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轴线东侧的南锣鼓巷街区至今仍完整保存着元代胡同院落的肌理,是北京最古老的街区之一。优越的地理位置使这一区域的繁荣景象经久不衰。位于南锣鼓巷西侧的帽儿胡同,东起南锣鼓巷,西止地安门外大街,全长585米。在明代该胡同称“梓潼庙”,到了清代由于此地属镶黄旗,便称“帽儿胡同”。据《万历沈志》记载:“梓潼帝君庙在靖恭坊,有敕建碑。原胡同内有文昌庙、斗母宫、显佑宫。”而有记载的远不止这些,如:帽儿胡同35号、37号是末代皇后婉容的娘家;13号院是北洋军阀冯国璋的住宅;45号院是清代提督衙门……
探究可园
在帽儿胡同9号、11号门前立着一块名为“可园”的刻石,据文献记载此处曾是清代光绪年间大学士文煜的私家园林。可园东侧的5号院门前则只有一块“清朝四合院,2001年被定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的石刻,没有太多的介绍。经查,帽儿胡同5号在1965年以前的老门牌是3号。据《东华图志》介绍,此宅为清末大学士文煜宅院的东部。
来到帽儿胡同5号院门前,大门迎面有照壁。大门的屋脊为清水脊,脊饰有花盘子,屋顶为合瓦,前檐装饰有雀替及四枚梅花形门簪,门下有抱鼓石门墩一对。走进这座广亮大门(又称广梁大门),迎面有影壁,影壁两侧各有四扇屏门。大门东侧有两间房,西侧有倒座房五间。一进院北侧有一座小门楼形式的二道门,门墩为青白石雕刻的石狮子,门前有五级台阶。
来到二进院,有过厅三间,过厅前后出廊。此院有东、西厢房各三间,均是前出廊。过厅两侧有顺山房各五间。过厅后檐有高凸的甬道与第三进院前的垂花门台基相连。
走进第三进院的垂花门,两侧连接着抄手游廊,游廊墙面上开辟了各种形式的什锦窗。此院内有正房三间,前后出廊。正房两侧还有耳房,东、西厢房各三间,前面出廊,与抄手游廊一起形成院内的循环状。进入四进院有后罩房七间。这样布局完整的四进院落,在北京已经为数不多了!
据记载,张勋复辟失败后,冯国璋以副总统代理总统,抵京就职。代理期间,他从大学士文煜后人手中买下此宅院及此宅院以西的大片院落,这座宅院便拥有了短暂的成为总统府邸的经历。此宅院以西,就是我们之前所提到的清末大学士文煜的可园。可园主要参仿苏州的拙政园和狮子林而建,南北长不过百米,东西宽不过30米,却诸景咸备,曲折幽静,在极狭长的天地中,极尽湖山亭台之美。
根据文煜侄子、兵部尚书志和撰写的造园碑文得知可园始建于1861年。在碑文中对文煜造园的旨趣做了概括,“慨然谋林泉之乐,此可园之所由创也。叔父曰:凫渚鹤洲以小为贵,云巢花坞惟曲斯幽,若杜佑之樊川别墅,宏景之华阳山居,非敢所望,但可供游钓、备栖迟足矣。命名曰‘可’,亦窃比卫大夫‘苟合苟完’之意云尔。”又称该园“拓地十方,筑室百堵,疏泉成沼,垒石为山,凡一花一木之栽培,一亭一榭之位置,皆着意经营,非复寻常”。
文煜为什么能在这寸土寸金之地营造园林?经查:“文煜,字星岩,费莫氏,满洲正蓝旗人。由官学生授太常寺库使,累迁刑部郎中。历任直隶霸昌道、四川按察使。咸丰三年(1853),迁江宁布政使。太平军攻占江宁后,钦差大臣琦善在扬州外设立江北大营。咸丰四年(1854),琦善在扬州病死,文煜奉命接办琦善所部练勇及江北粮台事务。咸丰七年(1857),任江苏布政使,办理江南大营粮台。历任直隶布政使、山东巡抚、直隶总督……光绪三年(1877),入觐,留京供职,历任内大臣、镶白旗汉军都统、左都御史,刑部尚书。光绪七年(1881),授协办大学士。光绪九年(1883),充总管内务府大臣。光绪十年(1884),拜武英殿大学士,以病乞罢。不久,卒,赠太子少保,谥文达。”有了这样的身世,住在此处并营造园林也就不足为奇了!
走进可园
通过实地踏勘得知,当初文煜的府宅和可园横跨了帽儿胡同的五座大院,即现门牌的5号至13号。其中,5号为独立的四进四合院;7号、9号为“可园”;11号和13号为彼此相连的两座单独院落。
可园分为前后两座院落。第一进院大门位于院落东南隅,大门西侧有倒座房五间,前出廊。入门后先要路过一座假山作为东侧的通道,假山南侧有一条小径,走到尽头向北折有一个山洞,山洞上有一块“通幽”二字的石刻。穿过山洞有两条鹅卵石甬路,分别通向北房及东廊的敞轩。过一座小石拱桥向右行,可至院内前部正中垒筑的另一座假山,假山上有一座六角亭,建造的非常精致。假山北侧有一个呈“U”字形的水池,水池北侧正中为花厅五间,前后出廊,构架上满绘苏式彩画,花厅与两侧的抄手游廊相连。院子东侧为爬山廊子,南半段中部建有一座方形亭子,坐东朝西。廊子北半段中部连接着一座敞轩。园林中点缀有太湖石、日晷、刻石等,显得非常惬意。“可园”的园名以及兵部尚书志和书写的碑文园记,镶嵌在一组观赏石的石座下。
二进院北侧正中有三间带耳房的花厅。整个院落有抄手游廊与正房相连。东侧的廊子为爬山廊,中部建有一座敞轩,筑于堆砌的太湖石之上,为全园的最高点。敞轩南、北、西三面出廊,廊间建有美人靠护栏。敞轩下面是由山石堆砌成的浅壑,下雨积水后可形成水池。
可园的建筑墙面主要以砖墙为主,抹刷白粉,厅榭为红色圆柱,廊子为绿色梅花方柱,梁枋上有彩画,建筑檐下的倒挂楣子均为各不相同的木雕,题材有松、竹、梅、兰、荷花、葫芦等。院内还保存有多株古树。徜徉在园林间,你会感觉到,这座园林虽然存在着明显的中轴线,布局却不呆板。前园疏朗,后园幽曲,建筑物小巧多姿,有凉亭、水榭、暖阁、假山、走廊、拱桥、清池、怪石、花木、翠竹,布置精巧,错落有致。可见园主将此处命名为“可园”,其意定是“极可人意”!
可园内的名人轶事
既然可园如此美丽怡人,曾经在这里居住过的人一定也不简单。且不说文煜和冯国璋。冯国璋死后,他的家人将帽儿胡同13号租给了收藏家朱文钧。而朱文钧正是我国著名文物专家朱家溍的父亲。朱家溍是宋代理学家朱熹的第25世孙,是当代著名学者、历史学家。在文物收藏和鉴定方面,他的造诣堪与张伯驹比肩。据朱家溍回忆,他在这里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光。
说起张伯驹,恰巧他也在帽儿胡同13号租住过。张伯驹,本名家骐,字丛碧,别号春游主人等。他的养父是清末直隶总督、河南都督张镇芳,表叔为袁世凯,因此其被喻为民国四公子之一。张伯驹曾任故宫博物院专门委员、北平市美术分会理事长等职。据1948年的档案记载,他是华北学院教授。
冯玉祥的一位亲密随从赵亦云曾借住在可园。赵亦云是山东巨野县人,1948年北平市户口调查表记载,他为国际饭店股东。据查,1926年冯玉祥带赵亦云前往苏联考察,并把他送进苏联的艺术学校专门学习电影。随冯玉祥回国后,赵亦云曾组织西北军艺术队,担任队长。《冯玉祥北伐工作记》就是以1928年赵亦云拍摄的素材剪辑而成的。
说到可园,还有一位重要人物不能不提。1948年北平市户口调查表记载,这里的房主名叫张岚峰,时年46岁,籍贯河南,大学文化,职务是河南陆军司令中将,在此已居住10年。张岚峰的妻子叫张志兰,时年38岁,籍贯河南柘城,大学文化。经过查阅,在1922年张岚峰投入冯玉祥部,冯玉祥的夫人见其年轻有为且忠心耿耿,便主动将自己大姐的女儿张志兰介绍给他。在冯玉祥夫妇的主持下,张岚峰和张志兰结为夫妻。不久,张岚峰当上了西北军军官学校校长兼郑州警备司令。抗战爆发后,张岚峰却当了汉奸。
抗战胜利后,冯国璋的四子冯季远请求国民政府能够发还在日伪时期被汉奸张岚峰强占的冯家房产。他盼望着可园及周边院落能够重归冯家。但是冯季远盼到的却是张岚峰又投入蒋介石的怀抱,继续住在这里。由于房产发还无望,他只能屈居在可园的旁门,眼看着这片宅院被逐渐瓜分出让。
1950年7月,中央重工业部接收了可园的大部分院落。9号、11号院还曾用作朝鲜驻华使馆。其他院落则被分隔成不同单位的宿舍。尽管如此,可园的风韵犹存,人们翘首以盼可园能够恢复其原始风貌,让这一历史文化遗存重新焕发出应有的风姿。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1年1月1日 总第3623期 第四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