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文化 > 红色记忆

为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奠定基础

毛泽东与淮海战役

作者:郎迎洁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20-06-04 星期四

1948年10月11日,毛泽东为中央军委起草关于淮海战役作战方针给饶漱石、
粟裕、谭震林并告华东局、中原局的电报(部分)。 中央档案馆藏

    1948年9月24日,华东野战军攻克了山东济南,下一步兵锋指向哪里?当天傍晚,毛泽东收到了粟裕建议下一步进行淮海战役的来电。中央军委经过慎重考虑,接受了粟裕的建议,第二天,毛泽东复电指出:“我们认为举行淮海战役,甚为必要。”

    10月11日,毛泽东为中央军委起草了关于淮海战役作战方针给饶漱石、粟裕、谭震林并告华东局、中原局的电报。他高瞻远瞩地为淮海战役确定了3个阶段的任务:“第一阶段的重心,是集中兵力歼灭黄(百韬)兵团,完成中间突破”;“第二阶段,以大约五个纵队,攻歼海州、新浦、连云港、灌云地区之敌,并占领各城”;“第三阶段,可设想在两淮方面作战”。电报中提出的关于淮海战役部署的5点意见,成为淮海战役的作战方针。

    11月6日,华东野战军、中原野战军发起淮海战役,华野以6个纵队围攻郯城、峄县、临城、丰县、砀山之敌,中野围歼商丘之敌。第二天,毛泽东电示华野、中野领导人:“完全同意攻击部署”,并要求:“非有特别重大变化,不要改变计划,愈坚决愈能胜利。在此方针下,由你们机断专行,不要事事请示,但将战况及意见每日或每两日或每三日报告一次。”这样,毛泽东授予了前线指挥员充分的指挥权。这对取得战争胜利也很重要。

    战役开始后,战局发展非常顺利。徐州之敌出现总退却的动向。11月9日,毛泽东当机立断,改变原先的战役构想,同意前线指挥员的建议,下达将国民党军刘峙集团主力歼灭于徐州附近的战役决心,从而把淮海战役发展成为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军的南线大决战。毛泽东指示:“应极力争取在徐州附近歼灭敌人主力,勿使南窜。”为了实现这一任务,他令“华东、华北、中原三方面,应用全力保证我军的供给”。

    鉴于战役规模越来越大,为了统筹协调各参战部队,毛泽东决定组织淮海战役总前委。11月16日,毛泽东电示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陈士榘、张震及华东局、中原局等各有关方面:“此战胜利不但长江以北局面大定,即全国局面亦可基本上解决。望从这个观点出发统筹一切。统筹的领导,由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五同志组成一个总前委,可能时开五人会议讨论重要问题,经常由刘、陈、邓为常委临机处置一切,小平同志为总前委书记。”

    到11月22日,淮海战役第一阶段结束。华东野战军全歼黄百韬兵团,解放了徐州东北与东部的广大地区。黄百韬率少数随从逃到国民党六十四军军部,躲到一个小茅棚里。不久,人民解放军“活捉黄百韬”的喊杀之声由远及近,震天动地。黄百韬在绝望中举枪自尽;中原野战军攻占宿县,斩断徐州与蚌埠的联系,解放了徐州西部与南部的广大地区。敌人分别被包围在徐州、蚌埠、双堆集3个地区。11月23日,毛泽东亲自给淮海战役总前委发去贺电“庆祝你们歼灭黄百韬兵团十个师的伟大胜利”。毛泽东还就全军部队准备民夫、粮草、弹药、伤员医治、部队休整、兵员补充、战略战术、敌军工作、政治攻势、内部策反等工作一一作出了具体而又明确的指示,“对于兵员必须实行随战随补、随补随战的方针,对于人民必须实行耕战互助的方针”。毛泽东指出:“只要你们注意了和完成了这些条件,你们就有可能取得这一具有全国意义的伟大战役的胜利。”

    第一阶段战事结束后,位于双堆集地区的黄维兵团孤立疲惫,比较易攻打。前线指挥员建议先打黄维。先歼黄维兵团,是在战场上及其错综复杂的情况下确定的。毛泽东及时修改计划,11月24日,为中共中央起草批准淮海战役第二阶段歼灭黄维兵团的部署,并再次重申“情况紧急时机,一切由刘(伯承)、陈(毅)、邓(小平)临机处置,不要请示”。

    黄维兵团即国民党第十二兵团,号称国民党的“王牌”、全部美械装备的“五大主力之一”。在国民党的军队里,黄维兵团是装备较好、战斗力较强的一个兵团,辖有4个军和1个快速反映部队,共约12万人,是蒋介石的嫡系部队。

    12月1日,徐州之敌邱清泉、李延年、孙元良3个兵团27万人弃城南逃,毛泽东电令我军兼程堵截,全歼了孙元良兵团,并重创了李延年兵团。12月的淮海平原,天寒地冻,北风凛冽。我军追击部队,不顾天冷、风急、路艰,不顾敌机轰炸阻拦,向敌人勇猛追击。12月6日下午4时30分,我军东、西、南3个集团又对黄维兵团发起猛攻,到15日,全歼黄维兵团,黄维被俘,淮海战役第二阶段结束。

    12月17日,中央军委致电华东局、中原局等电:“军委决定,凡我华东、中原参战部队,前线人员,一律慰劳以每人猪肉一斤,香烟五包,凡不吸香烟者,得以其它等价的物品代替”,以慰劳前线日夜奔袭、英勇作战的指战员们。

    为防止华北敌军南逃,毛泽东于12月16日命令淮海我包围杜聿明残军的各部队休息调整,不做军事进攻,只做政治攻势。杜聿明的30万大军被困陈官庄,加上天气骤变,雨雪交加,弹尽粮绝,已无力回天。17日,毛泽东亲自为中原和华东野战军司令部起草了《敦促杜聿明等投降书》广播稿,在战场上反复向敌军播发。针对包围圈里的敌人要吃没吃、要喝没喝、饥寒交迫的情形,华东野战军有的部队便故意做好了红烧肉,顺风吹去,阵阵肉香吸引国民党士兵跑过来要吃的……我军强大的政治攻势和心理战,使敌军在20多天里有1.4万余人投诚。

    1949年初,当华北敌军已完全被我包围、无法南逃时,毛泽东于1月2日复电同意淮海我军对杜聿明集团发起总攻。6日,华东野战军向杜聿明集团发起猛攻,到10日下午,全歼杜聿明集团,击毙邱清泉,生俘杜聿明。至此,历时66天的淮海战役胜利结束。

    在淮海战役这场南线大决战中,我军参战部队共约60万人,敌军出动兵力近80万人,在毛泽东、中央军委和淮海战役总前委的指挥下,共歼敌55万余人,创造了中外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奇迹。淮海战役使蒋介石在南线战场上的精锐部队被消灭殆尽,基本上解放了长江以北的华东和中原广大地区,使国民党首府南京处于人民解放军的直接威胁之下,蒋介石的统治陷入了土崩瓦解的境地。淮海战役的胜利,为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0年5月15日 总第3525期 第一版

 
 
责任编辑:杨太阳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