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文化 > 红色记忆

“援朝志愿参战争,抗美牺牲尽忠诚”

——访抗美援朝烈士李征明之妹李曼

作者:本报记者 秦海庆 张 丁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20-10-12 星期一

    李征明是一名普通的抗美援朝战士,中华英烈网上有关他的信息很简单,“出生日期:1930年;籍贯:江苏省宿迁市宿豫区;生前部队:志愿军二十四军七十师二○一团教导队;职务:文化教员;立功情况:立二等功一次;牺牲日期:1953年6月;牺牲地点:朝鲜上甘岭。”“烈士事迹”一栏后写有“因战牺牲”的说明,而在“安葬地点”一栏处却是空无一字,这也成为李家人心中最大的痛点。好在,李征明从军后的6封家书被其妹李曼珍藏至今,成为寻找他安葬地的重要线索。

    今年是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李曼的子女继续帮母亲寻找李征明的安葬地,并把这6封珍贵的家书分别捐赠给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和中国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那么,李征明是一个怎样的人?他在战场的表现如何?他是怎么牺牲的?这些家书中又包涵了怎样的家国情怀?近日,在采访到北京捐赠家书的李曼时,随着她的真情讲述,一个勤奋好学、多才多艺、精忠报国的李征明在记者脑海中逐渐丰满鲜活起来……

参军报国:“二哥一直是我们兄妹学习的榜样”

抗美援朝烈士李征明

    李征明原名李昕,1930年出生于江苏省宿迁县来龙区侍岭乡(现宿迁市宿豫区侍岭镇)李圩村,其父李肖琰是当地一所小学的教师,他自幼随父耕读,勤劳朴实、聪慧超人,常为师友、邻里称道。1950年2月,李征明于淮海战役所在地徐州参军,最初就职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24军文工团美术队,做舞美设计工作。他参军后弃用旧名,自取“征明”,意为追求进步、光明。同年,他们兄妹8人中最小的弟弟李智也参军入伍。

    李曼对记者讲道:“李征明是我二哥。我大哥和大姐十一二岁就被送到上海去做学徒离开了家,所以在老家二哥一直是我们兄妹学习的榜样,他从小学到初中毕业一直品学兼优,参军前是我们来龙区政府的文书。他不但会画画,而且歌唱得好,还会拉胡琴,因此,后来便顺理成章地被部队招到了文工团。从军后,二哥不仅经常写信督促我们要好好学习,他自己也从来没有停止过学习的步伐。”李曼拿出李征明1951年3月21日写给父母的一封信给记者看,上面写道:

    父母亲:久未来信了,谅家庭一切均好,前天发下津贴之后,儿随时买了数本书籍以便阅读,又寄数本回家,谅已收到。……现在我在此一切均好,学习也很紧张,没空写信回家,请原谅。(寄回之书是分成四扎寄的),书名数目:1.农村办学经验;2.一个办农民文化班的报告;3.小学教师实际参考资料,以上三本是送给父亲教学参考用的;4.儿童写话课本一二年级上下期共四本;5.捉放美国兵,这五本是给三个小妹分读的。

    我自己也买了数本,如团章讲话、团结在和平旗帜下和青年团向团员要求些什么、毛泽东思想与作风等书籍(共计叁万余)以求进步,书收到请来信。

    从这封家书中可以得知,李征明不但给父亲、妹妹们买了学习的书籍,他也给自己买了《毛泽东思想与作风》等书籍来学习,真正像其新名一样,在努力追求着进步和光明。令人没有想到的是,李曼的三哥李昀也在1952年底报名参军,而且被顺利批准入伍。李曼介绍道:“当时我三哥在睢宁县供销总社工作,他来不及回家辞行,就给母亲捎了个口信。得知情况后,我母亲半夜出发,用她的三寸小脚摸黑走了50多里路,第二天早晨赶到县城后,她找到部队的集合地就打听儿子的名字,部队领导接待了她,得知她的来意后,部队领导问,‘大娘,您有几个儿子?’我母亲回答,‘有四个,大儿子已经成家在上海定居了,二儿子和小儿子现在都参加了抗美援朝在战场上呢,我今天来,一是为了给三儿子送行,二是让三儿子给他前线的两个兄弟捎个信,让他们好好工作,好好打仗,不要焦念家中父母’。部队领导听完回答,被我母亲开明进步的思想所感动,接着问道,‘您不留一个儿子在身边照顾你们吗?’我母亲说,‘既然儿子有这个报国的志向,我就支持他’。部队领导经过认真考虑后,决定让我三哥留下来照顾父母,但他坚持要去参战,最后部队领导只好命令他脱下军装,并派专人将其送回了原单位。”李曼告诉记者,三哥李昀为此感到非常遗憾,经常说没能像二哥一样上战场为国杀敌!

家书传情:“字里行间尽显家国情怀”

李征明写给父母和妹妹的战地家书(部分)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中国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藏

    俗话说:“军人自古忠孝难两全。”李征明在新中国刚刚成立的第二年毅然选择了参军,为国而战;但他心里也时刻牵挂着家人。

    李曼谈起珍藏了近70年的6封家书时,眼里总是充满着思念和自豪。她对记者讲道:“很幸运有这样一个爱我们的二哥,他是我们全家的光荣和骄傲。我珍藏的这6封信中,有3封是写给我的,其他3封分别是写给父母、二姐和小妹的。他因不能在父母面前尽孝,所以就把所有的关爱都给了我们几个妹妹。这些信的内容主要包括两大方面,一是支持和鼓励我们努力学习,追求进步;二是让家人放心,他要争取在战场上杀敌立功,为国争光,字里行间尽显家国情怀。”她指着1951年10月25日李征明写给自己的一封信给记者看,上面写道:

    现在你学习了吗?谅家庭生活不佳未必有空吧?就是在坚(艰)苦生活环境中也不要放弃一分时间,就是没有条件求学也可以叫你二姐或父母教给你几个字。……兄现在每天还在学习一些文化叶(业)务及政治,在要求进步中,追上时代。现在家中你们三人能认多少字?能写多少字?能用吗?不要光为了家中生活环境不好或帮助拾草而耽误学文化,将来会后悔的。每天不要求高,只要你们能认到五个生字就不断地学习下去。今后还要写信给我,告我知道你的学习情绪(况)。如今后兄再节约点津贴给你们买学习用具。

    从这封信的内容中可以看出,李征明对几个妹妹的学习情况十分关心,提出“每天不要求高,只要你们能认到五个生字就不断地学习下去”,并提醒“不要光为了家中生活环境不好或帮助拾草而耽误学文化,将来会后悔的”忠告,最后还说“如今后兄再节约点津贴给你们买学习用具”,激励中带着无限关爱和温情,让人动容。除此之外,李征明还在多封信中发出了自己要在战场为国尽忠的“誓言”,其朴素的语言,真实的表述令人赞叹。

    我在上甘岭一切都好,不要挂念。我要努力学习,积极工作,坚决杀美国鬼子,争取立功戴上大红花,使得全家光荣。现在我已经戴上祖国人民赠送的勋章了,你看见恐怕也很高兴吧!我还正在争取戴上军功章回去见毛主席。

    这封写于1953年3月25日的战地家书,不但内容感人,而且形式活泼新颖,信中的关键词语皆用图画画出,比如“毛主席”及“军功章”等,还画有一个“美国鬼子”,栩栩如生,让人过目不忘,这也真实反映出李征明的绘画才能。而在1953年4月3日李征明写给妹妹李晏的信中,再次表明了他对家人的关爱和在前线建功立业的决心。

    晏妹:来信收到了,你们都有很大进步,希望还要继续努力,在现有基础上提高。上次来信听说你也加入了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了,今天已是一个光荣的青年团员了,更应当发挥青年的先进性与积极性来响应党的号召,带领群众完成各项任务。加强学习团的文件(如团章内义务权利),并要以党的利益放在个人利益前头,而且时刻要与不良倾向作斗争。

    关于家中生活问题不要焦心,我今后多多节省些钱寄回家补助生活费用。……你们来信给我很大鼓舞和教育。我在朝鲜一定争取立功,给祖国争光。

    这是李征明写给家人的最后一封信。李曼略带哽咽地对记者讲道:“让我们最心疼的是,在我二哥所有的书信中,他从不提及战斗,更不会描述战争的残酷场面,总是讲他那里一切都好,家中不必挂念。真是难以想象,二哥是在上甘岭前线怎样恶劣的环境下写出的一封封家书。每一次看到这些沾满硝烟的文字,总会被里面的家国情怀所感动。”

为国捐躯:“精忠报国,激励后人”

    从接到1953年4月3日李征明写给妹妹李晏的信后,李家就再也没盼到一封前线来信。在此后的两个月中,李母张训兰隔三岔五就会跑6里路到乡邮政局去问是否有儿子的来信,一次,两次,三次……每次都是空手而回。李曼说:“有一天,母亲从邮政局回来后,我问有信了吗?她关上大门,声音颤抖着说,‘你二哥……你二哥可能……’还没说完,她已经哭成了泪人。”此后没多久,噩耗传来——李征明在前线因战牺牲,为国捐躯,年仅23岁。

    李曼永远忘不了家中接到噩耗时的情景,她含泪讲述道:“那天,我正在后屋睡午觉,忽然听到东屋母亲号啕大哭的声音,就从床上爬起来打着赤脚哭着跑了过去,当时我才十来岁,也不知道为什么哭,眼泪就是止不住地流。当我看到母亲时,她已经哭昏过去了,我们姊妹三人就抱着她痛哭起来,我父亲把头埋得很低,眼圈泛红,乡政府的工作人员围坐了一圈,屋内气氛十分沉重。从那天起,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母亲每天下午两三点的时候就会拿着篮子装上纸钱,到我们村东北方向一个大的十字路口边烧纸钱边哭,说‘我要到朝鲜去,我要把你二哥的尸骨带回家……’母亲哭得撕心裂肺。我在一旁边哭边劝她不要把眼睛哭坏了。几天后,我母亲的黑发变成了白发。从此,她再也没看过战争题材的影视作品。”

    1954年1月23日,李征明生前部队的战友给李家寄来一封信,较详细地介绍了烈士在部队的表现以及牺牲时的相关情况:

    征明同志生前在本连任文教工作,上级给予我们担任某前沿阵地防守任务。但是战争打得很残酷,距敌人只有六百米左右,住在坑道里同敌人展开冷战……征明同志英勇顽强,机动灵活地完成了防护和冷枪战的任务,我们共同歼灭了无数敌人。征明同志工作积极、认真负责,团结同志……不断受到领导表彰和战友拥戴。后来,我们连队接受了反击任务。当时,我们的战友征明高兴地说:“同志们!好机会到了,我们来个杀敌比赛,看谁打得猛,杀得鬼子多,在这次战斗中立功当英雄!”他的话鼓舞了同志们的士气,人人意气风发,斗志昂扬,坚定了必胜的信念。上级看他决心大,斗志强,就交给了他抢救的任务。一九五三年六月二十三日晚,我军对五圣山前沿敌阵地发起了猛烈反击。这次消灭了敌人六个加强连和两个守备连……在战斗中,征明同志英勇顽强,第一次负伤后还坚持战斗,不下火线。他说:“今天流血流汗是光荣的,是为了朝鲜人民的独立,为了祖国的安全建设,使人民和我们的家人过上好日子……”在硝烟弥漫尘土飞扬的枪林弹雨中,他奋勇抢救伤员,把自己的生命置之度外。第二次负伤,终因伤势过重,救治无效离开了我们。

    李曼对记者说:“通过这封信,我们才最终得知了我二哥李征明在前线的工作和战斗情况,使我们更加清楚地了解了二哥为国尽忠的事迹。我母亲于1999年去世,享年96岁,临终时嘱咐,‘一定要找到你们二哥的安葬地’。我们兄弟、姐妹都在为此做着各种努力。”

    李曼拿出自家“出版”的一本纪念李征明的“文集”,指着其中的一首诗说道:“这是1973年6月的一天夜里我父亲做梦后写的,那时正好是我二哥牺牲20周年的祭日,里面饱含了一个父亲对儿子浓浓的思念和赞誉。”

忌辰廿载未忘情,甘岭遥迢望眼穷。

谨慎言谈忆口语,快速动作记身形。

援朝志愿参争战,抗美牺牲尽忠诚。

颁赠光荣牌反苦,英魂只待梦中逢。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李曼最后对记者说:“‘精忠报国,激励后人’是我们此次捐赠家书的初衷和目的。希望像我二哥李征明一样在朝鲜战场为国牺牲的英雄们安息!愿他们精忠报国的精神被一代代传承下去。”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0年10月9日 总第3587期 第一版

 
 
责任编辑:张雪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