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文化 > 老照片

万众一心忙支前

——20世纪50年代初,黑龙江地区成为抗美援朝战争主要后方基地

作者:王 芳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20-11-24 星期二

    1950年6月,朝鲜内战爆发,美国悍然进行武装干涉,并把战火烧到了新中国国土之上。应朝鲜党和政府出兵支援的请求,同年10月,中共中央作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历史性决策。随即,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地跨过鸭绿江。由于黑龙江地区邻近朝鲜,成为抗美援朝的重要战略后方。黑龙江人民以高度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在人力、物力上给予前方有力支援,极大地鼓舞了志愿军指战员的士气,为抗美援朝战争的最后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各界民众共赴前线

1950年12月,松江省五常县人民组成的担架队奔赴朝鲜前线。

    1950年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后,松江省(1954年撤销,与黑龙江省合并为黑龙江省)、黑龙江省各阶层民众,以极大的爱国热情全力投入支援抗美援朝战争的各项运动中来。

民众欢送赴朝参战的志愿军战士

    在“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口号的感召下,松江、黑龙江两省掀起参军参战的热潮。一时间,广大城乡出现无数父母送子女、妻子送丈夫、兄弟争相参军的动人景象。与此同时,各界人士尽自己所能地踊跃支前。农民组成担架队、运输队;市民组成战勤服务队、汽车队、医疗队等,共赴抗美援朝前线。黑龙江地区广大战勤人员在赴朝参战期间,出色地完成了各项任务,涌现许多先进人物,受到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总部的高度赞扬。他们中有在炮火下奋勇抢救伤员的讷河县民工段树林,有被誉为“铁的消防队员”的海伦县民工陶向林,有怀抱定时炸弹排除爆炸危险的海伦县民工唐国君等等。

    松江、黑龙江两省素有关怀人民子弟兵的优良传统。两省人民除了通过募集慰问品、慰问金,写慰问信等方式外,还组织各种慰问团深入抗美援朝前线、后方,以文艺演出等多种形式慰问志愿军。为了解决志愿军冬季作战饮食遇到的困难,农民开展晾晒干菜活动,机关干部、学校职工赶制炒面运往朝鲜战场。此外,两省每逢节日还组织各界人士为驻地陆军医院、后方医院的抗美援朝伤病员演出文艺节目、赠送慰问品。

开展爱国公约运动

工人加紧生产,捐献飞机大炮。

    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总会于1951年6月1日向全国人民发出推行爱国公约,捐献飞机大炮,优待烈属、军属的号召,松江省、黑龙江省人民立即响应。

    在订立爱国公约后,工人积极劳动不断提高工作效率,为国家积累财富;农民辛勤劳作,按时完成丰产计划;学生努力学习,加强锻炼身体。爱国公约运动的开展,提高了人民群众的政治觉悟,促进了各行各业生产的迅速恢复与发展。

1951年1月17日,齐齐哈尔第二机床厂马恒昌小组在写支援抗美援朝战争的倡议书。

    在爱国公约运动深入开展的同时,松江省、黑龙江省人民还积极参与到增加生产、厉行节约及爱国丰产等运动中。在爱国主义精神的鼓舞下,工人加紧生产、捐献工资;农民发展副业、捐献粮食;工商界人士改善经营、节约消费用于捐款。到1952年底,两省城乡各界人民所捐款项可购买作战飞机149架,超额完成捐献计划,竭尽全力保障前线的物资供给。

    为做好优属抚恤工作,松江、黑龙江两省在农村,普遍实行包耕、助耕、代耕、包粮等办法,极大地提高了烈属、军属的生活水平;在城市,积极贯彻“组织生产、介绍职业为主,物质补助为辅”方针,保证烈属、军属就业,使他们的生活得到改善。每逢年节及“八一”建军节等重大节日,各地都会举行热烈隆重的慰问烈属、军属活动。黑龙江地区各级人民政府组织广大群众给烈属、军属挂光荣灯、送光荣匾、钉光荣牌、送慰问品。此外,两省还成立了荣军医院和疗养院,承担抗美援朝战场负伤军人的接收安置和医疗康复工作。

安置朝鲜战争孤儿

中国政府接收并抚育部分朝鲜战争孤儿

    朝鲜内战爆发后,成千上万的朝鲜儿童失去了父母和亲人,成为孤儿。经中、朝两国政府协议,由中国政府接收并抚育部分朝鲜战争孤儿。松江、黑龙江两省自1952年10月至1953年7月,共接收安置朝鲜儿童8807人、教职员及其家属1137人,并先后在双城、五常等15个县(市)建立了17所朝鲜儿童学院,安置朝鲜战争孤儿。当地政府对他们在粮、油、肉、菜等供应上给予优惠照顾,还为他们修建宿舍、购置教学设备、配备教员,提供了较为舒适的生活与学习条件,使他们受到良好的教育,身心得到健康成长。经过两三年的培育,从1954年开始,年龄较大的朝鲜儿童陆续回国,到1958年,他们全部返回朝鲜。

    虽然距离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已经过去70年了,但黑龙江人民在那场战争中所作出的重要贡献永远不会被忘记。那股在战火中淬炼成的抗美援朝精神将穿越时空,历久弥新。  文中所示照片档案为黑龙江省档案馆藏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0年11月20日 总第3605期 第三版

 
 
责任编辑:杨太阳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