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文化 > 珍档秘闻

华夏建筑的传世绝响

——浓缩中国古代建筑史的《清代样式雷图档》

作者:王慧萍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20-06-03 星期三

    《清代样式雷图档》是清代雷氏家族设计绘制的建筑图样及相关档案文献,全部为手工绘制。“样式雷”是对清代主持皇家建筑设计的雷姓专家的誉称。雷氏家族自清康熙年间开始直至清末的200余年间,曾主持设计修建及重修的皇家建筑有故宫、天坛、圆明园、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清东陵、清西陵等,其中部分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这充分证明了《清代样式雷图档》所具有的世界意义。该文献是唯一系统留存下来的中国古代建筑工程资料,是研究、复原清代皇家建筑的原始档案。《清代样式雷图档》覆盖地域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及部分清代皇家行宫所在地,其中有选址勘测图、地盘图、建筑糙样、建筑准底样、现做活计图、已做活计图、平面图、剖面图、立面图、装修图、做法说贴、随工日记等。该文献记载了清代皇家建筑工程情况,反映出清代建筑规制、建筑设计技术和建筑施工技术,折射出清代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情况,对于研究中国清代历史、古代科技史、建筑史,特别是清代建筑的保护、复原等都具有重要价值。

“样式雷”的兴与衰

    根据《雷氏迁居金陵述》记载:雷氏一族的祖籍为江西南康府建昌县(今永修县)。康熙元年(1662),雷氏因躲避战火和差徭暂居金陵。康熙二十二年(1683)冬,雷发达与堂弟雷发宣携家带口来到北京“以艺应募”,后因技艺精湛被选入皇家的营造所。

 

圆明园内文渊阁图样

    真正使雷氏家族声名大振的是雷发达的儿子雷金玉,他生于顺治十六年(1659),卒于雍正七年(1729),“初以监生考授州同”,后子承父业供职于内务府楠木作。在《雷金玉碑记》上记载了一段传奇故事:康熙二十五年(1686),畅春园的建设工程已接近尾声,按照礼制要举行正殿的上梁仪式。仪式当天,康熙帝亲临。当大梁升到预定的高度时,榫卯却悬而不合,这可把工部的官员急坏了。在这紧要关头,雷金玉自告奋勇爬了上去,几斧头便让榫卯相合,仪式顺利完成。康熙帝破格召见了他,对其大加赞赏,钦赐内务府总理钦工处掌案,赏七品官、食七品俸。自此,雷金玉开始参与西郊诸园的建设工程。

    康熙四十八年(1709),康熙帝将位于畅春园北的一座园林赐给皇四子胤禛(后来的雍正帝),并命雷金玉主持修建,后题名为“圆明园”。雍正帝即位后大规模扩建圆明园,年过六旬的雷金玉承蒙皇恩,被任命为样式房掌案,负责带领样式房的工匠设计、制作殿台楼阁和园庭的图档、烫样。雷金玉先按雍正帝的要求进行设计,绘出精细的画样。画样得到认可后,他便将图上的建筑景致制作成烫样,呈送雍正帝御览。雷金玉制作的烫样以纸板、秫秸、木头为原料,用烙铁熨烫成型。烫样可以从里到外将建筑结构和形态表现得十分明确,具有层叠性和灵活性,结构之间互不影响。而且烫样里面的构件可以拆卸,内部的梁架结构、家具样式等都是按比例复制的。

圆明园内恒春堂糙底

    由于雷金玉扩建圆明园有功,在他七十大寿时,雍正帝还特命弘历(后来的乾隆帝)为其题“古稀”匾额,并恩赐蟒袍一件。第二年,雷金玉去世,得到雍正帝的特殊礼遇,赏赐100两黄金,并下旨归葬原籍。

    雷金玉死后,家族内并无人担任样式房掌案一职。20余年后,雷金玉最小的儿子雷声澂,在母亲张氏的谆谆教诲下,从小勤学苦练,最终凭借过硬技艺担任了样式房掌案。雷声澂去世后,他的3个儿子雷家纬、雷家玺、雷家瑞戮力同心,在乾隆及嘉庆两朝土木繁兴之际重振家族声誉。尤其是雷家玺负责设计建造了万寿山、香山、昌陵、承德避暑山庄等重要工程。从雷家玺这代起,雷氏家族开始承担皇家陵寝的设计。后来又有雷景修、雷思起、雷廷昌、雷献彩相继担任样式房掌案,将雷氏技艺代代传承并发扬光大。

    虽然雷家曾连续几代担任样式房掌案,但这个职位并不是世袭的。雷家玺的次子雷景修从16岁起就随他在样式房学习营造技艺。尽管雷景修非常勤勉努力,但雷家玺考虑到样式房掌案“差务慎重,唯恐办理失当”,去世前留下遗言将掌案一职移于郭九。此后,雷景修竭尽心力,辛苦备尝,直到道光二十九年(1849)才担任样式房掌案一职。他主持了慕东陵、定陵等工程以及诸多宫苑改建、修缮设计。咸丰十年(1860),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及清漪园(后改名为颐和园),位于圆明园东北角的样式房由于位置偏僻,存放其中的大量图档得以幸免。雷景修担心再出意外,便在家中修建了3间房屋,秘密地把这些图档运回家中保存。这不仅为雷氏家族保留下了大量设计手稿,而且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资料。

    雷氏父子重修两园荣耀至极

圆明园坦坦荡荡景群地盘画样

    同治十二年(1873),同治帝决定重修圆明园,命雷思起与长子雷廷昌负责设计。按同治帝和慈禧太后的想法,除了清理英法联军焚园后的劫毁房基、残垣断壁和渣土废料外,需要重修的殿宇、房间不下3000余间。

    在未动工前,同治帝就命雷思起在一个月内把第一批需要施工的图档完成。随后,他又多次召见内务府大臣和雷思起等人审查图档,修改设计方案。按照雷思起所呈的图档、烫样的顺序,依次是:安佑宫、天地一家春、清夏堂、圆明园大宫门、勤政殿等。此外,还有大量的道路、桥梁、河道泊岸及围墙、门楼等附属工程。

    在重修圆明园初期,雷思起更是多次接到“速进园”“赶紧烫样”“赶紧进呈”等催促加快进度的指令。如同治十二年(1873)十月二十九日,内务府督促雷思起“赶紧烫样”呈内务府堂。十一月十一日,催促“赶紧烫样进呈”。十三日,又催促:“著算房赶紧按烫样造具做法清册,著会同样式房合对丈尺,如有遗,惟算房、样式房是问。”二十二日,内务府郎中要求雷思起“赶紧斟酌好手艺雕匠赶紧承做”。据《清穆宗实录》载,同治十三年(1874),同治帝曾4次亲临圆明园检查和督促重修工程。

    由于此次重修圆明园是在国势衰微、内帑支绌情况下进行的,所以各级官员纷纷请求缓修、停修圆明园。最终,同治帝被迫发布上谕:“所有圆明园一切工程,均著即行停止。”此次重修工程历时近一年,总共支出工程费48万余两。圆明园大宫门、勤政殿、安佑宫宫门、明春门等基本完工;天地一家春、清夏堂、承恩堂、奉三无私殿等,只修好了台基;其他殿堂除清理渣土或供梁外,基本尚未动工。虽然此次重修在反对声中夭折,但留下了数千件珍贵图档和烫样。后来,同治帝、慈禧太后赐雷思起二品顶戴、雷延昌三品顶戴。雷氏家族荣耀至极。

    光绪十二年(1886),慈禧太后以建设海军的名义责成各省拨解巨款,重修清漪园作为颐养天年的地方,并在光绪十四年(1888)改名为颐和园。雷廷昌对颐和园的重修有着巨大贡献,他设计了颐和园的殿堂建筑、堤岸、桥梁以及各殿堂的内檐装修,制作了大量的图档和烫样。颐和园的修建工程一直持续到光绪二十四年(1898)才勉强完工。自光绪十七年(1891)起颐和园成为慈禧太后和光绪帝生活起居、接见群臣的地方。光绪二十年(1894),在颐和园排云殿,为慈禧太后六十大寿举行了隆重的万寿庆典活动,雷廷昌还为此设计了大量的点景图样。

    随着朝廷推行“新政”,西式建筑也在皇家宫苑中流行开来,雷廷昌奉命设计了诸多新式洋楼,如中海的海晏堂等,体现了他融会贯通的创作才能。

    朱启钤多方奔走保图档

    雷氏家族因承担设计修建清朝皇家建筑而名盛于世,也因清朝的灭亡走向没落。不满20岁就当上样式房掌案的雷献彩是最后一代“样式雷”,曾主持完成了清末的崇陵、摄政王府等重大工程。据雷氏族谱记载:“雷献彩先后两娶,皆无出。”

    民国时期,雷氏后人为了维持生计,开始变卖祖辈留下的图档。中国营造学社社长朱启钤得知后非常担忧,便多方奔走呼吁,希望能筹款收购样式雷图档。1930年,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拨款5000银圆,用了十几辆卡车将这批图档运到了北平图书馆,避免了珍贵资料的散佚。在此后的几年内,北平图书馆又零星购得一些图档。同时,中国营造学社也一直致力于收集散佚市面的图档,并移交给北平图书馆。这批图档现存于中国国家图书馆。另外,中法大学也陆续从雷氏后人手中购入近4000件图档,后来全部移交给了故宫博物院。还有部分清廷留存下来的进呈样等,现收藏于故宫博物院、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等。2003年,《清代样式雷图档》入选《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

    通过《清代样式雷图档》可以了解到建筑选址勘测图、地盘图、现做活计图、已做活计图、平面图、剖面图、立面图、装修图等,采用了透视、剖视、俯视等绘图手法,并涵盖了投影图、正立图、等高线图等众多种类的工程图。其中,“样式雷”在勘察完地形后会使用平格法,“用灰打格,见丈五方,按格抄平”,从而精确量化地描绘出地形地势。平格法的原理与现代的地表数字高程模型(DEM)相同,这一方法充分证明了中国古代高超的建筑设计水平。

    从清康熙朝至清末的200余年间,雷氏家族为皇家建筑倾注了几代人的智慧和心血,创造出了举世瞩目的建筑。中国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古代建筑,有五分之一建筑设计都是出自雷氏家族。他们以登峰造极的技艺和传承家族手艺的坚守,成为华夏建筑的传世绝响。

 

裕陵地盘画样 

宝相寺大塔画样

    文献遗产名称:清代样式雷图档

    文献形成年代:清乾隆至清宣统年间

    文献数量:15000余件

    文献保存者:中国国家图书馆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0年5月29日 总第3531期 第四版

 
 
责任编辑:张雪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