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文化 > 珍档秘闻

铜版记忆中的那一抹故苑秋色

——记《谐奇趣水法图》

作者:胡忠良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20-11-06 星期五

清宫铜版画《谐奇趣水法图·海宴堂》

    清康乾时期,是东西方文化交流史上的一个高峰。当时,不仅有东方文化及艺术品流入西方,引起当地贵族的兴趣,而且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在清宫中涌现出大量西式风格的艺术品。乾隆时期,清廷曾组织中国画匠绘刻、印制了一组以圆明园西洋楼为主题的铜版画,堪称古代丝路上的一个经典艺术遗存。

圆明深处西洋楼

    圆明园本是康熙帝给皇四子胤禛(后来的雍正帝)的赐园,始建于康熙四十六年(1707)。雍正帝即位后,通过不断扩张、修建,使圆明园完成了从私家园林向皇家苑囿的转变。乾隆帝即位后,又陆续下旨将周边旧亲贵的赐园进一步修整、改建,增加了长春园等。至嘉庆时期,随着绮春园的整合加入,最终形成了圆明三园的总体格局。圆明园成为东方最大的皇家御苑园林。

    乾隆帝对圆明园的格局构建以及文化渲染做了大量工作。尤其是他在圆明园中加入了一区西方巴洛克风格的建筑群,更是被世人叹为神来之笔,并获得“东方的凡尔赛宫”美誉。该建筑群俗称“西洋楼”。

清宫铜版画《谐奇趣水法图·花园》

清宫铜版画《谐奇趣水法图·养雀笼》

    西洋楼在圆明园中的横空出世,源自乾隆帝看到的一本铜版画册。据在宫中当差的西洋传教士披露:乾隆十二年(1747),乾隆帝看到了一些来自西方的铜版画册。据推测,这些画册很可能是法国布利埃尔·佩雷勒所著的《法国最漂亮的建筑景观》或者是《凡尔赛的城市和城堡的平面、侧面与立体图,并附树丛和喷泉》的大幅建筑画。其中,某幅喷泉画引起了乾隆帝的浓厚兴趣。于是,乾隆帝便向郎世宁修士询问宫中是否有哪个西洋人能造出同样的东西。当另一个法国传教士蒋友仁奉旨将造好的喷泉模型呈上时,乾隆帝非常喜欢。于是,他决定要造一座西洋大水法(喷泉)建筑,取名西洋楼,并亲自在圆明园中选定位置,令郎世宁和蒋友仁共同负责设计,画出图样。

    据清宫内务府《活计档》载,“十五年(1750)六月初八日,太监胡世杰交西洋楼铜版手卷二卷,传旨:长春园水法房大殿三间,东西梢间四间,游廊十八间,东西亭子二间,棚顶连墙,俱着郎世宁仿卷内款式起通景画稿呈览”。“于十一月三十日,郎世宁起得通景小稿四张,郎正培等呈览。奉旨:照样准画,着王致诚放大稿。”乾隆十六年(1751),一栋欧式建筑和一组喷泉竣工,乾隆帝颇为满意,将其命名为“谐奇趣”。直到乾隆四十八年(1783),位于大水法北部的远瀛观建成。这座由供奉清廷的西洋传教士设计、皇家内务府承办建造的西洋楼才算正式完成。西洋楼包括:谐奇趣、海晏堂、方外观、远瀛观等,在每组建筑之间的道路上,还有各式各样的喷泉、水池、石桥等。

    西洋楼的建成,不仅满足了乾隆帝对西方艺术的想象、再创造,还成为他炫耀的资本。在乾隆六十年(1795)的一篇御制诗文中,他写道:“堂(泽兰堂)北为西洋水法处,盖缘乾隆十八年(1753),西洋博尔都噶里雅国(葡萄牙)来京朝贡。闻彼处以水法为奇观,因念中国地大物博,水法不过工巧之一端,遂命住京之西洋人郎世宁造为此法,俾来使至此瞻仰。前岁英吉利国使臣等至京朝贡,亦令阅看,深为叹服。昨冬广东督臣长麟、抚臣朱珪奏,荷兰国使臣以今岁为朕御极六十年大庆,恳请来京朝贺。鉴其数万里外,慕化悃诚,因允其请。已即于腊月到京,新正并与朝贺宴赏,节间令于是处观法,使知朕所嘉者远人向化之诚,若其任土作贡,则中国之大,何奇不有,初不以为贵也。”

皇帝私人订制的铜版画纪念册

清宫内务府《活计档》中有关绘制《西洋楼水法图》(即《谐奇趣水法图》)的记载

    由于西洋楼位于皇家禁苑内,许多人不能一睹风采。乾隆帝为了向世人炫耀,想到皇考康熙帝曾令在宫中当差的西洋传教士马国贤使用铜版画技艺绘制《避暑山庄三十六图景》。于是,他也决定用铜版画的形式来绘制西洋楼风景纪念册。

    这个想法,大约在乾隆四十六年(1781)被确定下来。当时,乾隆帝“欲描绘圆明园中欧式建筑平面图,俾得与钦命绘画中国宫殿图样合置一处”。随后,乾隆帝命“原办金川得胜图铜版官员”,即郎世宁的中国生徒二三人承办,雕刻“西洋楼水法殿图铜板二十页”事宜。

    据清宫内务府《活计档》记载,该图系由宫中的中国画师伊兰泰起稿。乾隆四十六年(1781)四月二十八日,太监鄂鲁里传旨:“伊兰泰现起谐奇趣图稿不能即时落墨,著向造办处要两人进内落墨。”据法国传教士晁俊秀回忆,乾隆帝对此事十分上心,“亲自监督……且时修改其绘画之稿样,再用铜版印出”。而内务府的档案记录更为详细:乾隆四十七年(1782)二月,“将如意馆画得西洋楼水法图第一起至六张持进”,经呈览审核,先试刻铜版一块,印刷图样3张,亦觉满意,便谕命“俟(金川)得胜图铜版赶六月内完成”。随后,养心殿造办处事务舒文奉旨约估工程耗费钱粮数目奏,“遵旨成造谐奇趣铜板画二十块,奴才于本年五月间刊刻得铜板,压印得小样恭呈御览。奉旨:候金川得胜图完竣后,准造样接续成造。钦此钦遵。随派原办金川得胜图铜板承办官员承办。今据该员等呈称,成造谐奇趣铜板二十块,按照现办金川得胜图铜板奏准之例,估计每铜板一块长二尺九寸二分,宽一尺七寸八分,约用红铜五十二斤三两二钱……以上成造铜板并压印图张通共约需银四千二百三十五两七钱,红铜一千四十四斤,并应需纸张、毡块,理合奏明,仍照得胜图之例,向造办处各该库领用”。乾隆帝阅后批:“此次俱每块印一百张”,以缩小阵列及颁赐范围,更表示神秘与珍重。直到乾隆五十一年(1786)四月初一日,“将刻得西洋楼水法殿铜板二十页,并印得纸图一百份,安设斋宫呈览”。至此,刻印工程基本完成。乾隆帝令“铜板二十页并印得纸图十份,交水法殿安设”,其余亦在各处宫殿陈设。随后,乾隆帝又下旨:“仍著续印白露纸图一百份。”除补交各行宫陈设外,用来分赏诸阿哥、公主和军机大臣等。

    这组被命名为《谐奇趣水法图》的铜版画册,共有20幅图,分别为谐奇趣2幅、蓄水楼1幅,花园2幅、养雀笼2幅、方外观1幅、竹亭1幅、海宴堂4幅、远瀛观1幅、大水法1幅、观水法1幅、线法山门3幅、湖东线法画1幅。

铜版画里的记忆

    在清朝的文化史上,铜版画具有特殊的意义。15世纪,西方铜版刻印技术发展迅猛。16世纪,腐蚀版画技艺出现,不但推动了版画艺术的发展,还逐渐成为铜版画的最主要艺术形式。腐蚀版画的技艺是将绘画与制版相结合,直接在铜版上设计、修改,以获得完美的画图,而且同一块雕版,可反复使用,从而复印出无数质量上乘的精美图画。

    据史料记载,在16世纪末期,铜版画随同第一批西洋传教士来到中国。明崇祯十三年(1640),在传教士汤若望向崇祯帝进献的礼物中,就有一本印在羊皮纸上的铜版画册。进入清康熙朝后,由于康熙帝对西方文化十分感兴趣,便下旨在宫里建了一个“西洋画房”,因此铜版画技艺也传入宫廷之中。康熙帝曾命西洋传教士马国贤用铜版画技艺刻印《避暑山庄三十六图景》,并下令大量复制,分赐皇子、亲王等。后来,马国贤回到欧洲,将《避暑山庄三十六图景》分别赠送他人,使欧洲贵族对中国园林产生兴趣。到了乾隆时期,铜版画技术除了用来绘制“十全武功”的所有战勋图外,还应用在舆图(地图)的绘制上,如用了104块铜版的巨幅《十三排图》(又名《乾隆内府舆图》)。

    乾隆时期的铜版画大部分是由西洋传教士负责设计、起稿及监制制版、印刷等,但《谐奇趣水法图》则是由清宫内的中国画师第一次独立运用西洋画透视法起稿及中国画匠制版、印刷的铜版画。《谐奇趣水法图》的起稿人是满洲人伊兰泰,二等侍卫。他精通绘画,是宫廷画师中的佼佼者。伊兰泰通过向郎世宁等人不断学习、揣摸,逐渐掌握了西洋画技,遂他常被指令为宫廷绘制西洋画,也因此被误认为是西洋人。当然,在清宫中还有一批西洋传教士的生徒,如郎世宁的生徒王幼学等,也掌握了一定的西洋画技。

    《谐奇趣水法图》以其艺术精妙和技法细致,备受西方人士的推崇。乾隆五十二年(1787),法国巴黎图书馆印刷部主任德拉图耳通过晁俊秀得到了一套《谐奇趣水法图》。他对于中国人镂刻的技能和精确,表示十分满意。德拉图耳说:“这套铜版,原本十分珍奇。”还有的西方人士评价说,由中国雕版技师“慕仿刻印图样绘成的那些图画,艺术精妙,而且忠实地慕仿原图,没有走脱样子。这些画图,差不多仿佛写意画一般”。

    200多年过去了,当年被广泛印制、颁赠的《谐奇趣水法图》,随着历史风烟,只有少数留存到现在。更令人痛惜的是,100多年前,圆明园毁于西方侵略者的劫火,如今残垣旧柱,游于遗址,不胜铜驼黍离之叹。只有这组铜版画,才能引领我们穿越历史,一睹昔日圆明园西洋楼的盛景辉煌。

    文中所示档案为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馆藏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0年11月6日 总第3599期 第一版

 
 
责任编辑:张雪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