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文化 > 珍档秘闻

生若夏花绽绚烂 留驻芬芳泽后人

——中法大学的前世今生

作者:郭京元 王 贞 范豪毅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20-10-20 星期二

《私立中法大学组织大纲》(部分) 北京市档案馆藏

    中国学生到法国学习兴起于20世纪初。1912年,在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蔡元培的支持下,李石曾、吴玉章等人在北京创建了留法俭学会,同时在西山碧云寺成立法文预备学校。1915年,李石曾、蔡元培等在法国组织勤工俭学会,提倡“勤于做工、俭于求学”,旨让更多的普通中国人通过半工半读的方式达到留学的目的。同年,陈独秀在《新青年》创刊号上发表了《法兰西人与近世文明》一文,指出“近代文明之特征,最足以变古之道,而使人心社会划(焕)然一新者,厥有三事:一曰人权说,一曰生物进化论,一曰社会主义,是也”。“此近世三大文明,皆法兰西人之赐。世界而无法兰西,今日之黑暗不识仍居何等。”

    1916年6月,蔡元培、李石曾、吴玉章等在法国巴黎成立华法教育会,推动国内青年赴法勤工俭学。1917年9月,他们在北京创办留法预备学校,同时又设立孔德学校。吴玉章在留法预备学校的开学典礼上发表演讲,称“社会主义早已通行于世界”“今日为社会主义盛行时代”。留法预备学校先后选送了1700多人到法国留学,形成了勤工俭学的高潮。其中,周恩来、邓小平、陈毅等留法学生,都成了中国革命的栋梁。

    1918年,蔡元培、李石曾、吴玉章在北京西山碧云寺设立生物研究所及天然疗养院。1920年,西山碧云寺的法文预备学校扩充为文、理两科,改称“中法大学西山学院”。1921年,在法国里昂成立中法大学海外部,即里昂中法大学;同年,又在比利时设立晓露槐工业专修馆。经过4年的发展,中法大学初具规模。一个遍及海内外,涵盖大学、中学、小学等在内的综合性大学基本形成。李石曾以法国教育制度为蓝本,参照国情专门打造了一种融会中外的教育模式,从而形成中法大学独树一帜的办学方针:严谨、求实、科学、民主;兼容并包,兼全并重;教学与育人并重,强调素质教育;艰苦创业,勤俭办学;学用结合,为社会服务。1925年秋,中法大学的服尔德(伏尔泰)学院、居礼(居里)学院及陆莫克学院迁至北京东黄城根北街处的一座院落。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历史阶段,中法大学的学生一直活跃在各个学生运动之中。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军侵占我国东三省。中法大学组织了“学生抗日会”,痛斥国民党的不抵抗政策,要求迅速出兵抗日,收复失地。学生们还组织了学生军,自行筹措资金制作军装,聘请教官进行军事教育。

    1935年“一二·九”运动爆发,北平学生举行大规模示威游行活动。中法大学学生组织成立“中法大学学生抗日救国会”,声援、支持抗日救亡运动。随后,中法大学的10余名学生积极参加了平津学生组织的南下宣传团,深入群众宣传抗日救国理念。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中法大学因涉及国际关系,勉强维持现状。日寇进城后,对校长威逼利诱、无所不施。中法大学坚持爱国立场,不屈从日寇,不接纳“辅导官”、不开日语课、不挂日本国旗。1938年,日伪的压迫变本加厉,并且不惜使用武力威胁,逼迫中法大学既不能招收新生,也无法正常上课。同年,中法大学附属中学被迫停课。最终,中法大学只能南迁,校舍则被日伪强占。

    1946年秋,中法大学从云南昆明迁回北平。12月,“沈崇事件”在全国激起强烈反响。中法大学学生自治会组织学生参加了声势浩大的抗暴运动。1947年1月4日,北平各大学学生自治会代表在中法大学举行会议,决定成立北平学生抗议美军暴行联合会,北大、清华、燕京、中法等校的代表被选为执行委员。25日,抗暴联合会在中法大学再次举行会议,决定发起签名运动,要求美军撤出中国。随着,国共谈判宣告破裂,国内政治经济形势急剧恶化。5月20日,中法大学的学生又积极参加了“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的游行运动。

    1948年10月,由于中法大学学生纷纷奔向解放区,学校人数锐减。留校师生便担负起护校工作,迎接北平解放。1949年1月,北平和平解放。6月,中法大学校长李麟玉两次致函军管会的文化接管委员会并呈请华北人民政府主席董必武接管中法大学。同月,军管会派代表接管中法大学,学校改称为“国立北京中法大学”。

    1950年9月,中法大学拆分,本部和数、理、化3个系并入华北大学工学院(1952年更名为北京工业学院,今北京理工大学);文史系、法文系并入北京大学;生物系、经济系并入南开大学;药学专修科合并于上海医学院;各附属中学及小学移交北京市教育局……自此,中法大学退出历史舞台。1984年,北京中法大学旧址成为北京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0年10月16日 总第3590期 第三版

 
 
责任编辑:李聪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