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文化 > 珍档秘闻

明孝宗的古琴情缘

作者:刘国梁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20-06-24 星期三

    故宫博物院藏有一张制作于明代紫禁城中的仲尼式古琴,十分珍贵。此琴是明代的第九位皇帝孝宗朱佑樘下旨命人专门制作的。那么,治世之君孝宗会不会弹古琴?他是否弹奏过此琴呢?

万几之暇好鼓琴

    明孝宗朱佑樘(1470-1505)是一位有着传奇身世的皇帝。按说生在帝王之家,自幼应是锦衣玉食,而朱佑樘从小便历尽坎坷。朱佑樘母亲的身世并不显赫,她是广西土司纪氏的女儿,本来跟后宫嫔妃无缘,但造化弄人,成化初年朝廷派军镇压“大藤峡瑶族起义”,年幼的纪氏被俘入宫。纪氏年龄虽小,但聪明伶俐,性格和善,在宫内获得了典守内库的差事。说来也巧,一天,明宪宗偶然巡视内库,见她应答得体,出落得亭亭玉立,十分喜爱,便有了临幸之事。不想,纪氏居然有了身孕。这时,宪宗可能已经忘记了纪氏,而宠冠后宫、见不得别人有子嗣的万贵妃却盯上了她。万贵妃密令太医去给纪氏堕胎,也许是上天有好生之德,堕胎药竟未奏效。派去复查的宫女也替纪氏打起了掩护,说她患有疾病,腹内长有包块,并未怀孕,纪氏终于在众人的帮助下蒙混过关。不过,万贵妃还不放心,她将纪氏发配至冷宫安乐堂居住,打算再也不给她接近皇帝的机会。

    成化六年(1470)七月初三日,一个婴儿呱呱坠地,孩子平安生了下来,但宫里的大小事儿哪能逃出万贵妃的法眼,她得知后火冒三丈,立即命太监张敏去将孩子淹死。张敏心里琢磨:“皇上还没有子嗣,为什么要将这个可爱的孩子杀死呢?”这位善良的太监,冒着被杀害的风险,将孩子偷偷养了起来。万贵妃也曾派人再次查看,但终未发现端倪。

    靠近安乐堂居住的还有同样遭万贵妃陷害而被废的吴皇后。吴皇后得知此事后,看孩子可怜,前来帮忙抚养。吴皇后虽然被废,但她自小雅好诗书,擅弹古琴。也许就在那时,小小的朱佑樘便是在吴皇后弹奏的古琴曲中进入梦乡的。

    一晃6年过去了。一天,宪宗召张敏为其梳头,看着镜中自己头上的白发渐多,宪宗叹息道:“哎,不想我也快老了,但怎么还没有儿子啊!”张敏见时机成熟,伏地奏道:“臣死罪,万岁您已经有儿子了。”“真的吗?在哪里?”宪宗眼里闪烁着喜悦的泪光。“我要是说了可能会被人害死,万岁爷,我死不足惜,您可要为皇子做主啊!”张敏说道。司礼监掌印太监怀恩也赶紧正衣顿首道:“张敏说的是实话,皇子一直被秘密养在西内安乐堂,现在已经6岁了,我们一直没敢上奏。”宪宗听后大喜,当即便去西内查看,接着他命使臣去迎接皇子。使臣到了之后,纪氏心里百感交集,流着泪对孩子说:“儿子,你走之后,我可能就活不成了。记住,穿黄袍有胡子的人,就是你的父亲。”侍者给朱佑樘换上崭新的红色官服,将他抬上小舆,在使者的簇拥下,来到了宪宗居住的宫殿。6年以来,朱佑樘从没剪过头发,胎发一直披落到地上,他拖着长发怯生生地走到陌生的父亲跟前,宪宗一把将他抱了起来,父子二人好生亲热了一阵儿后,宪宗把他放在了自己的大腿上,一边端详着,一边慨叹道:“没错,这是我的儿子,长得像我!”宪宗喜极而泣,他命怀恩将这个好消息通知内阁。第二天,群臣入贺,颁诏天下。在大学士商辂的建议下,纪氏移居永寿宫。万贵妃却恶狠狠地说:“这群奴才,居然敢合起伙来骗我!”这年六月,纪氏暴薨,张敏也吞金而亡……

    经历过这样的童年遭遇,朱佑樘养成了“寡言笑,慎举止”的沉稳性格。

    成化十一年(1475)十一月,朱佑樘被立为皇太子。

    成化十四年(1478)二月,皇太子出阁读书,开始接受大明帝国最好的教育。

明代 仲尼式琴正面、侧面、背面图 故宫博物院藏

    成化二十三年(1487)八月二十二日,朱佑樘即位,是为孝宗,改明年为弘治元年(1488)。至此,朱佑樘已经接受了10余年的皇家教育,成长为一位成熟的君主,古琴演奏此时也已成为他排遣情绪的重要方式。

    这时的朱佑樘才18岁,血气方刚,他积极整顿吏治,大量启用正直贤能之士,斥逐佞幸无能之臣;更定律制,复议盐法,革除弊政;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繁荣经济。他在位的18年间,勤于政务,任贤使能,与民休息,开创了“弘治中兴”的大好局面。不仅如此,他还是中国历史上极其罕见的不贪恋女色的皇帝,他仅有一位皇后张氏,别无嫔妃。可惜,这位有作为的皇帝年仅36岁便崩逝于乾清宫。

    那么,孝宗在万几之暇,都有哪些爱好呢?孝宗最大的爱好便是读书、赏画和弹琴。由于孝宗性格沉稳,尤爱弹奏古琴。当时,甚至有谏官上书劝谏他少弹琴、少接触琴人。弘治十年(1474)六月,南京吏部尚书倪岳便曾上书,“陈修省二十事”,其中便建议:“近闻宣索古琴人,皆骇愕,恐邪媚之徒缘之而进,乞早赐疏斥,一并差遣。”孝宗看到这类奏章常笑着对身边的人说:“弹琴何损于事,劳此辈云云。”

    江苏苏州人金某,曾得到一张名琴。他知道孝宗爱琴,便千里迢迢将此琴带入京城,通过走太监的门路,将其献给了皇帝。孝宗得琴后,亲自试弹,没想到还真是一张声音清越的好琴,于是赏赐给金某内帑金1000两。这可是孝宗登基以来,从未有过的巨大奖赏!

深宫之中藏名琴

    故宫博物院所藏明代仲尼式琴,为桐木斫成,木胚上附鹿角灰胎,胎上髹黑漆,漆面通体发小蛇腹间冰裂断纹。此琴金徽木轸,紫檀岳尾,用料考究,质量上乘。

    最为重要的是,琴背龙池内写有三行楷体墨书,按照“右二左一”的顺序排列,写的是:“大明弘治十一年,岁次戊午,奉旨鸿胪寺左寺丞万胫中,制琴人惠祥斫制于武英殿。命司礼监太监戴义,御用监太监刘孝、潘德督造。”

    这短短的三行字透露出很多信息:

    第一,这张琴是明弘治十一年(1498),孝宗下旨制作的。

    第二,惠祥是明代著名的斫琴师,《文会堂琴谱》曾云:“我朝成化间则有丰城万隆,弘治间则有钱塘惠祥,其琴擅名,当代人多珍之。”可见,当时惠祥制琴已十分出名。鉴于目前有关万胫中的史料较少,尚不知他的斫琴技术如何?

    第三,司礼监太监戴义是明代著名的太监琴家,他也是目前我们所知明代时古琴演奏水平最高的太监。据《酌中志》记载:宪宗十分喜爱弹琴、对弈、写诗、作画。宪宗时的司礼监太监戴义,最精于琴,而且他楷书写得很好,甚至可以与同时代的大书法家沈度相媲美。

    当时,南中有一良家妇人擅长弹琴,她曾遍游两京各省,未逢对手。后来,她听说戴义弹琴很好,便前往戴义府邸,通名求见,戴义答应了她的请求,并将“斗琴”日期定在自己休假之时。比赛当天,二人坐于厅中,以帘相隔,南妇让戴义先弹,戴义也不推辞,一曲抚毕,南妇竟泪如雨下,色若死灰,她意识到自己的演奏不可能有这么强的感染力,愤然将自己带来的好琴撞碎于阶石之上,然后,拂衣而去,终身再不谈鼓琴之事。

    戴义师承于“浙操徐门”的亲传弟子、古琴演奏造诣很高的张助。后来,戴义将此派的琴技传入宫中,还培养出另一位宦官琴家黄献。黄献是广西平乐人,字仲贤,号梧冈道人,从小跟随戴义学琴。嘉靖二十五年(1546),61岁的黄献在10多位宦官琴友的资助下,将跟随戴义所学和自己搜集的传世琴曲编成《梧冈琴谱》,刊印出版。《梧冈琴谱》共收录琴曲42首,包括《潇湘云水》《渔歌》等名曲,是现存最早的“浙操徐门”的琴谱专集。

    当朝礼部尚书陈经在《梧冈琴谱》序中称赞黄献道:“独梧冈于琴,心与神化,手与音化,有不言而喻之妙,其得琴之三昧者。”可见,黄献演奏水平之高,孝宗对他也颇为敬重。

    第四,由御用监两位太监督造,可知此琴应为孝宗御用。这张琴弦路下多处有因演奏走手音而磨耗露出的灰胎,岳山也有使用过的痕迹,说明宪宗可能演奏过此琴。

    自弘治年间制成之后,此琴便再未出宫。

得人鼎盛非常时

    曾国藩曰:“自古英哲非常之君,往往得人鼎盛。若汉之武帝,唐之文皇,宋之仁宗,元之世祖,明之孝宗。其时皆异材勃起,俊彦云屯,焜耀简编。”

    故宫博物院现藏有一幅绘制于明弘治十六年(1503),10位重臣“雅集”场景的群像画——《甲申十同年图》。这10人均是天顺八年(1464)的同榜进士,“雅集”时间是弘治十六年(1503)三月二十五日,地点在闵珪府第之达尊堂。画面上人物共分三组,从卷首起,第一组三人分别是:南京户部尚书王轼、吏部左侍郎焦芳、礼部右侍郎谢铎;第二组四人分别是:工部尚书曾鉴、刑部尚书闵珪、工部右侍郎张达、都察院左都御使戴珊;第三组三人分别是:户部右侍郎陈清、兵部尚书刘大夏、户部尚书兼谨身殿大学士李东阳。这次意义重大的“雅集”间便有古琴在侧,可见古琴在当时文人心目中的地位之高。画卷题跋中也有不少对“盛世明君”孝宗的赞颂之词。

    当时,《甲申十同年图》共绘有10本,每位“雅集”者均留有1本。文中所示图本为闵家留存,清嘉庆十五年(1810)时为文学家、藏书家法式善所藏,是孤本,更是重要的历史文献。

明代 《甲申十同年图》(局部) 故宫博物院藏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0年6月19日 总第3540期 第四版

 
 
责任编辑:张雪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