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文化 > 人物纵横

沈碧筠:永不磨灭的抗美援朝烽火记忆

——访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离休干部沈碧筠

作者:本报记者 秦海庆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20-11-13 星期五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中华好儿女,齐心团结紧。抗美援朝,打败美帝野心狼!”近日,当记者走进位于江苏省南京市秦淮区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女战士沈碧筠的家中采访时,这首铿锵有力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萦绕在窗明几净的客厅内,让人顿时倍感振奋。现年95岁的老人看上去精神矍铄,面目慈祥。当谈起那段抗美援朝的烽火岁月时,老人依然显得有些激动。她珍藏的一本日记、两只搪瓷缸,更留存了其当年在抗美援朝战场的真实情感和难忘经历……

沈碧筠近照 秦海庆 摄

一本日记:期待“我能踏上这有历史意义的伟大斗争的战场上”

    “我的心,像烈火在燃烧。我愿意,立刻奔赴战场,与战士并肩作战。在那炮火连天的阵地上,我愿将生命铸成钢一样坚强。没有犹豫,没有顾虑,更没有为轻于鸿毛重于泰山的生命而惋惜。我宣誓,愿将最后一次生命和血肉,献于这伟大的革命斗争洪流里……”这是沈碧筠老人在1951年5月7日的日记里写下的诗句,强烈地表现出她向往着冲上硝烟炮火的第一线,通过与敌人面对面的交锋,实现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志愿。

沈碧筠珍藏的日记本

    沈碧筠向记者讲述了她如何参军入伍和走上抗美援朝战场的经历:“我当年读完安徽省立专科师范学校后,又当了几年的小学教师。1949年的一天,我听弟弟说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南军政大学正在招生,他已经考上了。他告诉我,‘军大’也招女兵。于是,我也试着参加考试,没想到也顺利地考上了!我父亲是北京大学的毕业生,年轻时参加过五四运动,他博览群书,思想开明,对我的成长一直影响很大。我小时候看过很多他带回家来的进步书刊,比如毛泽东的《论联合政府》、斯诺的《西行漫记》等,文章里的进步思想对我触动很大。从那时起,我就有了从军报国的想法,这次机遇算是实现了我的‘从军梦’。”讲到这里,她的脸上露出了孩子般天真的笑容。

    1949年9月,沈碧筠和弟弟沈怀高一同走进了中南军政大学(以下简称“军大”)的校门,开始了姐弟俩投笔从戎的军旅生涯。1950年5月,沈碧筠军大毕业后,被分配到第39军116师任文化教员,8月随部队到达辽宁海城,10月跟随部队入朝参战。沈怀高也已随炮兵部队奔赴前线。当沈碧筠得知要上前线的消息后,激动得几乎一晚都没睡好。她对记者讲道:“听闻即将赴朝作战的上级命令,我很振奋,可到了朝鲜战场后,按照组织安排,女同志原则上不参与前线作战,只在后方做宣教方面的工作。于是,我被分配到116师炮兵营营部任文化教员,负责教战士们认字、学习,一来让战士们会看报,能写信,提高大家的文化水平;二来能更好地鼓舞士气,有利于部队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我觉得尽管没到战场杀敌,但部队文教的职责意义也很重大,就立刻认真地投入了工作。”虽然沈碧筠一直在前线的后方默默无闻地工作着,但是,她的内心深处还是很想走上前线参加战斗。这在她日记的那首诗歌中也得到了印证:“终于,我被圈留在这安逸的后方……在期待着,一个明天又一个明天,一次战役又一次战役,我能踏上这有历史意义的伟大斗争的战场上……”

    想走上前线参加战斗的不止沈碧筠一人,她的战友张跃也是其中之一。沈碧筠给记者讲道:“当时,张跃是我们116师司令部的文化教员,和我是校友,都是军大毕业后,一同走上战场的。有一天,她趁重返战场的卡车司机不注意,悄悄爬上车,同养好伤的战友们一同前往。正当卡车行驶在途中,她还在庆幸自己没被司机发现时,空中忽然飞来一架敌机,对着我们志愿军的那辆卡车就是一通狂轰滥炸。敌机过后,张跃的一只手臂不幸被弹片击中,由于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伤口严重感染,最后只好做了截肢手术,付出了惨痛的代价。虽然最终也没能到达前线,但她还是挺勇敢的。其实在当时,无论组织安排我们在前线还是后方,每名战士都渴望着自己能到战场上冲锋陷阵,与敌人浴血奋战。这也是大家尽忠报国的情怀和大无畏英雄气概的真实体现。”

两只搪瓷缸:“无论前线还是后方,只要不负组织赋予的使命,就是‘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在采访过程中,沈碧筠的大女儿拿出了家中珍藏的两只抗美援朝时期父母在部队用过的搪瓷缸,并稍有遗憾地说道:“原来我母亲还有一枚抗美援朝的纪念章,后来就找不到了,现在这两个搪瓷缸就是我们的‘传家宝’,一个是我母亲的,一个是我父亲朱通华的。父亲已经离开我们很多年了,他当年在抗美援朝的前线指挥过战斗。母亲经常给我们讲,她刚入朝那会儿,觉得只有像父亲那样的指战员们,身处一线战斗才是参战,后来逐渐认识到,只要服从命令听指挥,无论前线还是后方,只要不负组织赋予的使命,就是‘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朱通华、沈碧筠用过的搪瓷缸

    从1951年6月开始,直至1952年中应组织安排回国,沈碧筠一直在第39军留守处归队团从事文教、宣传工作,主要工作内容是教文化课、演话剧等,为在后方养伤和休整的战士们读来自祖国各地的慰问信,丰富大家的业余生活,鼓舞士气。回忆起那段难忘的历史,沈碧筠对记者说:“什么是归队团呢?就是战士们在前线作战负伤后,经过战地医院的治疗,再到我们团里继续休养,在此期间,我们文化教员的工作就是全力为这些负伤的战友服务,调节好他们的身心健康,让他们尽快养好伤,等待前线需要补充兵力时,能信心满满地重返战场。”

    讲到这里时,沈碧筠的小女儿提醒其母亲:“妈妈,您不是还参加过部队的话剧表演吗?给记者说一说吧!”老人脸上忽然泛起了羞涩的表情,连连摆手,有点不好意思。在记者的请求下,老人家回忆起当时的情景:“所演的话剧名字我不记得了,只记得我当时在剧中扮演一位‘阿妈妮’(朝鲜语:妈妈),大致剧情是老阿妈妮被美国鬼子抓去当作人质,让她到阵地前去劝降儿子。阿妈妮为了再见儿子一面,就先假意答应了敌人。待到阵前,母亲脸色一变,大义凛然地呼喊道,‘儿子,不要顾惜我!为了我们的祖国,为了人民,一定要坚持战斗,一定要胜利!’演出时,我穿着朝鲜的民族服饰,与角色融为一体,投入地表演着。演到动情处,我泪流满面,好多战士也看哭了。他们纷纷表示,一定要重返战场,不把美帝野心狼打败就决不回国,士气十分高涨。此外,我们另一项重要的日常工作,就是给养伤的战士们朗读来自全国各地的慰问信。那时候,全国人民真的是上下一心,慰问信雪片一般飞来,每天都是用麻袋装着,一袋袋地运到部队。我们把这些信一封一封地念给战士们听,每天都读到很晚,战士们可爱听了!这些最可爱的人啊,是祖国人民最大的牵挂,当时我们念到嗓子沙哑是家常便饭。虽然念到很晚,但每当看到战士们期盼的眼神、动容的表情,我都在心里默默跟自己说,‘再念一封,再念一封……’这只搪瓷缸,就是当年嗓子实在撑不住的时候喝水用的。时间长了,我越来越感觉到,部队里的文教工作,看似很小,甚至琐碎,但起到的作用非常大。不但能稍稍缓解一些战友们的思乡之情,还能真正鼓舞到大家的心气儿,一想到这里,我们干工作的精神头就更足了,自己感到特别自豪。”

    每次送归队团的战士们重返前线,沈碧筠总是满面笑容地去参加欢送仪式。但是仪式结束后,她都会找个无人的地方悄悄落泪,甚至痛哭。因为她深知,欢送仪式过后,这些年轻的勇士们就将奔赴前线,为了伟大的祖国母亲义无反顾地走进战火。老人动情地对记者说:“每次为重返战场的战友们送行,我都努力地控制着不让自己掉眼泪,甚至尽量笑得更灿烂一点,把欢送仪式的气氛烘托得更热烈一点。因为我知道,每一次送行,都有可能是永别。每次送完行后,我都会在心里默默地为他们祈祷,盼望他们能够再次平安归来。”

三个愿望:“愿烈士们安息!愿今天的年轻人努力学习!愿世界永远和平!”

    每次为战友们送行时,沈碧筠常常在心底涌起这样的想法:“这些战士真伟大,他们无愧于‘最可爱的人’。”直至今日,老人还经常能回忆起一些参加过抗美援朝的战友,她总是难以忘却战友们的音容笑貌,虽然有些人的姓名、事迹早已模糊。沈碧筠语气凝重地说道:“其实,我们的工作主要是为战士们鼓劲加油,但勇士们的行为却时时刻刻都在感动着我、教育着我,我对此深有体会。我记得有名休养的战士,当时在战场上被敌人的炮弹把肚子炸开,肠子都流出来了。在团里休养那会儿,他的伤口还没有完全愈合,可一听说前线要补充兵力时,坚决要求重返战场。领导不同意,让他安心养伤,他就咬破手指写下血书,表明了自己的态度。还有一名战士得了肺病,得知前线要求补充兵力,也是主动要求再次上战场,并向指导员高声说道,‘美国兵都是豆腐兵、纸老虎,怂得很,我不怕他们!我可以重上战场,一定能多干掉几个鬼子!’虽然不知道他们后来怎么样了,但他们是我心中的大英雄,都是最可爱的人!”

从抗美援朝战场归国后,沈碧筠与丈夫朱通华(左)和弟弟沈怀高(右)的合影。

    采访中,沈碧筠拿出军旅作家王树增撰写的《远东朝鲜战争》一书给记者看,她随手翻到一页,记者看到其中一段文字下面画着横线,上面写道:“三四七团的一个叫张生的中国士兵在部队受到机枪射手的阻击停止前进时,绕到这个机枪阵地的后面,他没用枪,而是抱住美军的机枪手一起滚下山崖——类似的情景在云山四周山冈上如墨的黑暗中到处发生,云山外围的一个个高地随之被突破,美军士兵们在他们听不明白的呐喊声中不断地死伤和争相逃命,美军的防御阵地被迅速压缩。”在这段文字旁边,老人还写了一段注解:“中国人民志愿军0949部即‘39军’的领导下的一个团(347团)。”

    记者询问老人为何要看这本书,又为什么在书里那么认真地画线和标注,她却微微一笑,回答:“因为这本书写得好!这段文字描写的是抗美援朝战争中的第一次战役,是我们第39军发扬英勇顽强战斗作风和利用灵活战术的集中体现,打败了不可一世的美国骑兵第1师的一个团,不但歼灭了大部分的敌军,还缴获了他们的飞机,并最终取得了战役的胜利。我没有走上过杀敌战场,现在年纪也大了,好多当年在朝鲜的事也记不清楚了,通过看这本书,我了解到很多前线的故事,我们的战士真是了不起,为了祖国的安全和荣誉,抛头颅、洒热血,毫不畏惧,真是伟大!正是有了他们的牺牲,才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们不能忘记他们,应该永远记住他们的功劳,他们是真正的英雄!”

    记者最后问沈碧筠老人:“今年是纪念中国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作为一位亲历抗美援朝的女战士,您有什么想对大家说的吗?”

    沈碧筠的双手轻轻地抚摸着近日由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联合颁发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章,眼睛静静地望向窗外,看着湛蓝的天空和明媚的阳光,轻轻地说道:“我有三句话,就是愿烈士们安息!愿今天的年轻人努力学习!愿世界永远和平!只有我们的祖国强大了,人民过上了幸福的生活,烈士们的鲜血才没有白流。我想,这也是他们的心愿吧!”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0年11月13日 总第3602期 第一版

 
 
责任编辑:杨太阳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