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文化 > 红色记忆

朱德的毛毯

作者:周艳芝 杨格婷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20-07-07 星期二

    在西柏坡纪念馆“难忘的岁月”展厅里,有一块长方形的彩色印花毛毯格外引人注目。它长206厘米、宽144厘米,底色为浅黄色,上面缀有彩色印花图案,做工精良,质地纯正,图案清雅秀美,是毛毯中的上品,瞻仰的观众无不在此前驻足观赏。这就是朱德在延安、西柏坡以及进京后曾用过的毛毯。

朱德曾用过的毛毯

    1987年11月5日,朱德儿媳赵力平将朱德曾经用过的毛毯捐赠给西柏坡纪念馆。

    说起这条毛毯的来历,可以追溯到抗战时期的延安大生产运动。1941年,国民党对陕甘宁边区实行经济封锁,加之日寇扫荡和华北等地连年遭受自然灾荒,致使整个抗日根据地财政经济发生极大困难,军队供给濒于断绝,陷入没粮吃、没衣穿、没被盖、没经费的困境。为了战胜困难,坚持抗战,1942年底,党中央提出了“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方针,号召解放区军民自力更生,克服困难,开展大生产运动。为了实现生产自给,支援前线,毛泽东向解放区军民发出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伟大号召,一场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在陕甘宁根据地迅速展开。党中央和边区政府不仅制定政策,正确领导机关、学校的生产运动,而且主要领导人还以身作则,与人民群众一起艰苦奋斗。年近花甲的朱德从抗日前线回到延安后,不仅成为大生产运动的杰出领导人之一,而且还是生产劳动的模范。朱德也组成了一个生产小组,开垦三亩地,种植菠菜、葫芦、白菜、芥菜、笋、南瓜、黄瓜和豆角等。

    1942年7月,朱德总司令邀请谢觉哉、徐特立、吴玉章、续范亭四老同游南泥湾,看到南泥湾的巨大变化,兴奋地赋诗《游南泥湾》,他写道:“去年初到此,遍地皆荒草。夜无宿营地,破窑亦难找。今辟新市场,洞房满山腰。平川种嘉禾,水田栽新稻。屯田仅告成,战士粗温饱。农场牛羊肥,马兰造纸俏。……熏风拂面来,有似江南好。”当时,在边区还流传着一首歌谣:“大生产,多打粮,支援前线打豺狼;油灯下,纺纱忙,自己动手做衣裳……”经过全军将士夜以继日地屯垦,终于把荒无人烟的南泥湾变成了陕北的好江南。而朱德的这条毛毯就是这场大生产运动的产物。

    延安大生产运动的开展,粉碎了日本侵略者和国民党顽固派“困死”“饿死”我抗日军民的企图,不仅克服了根据地严重的经济困难,而且基本实现了军民的“丰衣足食”,为争取抗日战争乃至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1947年5月,由朱德、刘少奇等组成的中央工作委员会来到西柏坡。这条毛毯也被主人带到西柏坡,为他驱寒御暖,伴随他度过难忘的西柏坡岁月。

    在西柏坡,朱德身居要职,但他从不搞特殊化,生活十分俭朴。从延安带来的这条毛毯依然是朱德的生活必需品之一,因此他格外珍惜。朱德常对自己的孩子们说:“干部子女容易背上一种包袱,自己以为比别人优越,这是十分要不得的。你们一定要放下架子,同工农群众打成一片,不要搞特殊,要能过艰苦的生活。”

    1947年,朱琦、赵力平夫妇来西柏坡看望其父朱德,朱德便将这条毛毯作为见面礼送给了儿媳赵力平,他还抱歉地说:“在战争年代没有什么好东西送给你们,等全国解放物资丰富了,再给你们买好的。”赵力平感激地说:“这很不错了,谢谢!”

    “毫不特殊,做一个普通的劳动者!”朱琦始终把朱德的教导铭记在心。他处处严格要求自己,一直在默默无闻地做着一个普通的火车司机。许多同他一起战斗和生活过的同志,多少年后还不知道他就是朱德的儿子。

    新中国成立后,赵力平的工作多次变动,朱德总是不断地给她勉励和教诲,使她能愉快地服从组织安排。1955年,组织上决定把赵力平从银行岗位调到财政管理部门。起初,赵力平害怕工作生疏,自己干不好,心里颇有顾虑,但最后还是服从了组织决定。朱德得知后十分高兴地对赵力平说:“战争年代不论是战士还是干部,只要一个命令拔腿就走。现在是和平环境,随着形势的发展,今后调动工作也是经常会有的,共产党员做什么工作都要由党来决定。到一个新的单位就要从头学起嘛!时间长了就会做好了。”

    1987年11月5日,赵力平应邀来西柏坡鉴定文物时,将朱德曾用过的这条毛毯捐赠给了西柏坡纪念馆。

    西柏坡纪念馆供图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0年7月3日 总第3546期 第二版

 
 
责任编辑:张雪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