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文化 > 往事回眸

“书生救国的模范”

——抗战时期的国立中正大学战地服务团

作者:强 芳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20-07-28 星期二

    1942年4月,美国空军借助中国浙赣边界机场,成功实施对日本东京、名古屋、横滨等城市的空袭。为了保障日本的本土安全,5月中旬,日军发动了浙赣会战,旨在摧毁浙赣边界机场和削弱中国第三战区的战斗力。会战开始后,日军攻势非常猛烈,迅速攻占江西崇仁、宜黄、南城等地,赣中告急。位于江西战时省会泰和杏岭的国立中正大学师生,在文学院教授姚名达的感召下迅速成立了“战地服务团”,奔赴抗日前线,开展战地服务工作。国立中正大学是江西战时成立的唯一一所综合性大学,也是唯一组织了战地服务团上前线的大学。同时,战地服务团团长姚名达也成为抗日战争时期第一位勇赴国难、壮烈殉国的教授。

教授热血感召 组建战地服务团

    1942年6月,战火已经蔓延到江西腹地,泰和、吉安等地闻讯日军压境,一时间风声鹤唳、人心惶惶,众人纷纷向后方转移,躲避战乱。位于泰和杏岭的国立中正大学校领导为了师生安危,决定放弃学期考试,提前在6月11日放暑假。该校文学院教授姚名达认为,适值国家危难之际,以“民族堡垒精神”自居的中正大学提前放假的决定过于草率,有损学校的优良校风。与此同时,一批热血师生不愿离去,共议同赴国难。于是,就在学校放假的当天上午,姚名达带领大家在学校食堂的墙壁上张贴了《为组织战地服务团征求同志启事》,号召大家“到前线去!到战壕去!做一个中华民族的好儿女!”

    姚名达,字达人,号显微,江西兴国人,清华大学首届研究生毕业,师从近代名士梁启超,是中国目录学、史理学创始人。他先后在清华研究院、商务印书馆、复旦大学供职任教。1940年,他受聘为江西国立中正大学教授,主讲《中国通史》。他不仅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著名学者,更是一位有家国情怀、民族大义的爱国志士。早在1933年,他就在上海开设女子书店,创办进步刊物《女子月刊》,积极推动广大妇女的生活改善、思想解放等工作。1935年5月,他与上海300多名文化界人士联名发表《上海文化界救国运动宣言》,号召文化界“立即奋起,站在民众前面,展开救国运动”。1937年淞沪会战爆发后,姚名达、巴怡南夫妇毅然捐出两枚订婚戒指以支援抗战,呼吁全社会坚持抗战到底。在姚名达组建战地服务团时,面对旁人的劝阻,他说道:“唯有能致力抗战,方能胜任建国,若徒有才力而无热血者,比比皆然,又乌睹其为用耶?”

    在姚名达的热血感召下,国立中正大学的师生们踊跃报名,当天就组织了30余人的队伍,并逐条修改通过了团章。在第二天召开的成立大会上,校长胡先骕担任了名誉团长,姚名达担任团长,国文教员王纶担任副团长,同时设立了文书股、会计股、组训股、宣传股、慰劳股等,并推选出各股股长。各股各司其职,迅速展开了慰问品筹集、装备筹措、救护技能培训等准备工作。姚名达不顾炎热四处奔走募集资金,胡先骕拨给了他两万元经费,民国江西省政府也给予了经济上的援助。服务团先后筹措到的各种装备包括军服、背包等,并编印了《战争服务特刊》。

    10余天后,各项筹备工作就绪,战地服务团于6月24日举行了授旗及宣誓典礼。在大雨滂沱中,全体团员戎装草鞋,庶务股长吴昌达从胡先骕手中庄重地接过团旗。

奔赴抗战前线 战地服务显成效

    6月25日,33名团员在姚名达的带领下奔赴抗战前线。战地服务团首先到达了处于战时紧急疏散状态的吉安,后在新余、峡江、新干三县发动青年学生,分别组成三个青年战地服务团,开展劳军慰问。

    1942年8月1日,国立中正大学战地服务团副团长王纶关于团员遇害、

被俘及脱险情况的报告。江西省档案馆藏

    当时,战地服务团的主要工作包括调查报道、宣传演出、赈济慰劳、医疗救护等。在调查报道方面,他们在出发前就向政府相关部门取得了发送电报的各种便利条件,能将前方消息迅速传递给后方。每到一地,他们就深入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把了解到的军民隔阂很深、国民党部队纪律涣散、伤兵照顾不周、难民转移安置不到位等问题撰写成文章,及时在《泰和民国日报》上发表,发出强烈呼吁;在宣传演出方面,战地服务团到达前线后,结合战地环境采取街头演讲、家庭访问、绘制标语、出版壁报以及表演话剧等形式,解释政府法令,强调军民合作的重要性,以加强民众“抗战必胜”之信念;在赈济慰劳方面,由于筹集的经费有限,并且大部分用于购买了药品,战地服务团除了在少数医院为伤兵每人发放了1元至3元的慰劳金、在樟树为难民赠米外,主要是在精神上慰劳安抚伤兵和难民,他们经常前往后方医院开展歌咏、戏剧表演、代写家书等活动,共计慰问负伤将士3000余人,代写书信300余封;在医疗救护方面,服务团在出发前就购置了大量药品,对团员进行了救护培训,在樟树前线,他们冒着敌人的炮火抢救伤员,在前线后方设立了施诊施药处,共诊治4000余人,尤其是副团长王纶自制的疟疾膏药,疗效显著,“蜚声赣江中流”,每天都有七八个团体或部队来函索药。战地服务团卓有成效的工作深深感动了抗日军民,被大家称赞为“书生救国的模范”。

石口村遇险 两勇士壮烈殉国

    7月4日,姚名达率领团员30余人由樟树前往最前线的桥东,此时战局已经迅速恶化,日军调集了五六路人马,从三个方向对这一带作迂回包围。战地服务团迅速赶往前线野战医院为伤员换药包扎,然后随野战医院转移。5日,由于遭遇日军的猛烈袭击,战地服务团随军渡江向清江撤退。6日上午,在躲避敌机和日本骑兵的突袭过程中,战地服务团的队伍被打散。于是,姚名达带领吴兰英、吴昌达、钟胜初、曾广谥等10人向新干方向撤退。

    7月7日,战地服务团一行人冒着雷雨、炮火,忍着饥饿,几经辗转到达新干县石口村,准备从这里渡过赣江。他们到石口村时天色已晚,只得在一间祠堂借宿。晚上10时,战地服务团突遭日军第6师团竹原支队第23联队第1大队的包围袭击。姚名达临危不惧,带领学生赤手空拳与日寇搏斗,掐死了一个日本兵。敌人随即开枪射击,姚名达不幸中弹倒地,壮烈殉国,终年37岁。同时牺牲的还有年仅24岁的吴昌达。这在1942年8月1日国立中正大学战地服务团副团长王纶关于团员遇害、被俘及脱险情况的报告中有明确记载,其中写道:“七日晚抵石口休息遇敌,团长与吴昌达与敌搏斗,当场殒命。”而这一天正是七七事变5周年。丘登泰、周槐庭、钟胜初、曾广谥4人与敌人搏斗后侥幸脱逃,其他5人被捕,后被押往南昌,辗转获救,于11月7日回到母校。

    姚名达、吴昌达牺牲的消息传出,举国震惊,全国多家报纸报道,并给予高度评价。7月19日,学校派员带着棺材到石口村将其二人遗体运回,并在石口村赣江大堤上敬立了“国立中正大学战地服务团姚团长显微暨团员吴君昌达殉国纪念碑”,上面介绍了两位烈士的生平及壮烈牺牲的事迹。28日,灵柩由水路运抵泰和,又从上田码头运至杏岭。30日,举行了公祭。8月6日,召开了追悼会,千人齐集,沉痛悼念。

    石口村的不幸遭遇对于战地服务团虽是一个沉重打击,但他们并没有气馁,团员们化悲痛为力量,经过重新调整,继续坚持在前线奔走工作,宣传抗战,救治伤员。直到8月26日临近开学,他们才返回学校。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0年7月24日 总第3555期 第三版

 
 
责任编辑:张雪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