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文化 > 往事回眸

上海汇丰银行大楼的前尘后影

作者:姜龙飞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20-06-08 星期一

    1845年11月,根据上海道台宫慕久与英国领事巴富尔签订的《土地章程》,南起延安东路、北至北京东路的外滩地块,被辟为英商在沪居留地,上海绵延百年的租界历史由此起步。但实际上,在此之前,外滩已经出现了一些独立的英国式庭院,均为英商开办的洋行所建,兼具住宅与商用的双重功能,并且渐成规模。到19世纪八九十年代,上海陆续出现了120多家洋行,且重要的几乎都集中在外滩,大兴土木遂成一时之尚。这些新起的建筑开始摆脱商住合一的格局,朝着专一的商用功能转变,内部结构亦朝着钢筋混凝土和钢框结构过渡,外观也不再拘泥于住宅式的大屋顶,而是变得参差起来。一时间,新古典主义、折中主义、芝加哥学派等风格各异的大楼纷纷破土、竞相争秀,时人惊叹:“崇楼杰阁,尽成海外之观。”

    现存的外滩建筑群中,大多数建成于20世纪一二十年代。其中,“身量”不高,但“体态”极尽雍容奢华的原汇丰银行大楼,直到今天依然被认为是西方近代文明最杰出的摹本之一。

最初选址中央饭店

    说到汇丰银行,大家应该都不陌生,因为直到今天,它依然是全球最大的跨国银行集团汇丰集团的核心成员。汇丰银行的全称是香港上海汇丰银行有限公司,1864年由在香港的英国航运、贸易、工业企业中经营银行业务的怡和、沙逊、旗昌等10家洋行发起成立。紧接着,汇丰银行上海分行(以下简称“上海分行”)于1865年4月3日开业。其最初的办公地点设在南京东路外滩的中央饭店底层,即今和平饭店南楼旧址。借助于“日不落”帝国的坚船利炮,汇丰银行在中国的业务突飞猛进、蒸蒸日上,迅速扩张为英国在远东地区最大的私营金融机构。

    随着业务不断做大,汇丰银行在上海的办公地点屡屡扩容:1874年,以6万两白银在外滩买下海关大楼南面的西人俱乐部的房屋和大草坪,改建成3层楼;1921年,又以每亩4000两白银的价格买下南边11号的别发洋行和10号的美丰洋行房产,将老房拆除后开始兴建留存至今的新大楼。

    1921年5月5日,上海分行大楼开工,由公和洋行负责设计、德罗·可尔洋行承建,历时25个月,于1923年6月3日竣工。大楼占地9338平方米,建筑面积23415平方米,耗资达1000万银圆。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横滨正金银行侵占此楼。4年后,日寇缴械投降,上海分行重返原址。

门前铜狮曾被日军锯割

    上海分行大楼甫经建成,即被英国人自诩为“从苏伊士运河到远东白令海峡最华贵的建筑”。这是一幢仿古典主义风格的庞大矩形建筑,占地面积和建筑面积均居当时外滩建筑的首位。大楼主体5层,中部7层,地下1层;1楼四面有夹层。大楼正门与中部顶端蓦然耸起的半球形希腊式屋顶,挑出明显的中轴线,标志感分外强烈。以中轴线为界,大楼南北两侧严格对称。主立面外墙采用巨大的花岗岩石块镶饰,两道粗犷的横向线条在2层、4层处通体横贯,层次分明,韵律十足,在视觉上给人以稳固、典雅、庄重的多重感受。两条横向线条居中位置增加了6根爱奥尼克立柱,以单、双、双、单的方式排列,立柱背后的墙面则大块向内凹进,使整幢大楼富于变化,既严格对称,又错落跌宕,立体感尤其强烈。底层3门并立,门框上端砌成圆弧形的罗马石拱状,犹如隆起的天穹,神秘幽邃;6扇花饰细腻的铜质大门掩身于石拱之内,撩拨着世人强烈的深窥之欲。

    进入大门后,是八角形门厅,上面为穹顶,从地坪到顶部,高约20米;分上下两个断面层,下层是构成八角厅的8根大理石立柱,上层为券门。从八角厅入内是1500平方米的营业大厅,屋顶的巨大玻璃天棚,皆以小块彩色玻璃镶拼而成,承重由两排大理石柱担当,这些石柱均以整块大理石雕琢而成,为当时亚洲独例。大厅中央铺设柚木地板,四围则以大理石坪环绕。墙沿底部还暗敷冷暖排风设备。

    据载,当年开工时,这幢纯英国式的建筑却专门延聘了中国风水师,从择日、破土、建运、坐向,到内里布局,俱按中国传统而行,并在地基下埋设厌胜钱及各国银币,在房梁、楼角等暗处安放特地铸造的上梁钱。同样出于风水的考虑,大楼建成后,上海分行又将两尊专门从英国定制的青铜狮,安放于大楼正门前,作为镇兽,镇守出入煞气。1935年,汇丰银行仿照这两尊铜狮又铸造了两尊一模一样的狮子,安放于新建的香港皇后大道中1号汇丰银行总行大楼前。抗战期间,日本曾于1943年物资紧张时,试图将这两地的铜狮运回日本熔化取铜。汇丰银行香港总行的两尊铜狮,和维多利亚女皇及香港总督昃臣的铜像一起,被拆卸下来运往横滨,存放在码头仓库,但没来得及回炉。1945年日本投降后,铜狮被美军发现,麦克阿瑟下令将其运回香港。而上海分行的两尊铜狮虽遭日军锯割,但不知何故没能卸走。1966年,这对铜狮被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移至上海滑稽剧团仓库,现存于上海历史博物馆,供游人参观。1997年上海浦东发展银行获得原汇丰银行大楼的使用权,曾希望将原狮移回银行,未果,后由浦东发展银行出资仿铸了两尊新铜狮。

八角厅内彩色壁画曾被涂盖

    1997年,上海市政府为重建外滩金融一条街,主动迁出原汇丰银行大楼,浦东发展银行通过置换,成为大楼的新主人。在此之前,上海分行也曾有过重返故地的打算,但终因价钱谈不拢而告吹。浦东发展银行遂掷下巨资,对历尽沧桑、内外俱损的大楼进行彻底整修。当工匠们除去覆盖在八角厅穹顶及环壁上的厚厚涂料时,竟意外发现了多幅大型彩色壁画。

    这些壁画以彩色马赛克为材料,分别镶嵌在八角厅穹顶和上层壁面。穹顶上的大型壁画幅面达200平方米,堪称巨制,内容取自古希腊神话。画面中心为巨大的太阳和月亮,并嵌有“四海之内皆兄弟”的英文字样,周遭有太阳神、月亮神、谷物神相伴。画面外圈有星座,穹顶下还有8幅大型壁画。据称这些壁画均出自技艺高超的意大利工匠之手。浦东发展银行在修复时将画面中的汇丰银行标志改成了自己的标志。

    壁面上的8幅壁画每幅宽4.3米、高2.4米,图案分别是汇丰银行当时在全球设有分行的8座城市,依次为上海、香港、东京、伦敦、纽约、曼谷、巴黎、加尔各答。每幅壁画都以该城市所属国家的神话人物、自然地标、标志性建筑物、国旗等组成,例如上海的图案主体是中国民间信仰的航海保护神妈祖,两侧为象征长江和东海的神话人物,背景为上海外滩;东京的图案为皇居外壕、霞关官厅建筑群和富士山,纹饰为日本国旗和皇室旗;伦敦的构图中有泰晤士河、威斯敏斯特宫、圣保罗大教堂;纽约的图案主体人物无例外地属于自由女神;曼谷的图案上有湄南河和大皇宫;巴黎的图案主体则首推倡导“自由、平等、博爱”的法兰西共和女神。

    原汇丰银行大楼内发现被人刻意涂盖的西洋壁画的消息,很快便经新闻记者的生花妙笔传播开去,极大地挑起市民的好奇心:究竟是谁在什么时间将这些壁画刻意涂盖?是为了躲过“文革”浩劫,还是出于文化无国界的博大情怀?众说纷纭,莫衷一是。银行方面也有意推波助澜,似乎壁画背后一定藏有宏大背景,故意放出风来,不惜远赴英伦,也要穷根究底。一起超国界、跨时代的文化大事件仿佛呼之欲出,

    然而,事实远没有人们炒作得那么复杂。

    1949年以后,汇丰银行在华各分支机构停业,1955年上海分行设立清理处,和麦加利银行一同迁往圆明园路兰心大楼,新生的人民政权将原汇丰银行大楼收归国有。1956年5月1日,上海市人民委员会(即市政府)发布公告,决定将办公地点正式从江西中路215号迁往原汇丰银行大楼。

    据档案记载,为使这幢建筑适应政府机关办公的需要,上海市人民委员会机关事务管理局于1956年1月开始,对其内部设施和部分建筑进行了长达3年多的修缮和改建,包括拆除底层前后两个大厅原有的营业柜台、补铺同式木质地板、对“彩色图画加以油漆”“八角厅圆顶改变色彩”等等,“使之改建为适合于会议、宴会、舞会和机关内部文娱晚会时用”,全部预算53572元。动工前,机关事务管理局专门委托上海国际大照相馆,对其原貌进行了拍照留档。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0年6月5日 总第3534期 第三版

 
 
责任编辑:张雪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