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文化 > 文库 > 随笔

76个手印的挽留

作者:王 雪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20-11-04 星期三

    湖南省常德市广播电视台档案室保存着一张湖南省新闻战线第六届“好记者讲好故事”一等奖证书。在我心中,它的含金量不在于获得的荣誉,而在于它讲述的是一位扶贫干部在大山深处坚守初心的故事。

    在常德市石门县南北镇金河村,有一条长达19.2公里的公路。这条公路“挂”在悬崖峭壁之上,脚下是万丈深渊,因而被当地村民称为“天路”。这条拐了18道弯的“天路”,结束了当地不通公路的历史。

    南北镇群山连绵,村民居住分散,是湖南省脱贫攻坚的主战场。2018年5月,就在石门县成功脱贫摘帽的前几天,县委收到了一份特别的申请报告,上面按有76个鲜红的手印,字里行间恳请留下一个人,他就是张忠富。

    村民们为什么要按下这么多手印来挽留这个人呢?我们带着好奇,走进了金河村。从事新闻工作14年来,在金河村的这段采访让我印象深刻。“天路”悬在绝壁上,车窗外就是万丈深渊,乘坐的采访车连续急转弯,让我忍不住惊叫,望向窗外,车轮就压在崖壁上爬行,稍稍再偏一点,就可能掉下悬崖。沿路遇到的,是一张张村民们的笑脸;听到的,是不止76个手印的故事。

    2016年10月,张忠富以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的身份来到金河村。可眼前的状况让他的心凉了半截:这里自然条件恶劣,村民外出到镇上,要穿过蚂蟥袭人的大山,越过乱石嶙峋的山涧,村里有49名没钱娶妻的光棍汉和一群常年告状的村民,张忠富走到哪里他们就拦到哪里……

    78岁的村民覃事法听说扶贫工作队进了村,就拖着病残的身躯,顶着大风走了6个小时的山路找到张忠富,向他倾诉强烈的修路愿望。

    新年伊始,大雪封山。张忠富拉着交通部门同志,步行20多公里实地查看线路,回访覃事法。这一路上深沟陡坡,上下落差有1000多米,修路的艰险可想而知。张忠富告诉覃事法,他要带领村民向穷山恶水宣战。

    修路,凝聚起了人心,擂响了脱贫攻坚的战鼓。随后,村里能上工地的人都去了工地,有的还把在外打工的儿子喊回来,有的轮流做饭送到工地。修路没钱怎么办?大家几十元几百元地凑,覃事法拿出了一辈子的积蓄6万元,还有人捐出了养老金。两年的时间,张忠富带领村民愚公移山,用钢钎、铁锤艰难地在海拔1600米的悬崖绝壁上砸出了一条19.2公里的“天路”,结束了常德市最后一个自然村不通公路的历史。

    覃事法告诉我,76个手印中,他是第一个按的,使劲按了好久,生怕印泥不清。村民邓先鹤说,按手印那天,他正好不在家,至今还觉得很遗憾。邓先鹤以前靠打零工谋生,其妻子受不了穷日子,离他而去。在张忠富的帮助下,他学会了养蜜蜂、种植中药材,他购置了电锯,帮人加工木材。村民们不懂种植、养殖技术,张忠富就从湖南农业大学请来专家进行帮助指导。如今,金河村近百户村民养起了蜜蜂,全村拥有4000亩野茶,人均纯收入由2000多元增加到8000多元。

    “走访就是走亲戚,村民把我当家人,我把村民当亲人。”驻村3年,张忠富走访了全村378户,一户不落,和村民同吃同住,亲如一家;驻村3年,张忠富3次病倒,却没有休过一次年假,女儿生病住院3个月,他都没能陪伴。

    村民周超给我讲述了五保户邓振军的故事。邓振军在山上住了70多年。2017年春节前,张忠富特意买了大米、棉衣、棉裤、棉鞋,给邓振军老人送去,希望老人能过一个温暖的春节。邓振军老人觉得张忠富比亲人还亲。去年,邓振军老人因病去世。他在弥留之际始终没有咽下最后一口气,似乎在等着亲人的到来。当张忠富紧赶慢赶、跌跌撞撞带着满身泥土来到他家时,邓振军老人抬眼说了声“感谢张队”。这句话惊呆了在场的所有人,大家说,老人已经昏迷几天了,谁喊都不醒。这句“感谢张队”是他在这个世界留下的最后一句话,他要把这最后一句话留给扶贫干部。

    2018年,全县脱贫摘帽,村民们听说扶贫工作队要撤走了。有些人急得哭起来,他们想了很多办法要把张忠富留下来。最后,村民毛传斌起草了一份挽留报告,大家纷纷在报告上签上自己的名字,并按上了76个鲜红的手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这一条“天路”,是张忠富向村民交出的答卷;这76个手印,是村民给他的评语。76个红手印,76颗不舍的心,76份挽留的情。在大家的深情挽留下,张忠富留了下来。他说:“只要百姓需要,我就继续干下去!”

    2019年8月,当我将这张证书送到档案室,心中充满自豪,我庆幸自己能成为这个故事的讲述者,能用新闻作品留存扶贫干部的感人故事。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0年11月2日 总第3597期 第四版

 
 
责任编辑:李聪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