民党教育部拟将复旦大学迁往台湾,陈望道作为教授代表,领导师生、员工保护复旦大学,并将其完好地移交给新中国。第一届全国政协会议召开时,陈望道作为特邀代表参加。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亲自任命陈望道为复旦大学校长,后来还多次接见了他。1957年6月,在毛泽东的支持下,陈望道又重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学者情怀 哲人风骨

    陈望道的本色更是一位学者。他把一生的大部分光阴都放在了语言文字研究上,如果说《共产党宣言》的翻译和出版是传播,那么,他的语言文字学著作则为新中国的文化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石。

    陈望道是我国最早在刊物上明确提倡使用新式标点符号的学者之一;他的《作文法讲义》,是中国第一部阐释白话文作文法的专书;他的《美学概论》,是中国第一部简明美学理论著作;他的《修辞学发凡》,是中国第一本系统的汉语修辞学专著……可以说,他是新中国语言文字领域的开山之人。1977年10月29日,陈望道在上海逝世,享年87岁。临终前,他还在病床上完成了最后一部著作《文法简论》。

    1991年,在陈望道诞辰100周年之际,我国著名数学家、教育家苏步青曾撰写对联:“传布共产党宣言千秋巨笔,阐扬修辞学奥蕴一代宗师。”它恰当地评价了陈望道的一生。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1年1月15日 总第3629期 第三版

 
 
责任编辑:张雪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