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文化 > 人物纵横

吴保丰与国立交通大学内迁

作者:廖利明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20-08-17 星期一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避居法租界办学的国立交通大学(以下简称“交大”)上海总校被迫内迁,与重庆分校合并办学。吴保丰在担任交大重庆分校主任时,整顿校务、严格治校、鼓励科研,筹措资金、扩充校舍、添加设备,为上海总校的内迁打下了良好基础。被任命为交大总校代理校长后,他又发动各方力量,在短时期内解决了校舍、办学经费、行政系统及师资等问题,确保了上海总校内迁工作的顺利实施。

    从交大学生到交大职员

    全面抗战前,交大分上海总校、唐山工程学院和北平交通管理学院三部分。七七事变后,平津沦陷,唐山、北平两院南迁,后迁至贵州平越合并上课。八一三事变后,上海陷入战火,交大上海总校校园被日本东亚同文书院侵占,师生被迫迁入上海法租界,租借震旦大学部分教学楼和中华学艺社房屋勉强维持。

 
    鉴于后方急需大批交通工程人才,同时预备交大上海总校内迁,1940年,国民政府教育部决定成立交大重庆分校,任命原交大化学系主任徐名材担任分校主任。1941年7月,徐名材辞职,吴保丰继任。1942年10月,吴保丰任交大代理校长,1944年任校长。在重庆分校主任和代理校长的职位上,吴保丰为交大上海总校的内迁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之所以能被国民政府教育部委以重任,主持交大上海总校内迁工作,与其早年经历大有关系。

    吴保丰(1899-1963)字嘉谷,江苏昆山人,其家境殷实,自幼聪颖,学习刻苦,因此,他学习成绩一直很优秀,学业也进行得非常顺利。1917年7月,吴保丰在上海民立中学毕业典礼上,获得了“英文最优等”和“理化最优等”两块金牌,此事还登上了当时的《申报》。同年,他考入南洋大学电机科(南洋大学是国立交通大学的前身,吴保丰在校期间,改名为交通部上海工业专门学校)。五四运动期间,吴保丰思想进步,顺应时代潮流,积极参加学生活动。1919年10月,他在《少年世界》发表了一篇有关“学校调查”的文章,全面介绍了交通部上海工业专门学校的办学情况,引起较大反响。《少年世界》是李大钊、恽代英等人发起的“少年中国学会”出版的进步刊物。后来,吴保丰于1921年7月加入了“少年中国学会”,并积极参加学会的各项活动。

    1923年8月,吴保丰远赴美国,在乔治·西屋公司工作一年后,考入密歇根大学,经过两年学习,获电机硕士学位。他本打算“回国后拟在工业界尽力,对于启发国民科学观念上愿有所贡献”,但1926年归国后,他阴差阳错进入了政界。当时正是第一次国共合作,发动北伐,吴保丰随革命军从广州来到南京,先是在国民党中央组织部工作,担任过总干事、科长兼秘书等职务。1927年5月,他随北伐军以中央党部代表的身份回到故乡,担任昆山县县长。

    然而,政治工作并非吴保丰所长。1931年,他终于进入其熟悉的专业技术领域,并先后担任了交通部一级技正、国民党中央广播无线电台管理处处长、交通部上海电报局局长等职。1936年,他还曾担任国民党中央广播事业管理处处长、中央广播事业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职。在全面抗战初期,吴保丰在广播电台建设、对敌伪广播宣传、国际广播宣传等方面做了不少工作,使广播成为抗战的有力武器之一。

    迁到重庆待了几年后,吴保丰对“陪都”污浊的官场风气日渐不满,于是,他产生了脱离政界的念头。正好当时交大重庆分校主任徐名材离职,国民政府教育部就派了吴保丰接任。1941年7月,吴保丰欣然就任,此时距他从交大毕业也恰好20周年。

    任分校主任力整校务

    交大重庆分校设于小龙坎,于1940年秋季开学,当时该校仅设有电机、机械专业各一班,每班学生40名。徐名材离职后,吴保丰成为重庆分校初创时期的最佳接任者,主要原因有:他是交大校友,有留学经历,在学术上也有一定造诣,而且在国民政府交通部兼任过要职,他还与当时的国民政府教育部部长关系非同一般,而交大由交通部归属教育部不久,正需要寻求教育部的支持。

    吴保丰就任后做了大量工作,克服了经费短绌、资源不足等诸多困难,为日后交大上海总校内迁打下了坚实基础。为解决缺地无房的问题,他与中央无线电器材厂重庆分厂达成协议,由重庆分校垫款15万余元建筑厂房,建好后作为校舍,直至厂方在次年赎回;为防敌机轰炸,他向中央无线电器材厂租借防空洞,在师生数量增多后,又向教育部呈请开辟防空洞专款;学校图书、仪器不足,他除利用教育部拨发少量经费购置物理、电工实验仪器外,还亲自给厂家写信,请求捐助仪器设备,并带头向外界征募图书,从1941年12月至1942年6月,共募得中、英文图书221本。

    1942年8月19日,吴保丰为国立交通大学上海总校内迁事致国民政府教育部呈(部分)。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

    在校务建设方面,吴保丰主持开展了一系列重要工作。首先是起草和完善了各种章则作为办学依据,如《国立交通大学分校组织大纲》及教务、训导、总务等方面的章则及办事细则;其次是编订了学校校历,规定了每学期的授课时间及科目等;第三是筹借实验室及实习工场,物理实验向附近的重庆大学物理实验室借用;金工、锻工、铸工的实习,则借用附近的交通部汽车配件厂的机械;此外,他还提倡体育活动,开办暑期补习学校等。

    1940年秋,由国民政府教育部统一招生、分配;1941年,教育部令各校自行招生。为此,吴保丰组织招生委员会,分别在重庆、成都、桂林、昆明同时招生。虽然时常遭遇日军轰炸、考场被毁的情况,但在吴保丰的主持下,招生工作始终未懈,得以如期完成,最后招生总数达160余人。除电机、机械专业外,吴保丰又开始筹划开设航空专业,他意识到,战时急需大量航空技术人才,而设置航空专业的高校寥寥无几。于是,他积极活动,说动了航空工程博士曹鹤荪来参加筹备创建航空专业,并求助主管全国空军的航空委员会,又向国民政府教育部提出新设专业申请,终于在1942年正式成立了航空系。

    代理校长任上完成内迁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交大上海总校朝不保夕,随时可能被日伪接管。交大同学会致函国民政府教育部:“此间交大同学会多以为敌人已将交大列入控制之下,此间若无正式交大名称,则一般同学将为亡校之同学,无面目见他校之人,用特恳祈大部早日将交大名义在重庆出现,在黎校长未来以前指定一人代理,以正视听。”教育部几经考虑后,于1942年8月下令:交通大学即行迁渝,重庆分校并入办理,改为交通大学总校,“其不能迁渝员生姑准暂时在沪上课,暑假后仍准招一年级生,在沪对外用南洋大学名义,对内称交大上海分校”。因校长黎照寰请辞,故由吴保丰负责筹办相关事宜。10月,吴保丰正式代理校长之职。

    交大上海总校内迁,部分师生不辞艰险来渝汇合。重庆的交大学生迅速从160余人增加到400多人,校舍出现严重不足。因此,吴保丰就利用其兼任交通部交通技术人员训练所副所长的便利,向训练所借用到在九龙坡的房舍,共计办公室大小8间,礼堂、共用会议室、公用教室二幢(大小16间),阅览室、教职员工单人宿舍16间,学生宿舍两幢(每幢6间,每间可容20人),盥洗室2个,学生浴室1处,这些情况在1942年8月19日吴保丰为国立交通大学上海总校内迁事致国民政府教育部呈中都有明确记述。后来,借用房屋还不够用,吴保丰又向教育部申请添建亟待应用的校舍若干幢。

    吴保丰向教育部提出,交大上海总校迁渝后,学校行政及组织系统应加以调整,并且拟订出教务、训导、总务等方面的各项详细计划。在他的建议下,学校组成了校务行政工作班子,确定了教务长、训导长、总务长以及各系系主任人选。为保证师资力量,吴保丰大力延聘人才,至1942年11月,教员数量由25人增加到65人,其中,教授21人,副教授8人。这些教员很多是具有留学经历的交大校友,他们在执教时严格认真,教学内容上既新且深,为教学带来了新气象。

    为使交大上海总校迁渝后的办学经费及内迁师生的旅费得到保证,吴保丰还积极向教育部争取拨款。吴保丰要求将上海总校3年来经费的半数近30万元拨给重庆分校,并增拨经费5万元用于增加班级。同时,为免节外生枝,他还要求将教育部应允拨发的内迁师生旅费10万元由学校一次领取,以支付陆续来渝师生。

    在办学上,吴保丰力主把学校办成“技术训练切实,科学根基深厚”的工科大学,同时,也为使内迁各专业学生都能继续学业,增设系科势在必行。在1942年,学校除增设航空系外,还增加了土木系和运输管理系。之后,又陆续增加了造船、工业管理、财务管理、电信管理各系及轮机、驾驶、电信等专修科,专业规模及师生数量大大超过了战前的交大上海总校。

    在代理校长吴保丰及全校师生的努力下,1942年11月1日,交大总校在重庆九龙坡新校址正式开课,这也标志着交大上海总校内迁工作胜利完成。在交大上海总校内迁的过程中,吴保丰竭尽所能,苦心经营,功不可没,但他一向低调谦逊,在后来谈到交大在后方的发展原因时,他将其归功于教育部和交通部的“扶掖”、校友的“戮力协助”以及教员的“忠实服务”和“牺牲精神”。

    吴保丰在主持交大工作的几年里,对广大师生有着深厚的感情,在国民党发动内战后,他同情学生的反蒋爱国运动,并想方设法掩护进步学生,因而受到蒋介石的当面斥责,并于1947年7月被迫辞职。1949年后,吴保丰担任过华东人民广播电台和上海人民广播电台顾问,加入了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并担任上海市政协委员,为新中国的建设事业作出了贡献。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0年8月14日 总第3564期 第二版

 
 
责任编辑:李聪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