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文化 > 往事回眸

勤俭建国 增产节约

——记新中国成立后上海的增产节约运动

作者:邱志仁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20-12-04 星期五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纵观中共党史,“增产节约”不只是中国共产党在取得全国性政权之前克服各种困难的方法之一,更是我党在长期民主革命历程中所传承下来的优良传统。

    在1951年中央发出“增产节约”的指示之前,全国不少地方已经自发地开始了形式多样的生产自救、恢复与发展经济的增产节约运动。如东北地区,在中共东北局的领导下,厂矿企业早已开始了以“创造新纪录”为主要内容的增产节约运动,并且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当然,上海也不例外。

    面对危局,立即采取应对措施

    作为新中国最大的现代化都市,上海是国家的经济中心,战略地位十分重要。1949年6月23日,上海解放还不到1个月,美国政府就指使蒋介石公然宣布对上海口岸实行武装封锁,企图以此阻断上海内外交通,断绝上海的粮、煤及工业原料的供给,破坏上海生产建设,窒息上海经济。在此情况下,整个上海的运转陷入半停滞状态,上海市民的基本生活受到严重影响,工厂开工不足,商业店铺无货可卖,交通运输受损严重……

    面对危局,上海市委指示,立即采取措施应对困难局面,开展增产节约运动,紧紧依靠工人阶级,在极短的时间内恢复全市正常的生产和生活秩序。在上海开展增产节约运动的初始阶段,以“反封锁,反轰炸,维持和恢复生产”为口号,在全市范围内进行了广泛的宣传动员,目的就是为了解决敌人的武装封锁、空中轰炸以及自然灾害带来的物资不足、生产难以开展等问题。同时,这也是新中国成立初期上海市人民政府的中心任务。

20世纪50年代,上海南翔真圣生产队的社员俭朴节约办喜事。 上海市档案馆藏

积极组织,做好抗美援朝各项工作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10月,中共中央作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决定。1951年2月2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进一步开展抗美援朝爱国运动的指示》,根据这一指出,大家认为此次的爱国运动应发展成为以订立爱国公约、慰劳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为主要内容的运动,即以支援抗美援朝运动为目的来开展增产节约运动。10月23日,在人民政协第一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上,毛泽东主席提出并由会议一致通过了“增加生产,厉行节约,以支持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号召。在这一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上海各行各业、各界人士和群众共同面对着十分严峻的形势:内部需要肃清匪特、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外部需要积极支援抗美援朝战争,但他们毫无畏惧,迎难而上,积极响应号召,热火朝天地开展起了以“恢复和发展生产、支援抗美援朝”为目的的、形式多样的增产节约运动。为了高质量地做好这项工作,上海市委、市政府进行了多方面的努力。

    增强组织和宣传。1951年11月15日,中共上海市委、市政府积极布置增产节约运动,成立了精简节约委员会,具体领导精简节约工作。上海市委决定,全市中共党员干部学习中国人民政协第一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的有关文件,提高认识,统一思想,保证增产节约运动的顺利开展。同时,上海的党报、党刊也增加了对厉行节约方针政策的宣传力度。如《解放日报》在11月23日发表的社论《为完成与超过增产节约三万五千亿元的计划而努力》中写道,为了执行毛泽东主席的指示,“从加速资金周转、降低成本、提高设备利用率、改善操作方法、增加产量、提高质量、减少废品、减少浪费等方面,争取在一年内完成和超过为国家增产节约价值三万五千亿元的财富而努力”。

    订立爱国公约,支援前线。为了支持抗美援朝运动的广泛展开,上海在全市20个区内普遍建立了“区支会”的组织,有重点地领导街道、里弄的居民参加这一群众性的爱国运动,主要是动员人力、物力、财力以支援抗美援朝战争前线,积极动员青年工人和学生参加军事干校,并结合本身工作任务,订立爱国公约。于是,上海各界人士赶制了大量的慰问袋、募集了慰问金和救济朝鲜难民的捐款,准备送到朝鲜前线;大批技术工人、铁路工人、汽车驾驶员和医务工作者等纷纷奔赴朝鲜,参加抗美援朝的正义战斗。1951年五一国际劳动节当天,上海各界人士举行240多万人的大游行,爱国主义热情空前高涨。7月,在上海市第三次各界人民抗美援朝代表大会上,通过了《上海市各界人民共同爱国公约》,在广大人民群众中迅速掀起了订立和执行爱国公约的热潮。各厂工人纷纷订立了爱国公约,并接受挑战,展开了一系列的爱国主义生产竞赛。

    赴朝慰问,聆听报告。1951年3月,华东暨上海各界人民代表还组织了中国人民第一届赴朝慰问团的华东分团,携带着大量的慰问品、慰问信,和青年文工团员们一起到达朝鲜前线,向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进行了慰问。当他们完成了赴朝慰问任务回到华东和上海后,进行了80多场次的报告会、演讲会,听众达140多万人,更掀起了全市人民支持抗美援朝爱国运动的热潮。

    3月中旬,中国人民志愿军首次归国代表团代表柴川若、董乐辅、窦少毅等来到上海,受到了上海人民的热烈欢迎。他们在19天中,作报告47次,与43万多名市民见面。据统计,当时的广播电台听众加上报告会现场的听众,至少有100万人听了志愿军归国代表的报告,听过报告的人民群众都一致表示受到了极大地鼓舞和教育。

    同年7月,以元东根为首的朝鲜人民访华代表团来沪访问,同样受到上海人民的热烈欢迎。其间,他们访问了工厂、学校、机关、团体和医院,每天出席各界人士所召开的群众性会议,报告朝鲜战争中的英勇事迹,代表团的文艺工作者还表演了朝鲜的音乐和舞蹈等节目,使中国人民进一步了解了朝鲜人民英勇作战的事迹和其优秀的传统技艺,提高了上海人民对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的认识,进一步鼓舞了广大市民做好抗美援朝各项工作的热情。

    机关带头,沪上涌现大批生产能手和劳动模范

    20世纪50年代,大中华橡胶厂套鞋剪口女工君玉如,为了给国家节约外汇,在生产中钻研、创造出“落刀快、收刀快”的新技术。 上海市档案馆藏

    1951年12月1日,中共中央发布了《关于实行精兵简政、增产节约、反对贪污、反对浪费和反对官僚主义的决定》,文件中指出:“务望中央和军委各部门,中央人民政府和人民团体各党组,各中央局、各中央分局、各省委、市委、区党委、各同级军区党委、各同级政府党组和各同级人民团体党组,领导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展开爱国增产节约运动,使这个运动成为真正的全体人民运动。”自此,增产节约运动开始在全国各地开展起来。上海此时已进入增产节约运动的高潮。

    1952年,通过自上而下的宣传动员与组织,上海成立了增产节约运动领导机构,并在全市铺开,涉及各级机关单位、厂矿企业、学校、街道里弄等。

    上海市委、市政府要求各机关单位要带头做好本单位的增产节约运动,为全市各行各业的运动开展当好表率。因此,政府机关增产节约运动的开展,从一开始就走在了全市的前列,为其他领域的“增产节约”起了极好的示范作用。上海市级政府机关开展的增产节约运动,准备充分,措施多样,广大工作人员真心诚意地参与到运动中,从自己业务中的小处着手,节约每一张办公用纸,以期达到节约经费,减轻国家经济负担的目的。

    上海的工人阶级更是发挥了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提出了大量增产节约的合理化建议,创造了许多生产新纪录。如东北“马恒昌小组”向全国工人正式发出“开展爱国主义劳动竞赛”的挑战书后,上海市第二国营纺织机械厂“陆阿狗小组”率先响应,并迅速扩展到各行各业。纺织系统普遍开展了学习“郝建秀工作法”和“1951织布法”,全市涌现出陆阿狗、杭佩兰等一批生产能手和劳动模范。在爱国增产竞赛中,许多工厂还建立了技术研究会,不断改进工具、工艺,提高产品质量和劳动效率,完成和超额完成国家计划。如上海第一棉纺厂工人杭佩兰,主动写信给山东植棉模范刘洪岗,倡议发动农民岀售存棉,以缓解生产原料缺乏的问题,支援工业建设。

    在原材料节约代用工作中,上海工人阶级也充分发挥了智慧和力量,他们响应党的号召,想方设法、克服困难进行试验。比如在生产蓝色士林布的过程中,其染料中必须掺入“保险粉”才能使布匹色泽鲜明、耐洗、耐晒。但正当要扩大士林布加工数量时,“保险粉”脱销缺货。“保险粉”的学名叫“低亚硫酸钠”,士林布染料不溶于水,只溶于这种溶液中,花纱布公司上海采购供应站纱布科副科长、华东一等劳模郭铭和万利染织厂年轻工程师张怀贤一起进行节用“保险粉”的艰难试验。在试验中,他们改用土产牛皮胶,发现6000多元1斤的牛皮胶与10万元1斤的龙胶效用完全一样,而“保险粉”用量可减少三分之一,每匹士林布成本可减少至2200元,从而满足了市场供应。君玉如是大中华橡胶厂套鞋剪口女工,为了给国家节约外汇,她在生产中钻研、创造出“落刀快、收刀快”的新技术,成为大家学习的榜样。

    表彰劳模,鼓励民众参与运动的积极性

    从1950年开始,上海市委、市政府在增产节约运动中釆取了一系列有利于工业生产的措施,不但有力地支援了1951年的抗美援朝战争,同时,也在促进上海的工业恢复和经济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在增产节约运动的最后阶段,上海市、区各级政府针对运动的开展过程、成就、经验教训等工作进行了总结,在市委的组织下,评选出增产节约模范人物,并给予表彰。

    在工厂企业中评选劳模,是贯彻“增产节约运动”的重要方式之一。1951年10月,上海市评选出130位劳模,表彰他们对运动起到了明显而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市政府还专门对一等劳模奖励了自行车、衬衫等,这些实质性的奖励,鼓励了劳模带动群众生产的积极性。除物质奖励外,还有精神奖励。上海市还进行了甲等劳模的评选,胜出者可优先入党,在工厂进行青年干部提拔时,也可优先考虑。除了在生产中评选模范外,在宣传员中评选模范也是一项重要内容。比如在宣传增产节约运动工作中,吴淞区宣传员汤环琐被评为区级特等宣传劳模;在农村宣传爱国增产运动中,龙华区模范宣传员张成卷,领导5个宣传员成立了“问事处”,随时解决农民思想上的顾虑,并成立了农村文化馆,宣传“增产节约”的同时,还制订增产节约计划,发动组织群众160人两天除螟虫110万条。

    1952年,上海市委、市政府充分发动群众,提高各行各业的业务水平,改善经营管理,肃清贪污浪费等现象,尤其是在政府机关中的增产节约运动,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对广大党员干部的一次思想整风运动。在运动中,党中央尤其关注上海,还选派中央增产节约运动委员会领导干部到上海指导增产节约运动的开展。上海在政治上、经济上、思想上、文化上都取得了非常大的成绩。

    新中国成立之初的这场增产节约运动,既是上海保证战争胜利和国民经济初步恢复的一大举措,又是积累资金、取得经验、巩固政权的主要保障,同时,也是整风肃纪、提高政府机关工作效率和净化社会风气的重要方针,更是铺就了进行伟大社会主义建设的必由之路。

    今天,党中央领导集体依然在大力提倡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这更是体现了“勤俭建国”的思想,并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提到社会发展、民族复兴的战略高度。相信,经过努力,勤俭节约将会成为每一个公民自觉恪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0年12月4日 总第3611期 第一版

 
 
责任编辑:李聪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