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文化 > 珍档秘闻

《宁化府益源庆历史档案》

“一字无欺堪做主,千金唯诺好通商”

作者:杨红卫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20-10-30 星期五

    《宁化府益源庆历史档案》以益源庆酿醋技艺为主要构成,较系统地记录了益源庆自明初创办以来600多年的酿醋技艺的发明、发展和传承的过程。《宁化府益源庆历史档案》包括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益源庆使用过的铁甑、醋缸等实物,以及民国时期益源庆使用的旧账簿、解放初期私营企业设立登记表、注册商标及历史实景照片等共计80件档案文献,反映和展示了山西醋文化的悠久历史和丰富内涵。2015年,《宁化府益源庆历史档案》入选第四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

    文献遗产名称:《宁化府益源庆历史档案》

    文献形成年代:1817年(清嘉庆二十二年)到1956年

    文献数量:1组80件

    文献保存者:山西省太原市档案馆 宁化府益源庆醋业有限公司

明朝王府小作坊

1958年的益源庆晒醋坊

    古时,醋被称为“醯”,到汉文帝时才出现“醋”字。益源庆的老人们相传,“醯”是汉文帝指定的贡品,主要因其生母薄太后是魏国人,有食用“醯”的习惯。一年,晋阳又送来贡品,薄太后觉得贡品被称为“醯”不是很好,便与文帝商量。文帝知晓母意后,便要大臣们想个好名字取代“醯”。一位大臣想了一会儿奏道:“今年是癸酉年,又是腊月二十一日,将年月一合,即是‘醋’字,而‘昔’字拆开,正好是二十一日。”文帝听后龙心大悦,亲书“醋”字,贴于盛“醯”的器皿上。此后,“醯”改称为“醋”了。

    益源庆的前身是一个民间小作坊,叫“一元庆”。明洪武初期,并州(山西太原的古称)住着一户姓席的人家,席家自制的醋味道醇厚,深受街坊的喜爱,常有人上门讨要,时间久了,街坊们建议席家开一间作坊。洪武十二年(1379),席家的男主人决定招集几个伙计开一间以制醋、酿酒、磨面为主要营生的家庭作坊。为了使小店生意兴旺,男主人特为作坊取名“一元庆”,意为“薄利多销、开元大吉”。由于席家做生意诚信无欺,制醋工艺精细考究,小作坊的生意日渐兴隆起来。虽不能日进斗金,但也门庭若市。

    明永乐二年(1404),晋王朱 最宠爱的第五子朱济焕被封为“宁化王”。时年16岁的朱济焕因不愿去封地,晋王便差人在距离自己王府最近的地方圈了一块地给他开府。因“一元庆”处于圈地内,又很有名气,便被收归王府,成为王府作坊。

清朝市井名字号

益源庆使用过的铸有“嘉庆弍拾弍年七月吉日成造”字样的铁甑

    清军入关后,宁化王府成了官吏的宅邸,王府作坊则成为官宦人家的后厨。顺治三年(1646),晋王府遭遇大火。与其相邻的宁化王府及王府作坊也随着这场大火化为灰烬。朱家的子孙们一直期盼着明王朝能东山再起,于是他们悄悄召集原来的制醋师傅以民间百姓的身份在宁化王府的原址上建起了几间茅草屋,继续以制醋、酿酒、磨面为营生,为了借用“一元庆”在百姓心中的影响力,朱家子孙将“一元庆”改为“益源庆”。甚至还请宁化王府的外戚、当时在太原颇有名气的书画家傅山予以题字:“宫廷御醋,世代相酢。”

    字号有了,但百姓们却不买账,在他们眼里只有宁化王府的醋,味道才是最正宗的。所以在之后的一段时间里,益源庆的人在卖醋时吆喝的都是“宁化府的醋”。当大家都吃过益源庆的醋后,才知道的确是王府作坊制作的,益源庆的生意才日渐走上正轨。由于作坊规模比较小,店主就在扩大经营上想了许多办法,首先考虑到当时大户人家一次购买量比较大,而醋又比较重,购货人拿着比较沉,十分不便。店主于是购置了一辆手推车,让伙计推着车沿街去送,捎带零售。百姓觉得这种方式非常方便、价钱也公道,于是益源庆的回头客越来越多。

    在1943年太原商会酒业公会的档案中显示,益源庆重建于同治八年(1869)。这应当是正式使用“益源庆”名称的最早记录。出资人为朱俊图(宁化王之后人),经理是冀有伦,从业人员21名,主营项目是酒业,地址在宁化府60号。

    据宁化府益源庆现存的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铸造的蒸料用的铁甑推测,当时益源庆就已达到了日产醋300余斤的规模,为当时山西最大的制醋作坊。

民国风情老店铺

益源庆公记商标

    “老老实实做人,实实在在制醋”是益源庆遵循的商业准则,也是其几百年积淀下来的企业文化精髓。益源庆成为有名的字号后,朱家店主深知诚实守信、保质保量对生意的重要性,所以对制作工艺的要求几近严苛。

    民国初年,益源庆的冀有伦掌柜外出要账归来后,发现店里的醋有些发霉变质。经过调查,冀掌柜了解到原来是店里的伙计发现醋变质后,怕赔钱私自舀出上层浮霉,将剩余变质的醋混到好醋中卖给街坊。东家知道后十分生气,除狠狠训斥伙计之外,还特意派伙计告知街坊邻居,携近日所购之醋换取新醋,分文不取。之后,他让伙计将剩余变质醋和街坊交回的醋,于大街闹市倾入排污沟。事后,冀掌柜请人写了一副对联悬于店铺两侧:“一字无欺堪做主,千金唯诺好通商。”这也成为益源庆传诸后世的铺规之一。

    据益源庆的老掌柜回忆,朱家除开有益源庆外,在太原还开有“大小买卖社”“意合”“复合”“天庆城”等字号,在太原享有盛誉。益源庆的生意越做越大,但朱家的子弟却开始挥霍金钱、染上恶习,朱家买卖日趋败落。

    1943年5月3日,益源庆嫡系传人张映瑀在山西榆次找到丁永义、刘恕轩、王瑞生3人合资将益源庆买下,在原址重操旧业,改名为“益源庆公记”,由掌柜张映瑀、协理石化明共同经营的益源庆再度复苏。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17年6月9日 总第3077期 第四版

 
 
责任编辑: 李聪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