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文化 > 人物纵横

姚奠中:不以文凭为念的游学之路

作者:张建安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20-12-28 星期一

    说起国学大师、教育家、书法家姚奠中,他在青少年时期的学习,既有正规的学校教育,更有多处游学、研读的独特经历。

先上大学 后上高中

    1932年夏,姚奠中从山西运城菁华中学毕业后,不愿意上高中,认为高中所教的内容跟初中差不多,是浪费时间。他的初中老师焦卓然因势利导,向他推荐了山西教育学院,并说:“那儿有几位老先生,都是很好的老师,可以教你。不过,因为学校待遇好,每个月发七八块大洋,还发服装,所以应考的人很多,非常难考。”这些话激发了姚奠中的志气,于是他只身前往太原,并以优异的成绩被学校录取。

    山西教育学院的师资力量很强,上课也比较自由。有位姓张的老师,讲诗律生动活泼、精炼扼要,使姚奠中茅塞顿开。学院要求学生每星期写一篇文章、两首诗,也可以只做一首长诗。姚奠中总是写长诗。院长每每亲自批阅,还专门找他谈话,鼓励这位年轻的优秀人才。

    然而,姚奠中在山西教育学院只读了一个学期就被通知休学。原来,当时国民政府教育部规定,同等学力的考生不许破格录取。姚奠中没有高中毕业证,学院只能保留他的学籍,通知他“补两年高中,等有高中文凭了,不用考试就可以入学”。1932年底,姚奠中插班进入太原新民高中二年级,并接触到乔鹤仙、樊杰三等名师,深受教益。

    乔鹤仙熟稔史事,见识卓远,给姚奠中很多启发。樊杰三藏书极富,宏通严谨,指导姚奠中选读《昭明文选》和《古诗源》,还给他讲授关于“小学”“汉学”“朴学”的渊源流变。樊杰三还是国学大师章太炎的仰慕者,讲课时常常提到章太炎,钦慕之情溢于言表,有意无意地为姚奠中播下求教章太炎的种子。

太原的游学生涯

    1934年春夏之交,国民政府为了不让学生过问时事,用会考限制学生到学校外面,引发了进步的反会考运动。即将毕业的姚奠中参加了这次运动,结果被捕后押回稷山。虽然警备司令部的判决是“永不许回太原”,但姚奠中却很快悄悄返回太原,开始了一段特殊的游学生涯。

    姚奠中先是住在乔鹤仙老师家中,跟着乔老师读书。乔鹤仙是太原的名师,同时在几所中学兼课,还整理明清时期的进士登科记录。他见姚奠中已经有了很好的国学底子,字又写得漂亮,便让姚奠中抄进士登科记录,称:“这些都是资料性的。历史主要就是资料,资料多了,你的历史才可靠。”姚奠中遵照老师的话,用楷书抄历史,每天整整齐齐抄一万字左右,很受乔鹤仙器重。除了抄写资料,姚奠中还阅读乔老师家中的图书,到图书馆和书店阅览书报,到中学和大学听一些课,充实着自己的生活。

    在乔鹤仙家住了半年后,另外一位老师樊杰三希望姚奠中到他家去住,帮他批改作文。樊杰三也是同时教几个中学的语文,姚奠中去了以后,果然看到很多作文卷子。姚奠中就帮他认真批改。樊杰三家中的藏书比乔鹤仙家中的还要多,好版本不少,姚奠中可以随便翻阅。樊杰三去买书时,有时候也让姚奠中跟着去,为他介绍了很多书籍。

    有一天,樊杰三让姚奠中去自省堂听讲座。后来,姚奠中从这次讲座的主讲人那里了解到,无锡有一个国学专修学校,那里不太看重文凭,而是看重德行和潜力,只要通过考试就行。这样一来,姚奠中便决定前往无锡求学。

无锡国专的高才生

    无锡国学专修学校十分独特,它是1928年经国民政府教育部批准成立的,全国唯一正式备案的国学专修学校,也是全国唯一一所以国学为专科的高等学校。它与一般大学文科相似,可又保持了专读前人原著、注重基本功培养的学风,入学程序也与“体制内”学校有所不同。

    到了无锡国学专修学校,姚奠中直接找到校长唐文治。唐文治是一位大学问家,晚清时当过农工商部署理尚书,后来又接办过南洋公学,肇建了交通大学。在无锡国学专修学校,全校上下一律尊称他为老夫子。唐老夫子对姚奠中说:“情况我知道了,直接参加考试吧。”考试结果,姚奠中被录取了。

    姚奠中很快便在无锡国学专修学校崭露头角。他曾以《汉学师承记》为线索,涉猎了一些清代朴学家的著作;但他更醉心于先秦诸子,又好作汉魏古体诗,颇有凌驾“古文”的气概。有一次全校作文竞赛,题目由经、史、子、集中各选一题。“子”题的题目是《拟庄子·秋水篇》。钱仲联老师知道姚奠中对庄子很有兴趣,就指定由他来做。姚奠中挥洒自如,写了一篇千八百字的文章。结果,姚奠中得了98分,全校第一。学校当即将姚奠中的文章铅印出来,向全校师生分发。唐老夫子还特地为姚奠中的文章写批语,称其“专心努力,可以追蹑子云”。

    姚奠中在无锡国学专修学校的学习是愉快的,但他还是因为听了章太炎的一场讲座而中途离开了那里。

成为章太炎的“关门弟子”

    在姚奠中的心目中,只有到了章太炎门下,他才算真正开始自己的治学大道。

    章太炎是民主革命先驱,也是满腹经纶的国学家。在国学上,他可谓通人,经、史、子、集无所不通,追求经世致用,迥非一般汉学家所能相比。他还曾与孙中山等仁人志士一道推翻了腐朽的清王朝,但有感于国学被漠视、世风日下,多次创办国学讲习会,亲自讲学。

    当时,章太炎在苏州讲学。姚奠中对其仰慕已久,便专程前往苏州章氏国学讲习会旁听。一听之下,以前没法解决的许多问题豁然开阔,他觉得这才是做大学问的,于是下决心转学。

    回到无锡,姚奠中把自己的想法告诉钱仲联老师,他不仅同意,而且写信请章太炎的朋友金松岑做姚奠中的介绍人。这样,姚奠中放弃了无锡国学专修学校的学籍。等他到章氏国学讲习会报名时,那儿的老师很高兴,说:“无锡国专的第一名都转到这儿来了。”

    章氏国学讲习会,除章太炎主讲外,授课老师还有章太炎的老友王小徐、蒋维乔等人和章氏弟子朱希祖、汪东、马宗霍等人。学会的一切教学行政事务,由章太炎的夫人汤国梨、秘书孙世扬负责。

    章太炎讲课时,把整个中国的学问分成几个专题,经学、史学、诸子、文字学各一个专题,进行系统地梳理与教学。他讲《尚书》时,凡注疏已通者一概不讲,而是单就其中存在的问题加以考辨。有问题才讲,没问题不讲。讲起来之后,则旁征博引,如数家珍。姚奠中一边听讲,一边深入研究老师的著作,一有心得就写成札记。不久后,姚奠中在国学讲习会会刊《制言》上发表《臧琳〈五帝本纪书说〉正》一文,受到章太炎等人的称赞。

    又过了一段时间,章太炎决定招收研究生,并且规定了两条录取标准:一条是凡有大学学历、有著作的年纪大的学生,经考查后可以不参加考试,享受研究生同等待遇;另一条是凡没有高等学历、没有著作的学生,可以报名参加考试,但只录取7名。按照姚奠中的条件,只能参加考试。在章太炎最后所教的研究生中,姚奠中年龄最小,只有23岁,再加上他是这批学生中最后离世的,称得上是名副其实的“关门弟子”。

    在章太炎的指导下,姚奠中写出毕业论文《魏晋玄学与老庄》。姚奠中还向章太炎请教书法,受益很多。

    1936年,章太炎因鼻癌病逝,临终前嘱托大家,一定要把章氏国学讲习会办下去。随后,国学讲习会的重担落在了汤国梨肩上。姚奠中仍在继续完成研究生的课题。有一天,汤国梨把姚奠中叫去,嘱咐他到预备班代课,教文学史。从此,姚奠中开始了自己的教学生涯。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0年12月25日 总第3620期 第三版

 
 
责任编辑:张雪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