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识渊博的地理学家
蒋友仁,字德翊,法国人,1715年10月出生,青少年时代就产生了赴国外传教的愿望,但遭到父亲的强烈反对。1737年,他从神学院毕业后,不顾各方面的阻挠,积极申请到中国传教,终获批准。清乾隆九年(1744),他抵达澳门,经钦天监监正、德国人戴进贤推荐,于次年进入宫廷。
蒋友仁进京后,认真学习满、汉语言文字,孔孟经典和哲学、历史等中国传统文化。由于他知识渊博,精通天文、数学和物理等,又多才多艺,逐渐得到乾隆帝的赏识和重用。修建圆明园西洋建筑时,乾隆帝对西洋的喷泉很感兴趣,于是让宫廷画师、意大利人郎世宁找一位能制作喷泉的西洋人,郎世宁推荐了蒋友仁。乾隆十二年(1747),乾隆帝让蒋友仁等人主持圆明园西洋建筑的设计和建造。西洋楼外面的喷水池(清廷俗称“水法”)就是他精心设计的。喷水池按照中国传统计时方法设计,以铜制十二生肖来代表一天的12个时辰,某个时辰一到,相应的动物就会喷水,周而复始。蒋友仁所设计的喷泉,颇得乾隆帝和当朝权贵的欢心。
蒋友仁不仅精于建筑设计,还翻译了《书经》《孟子》等儒家经典,其所译拉丁文《书经》,受到18世纪法国著名汉学家宋君荣的赞扬。蒋友仁还为乾隆帝用中文撰写了《异鸟说》,介绍了两广总督进呈的“无人能识”的非洲奇鸟。乾隆三十年(1765),郎世宁等绘制了《平定准噶尔回部得胜图》,根据乾隆帝谕旨,蒋友仁将这些图寄至法国巴黎交付名师雕铜版印刷,直到乾隆三十九年(1774)才全部告竣,蒋友仁始终其事。
作为清宫的地理学家,蒋友仁绘制了《乾隆内府舆图》(也称《乾隆十三排图》)。乾隆二十年(1755),清政府出兵平定准噶尔叛乱后,乾隆帝命大臣何国宗、明安图等人率一支测量队前往西北新疆地区进行测量,蒋友仁在其中负责技术工作;乾隆二十三年(1758),清军再次平定准噶尔部,乾隆帝第二次派出测量队。乾隆三十四年(1769),蒋友仁受命根据两次测量结果,编制了一部实测图集。该图比康熙《皇舆全览图》面积大一倍多,包括了北冰洋、印度洋、波罗的海、地中海与红海之间的广大地区,是当时最早、最完整的亚洲大陆全图。因其准确性高,成为后来中外学者绘制各种中国地图的蓝本。图成之后,乾隆帝为了宣扬这一成就,令蒋友仁镌成铜版104块,将此图印刷并装潢成套,奏呈御览。
进献皇帝的寿诞礼物
除负责测量、编绘《乾隆内府舆图》外,鉴于乾隆帝曾多次向蒋友仁询问和了解许多有关外部世界的问题,他便利用余暇绘制了一幅世界地图,即《坤舆全图》。据庄亲王允禄给乾隆帝的奏折记载:乾隆二十五年(1760)八月初二日,发下蒋友仁恭进《坤舆全图》并《图说》二卷。由此可知,该图于乾隆二十五年(1760)八月初已绘制完成并进呈乾隆帝。因当年八月十三日为乾隆帝50岁寿诞,推测此图应是蒋友仁献给乾隆帝的寿礼。
乾隆帝看后,在众人面前对这幅地图大加褒奖,还赏赐给蒋友仁好几匹精美的丝绸,同时要求允禄与何国宗一起审看,如有不对之处,即找蒋友仁问询。允禄等人将此图与宫廷内的地球图和之前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所绘《坤舆全图》进行仔细比较后,认为蒋友仁所绘地图较旧图更加详细,而且“俄罗斯往东较旧图展开四十余度,北亚墨里加往西,亦展开五十余度,皆系旧图所无”。据蒋友仁称,旧图为康熙年间南怀仁所绘,那时蒋友仁增绘的地方还没有人测量,故旧图中没有。乾隆六年(1741),西洋人李勒等到这些地方进行了测量,故此次绘图时增入。蒋友仁还称,他在绘制新疆伊犁等处山水形势时,参考了旧图,与清宫绘图专家明安图、傅作霖等所画新图略有不同。乾隆帝在了解到这些情况后,要求他“另画一张,派好中书缮写”。
于是,蒋友仁开始重绘《坤舆全图》,至乾隆三十二年(1767)绘制完成,历时7年之久,可见他绘制此图的过程是非常严谨的。地图绘制完成后,乾隆帝曾命人将地图送到自己房内仔细阅看。之后,这两幅《坤舆全图》分别存于宫廷内和内务府舆图房,供皇帝随时阅览。蒋友仁在《图说》中说明了绘制该图的缘由和目的:“迨本朝圣祖仁皇帝,屡遣使臣往穷河源等处,测量地度,绘入舆图,较之汉元所志,又加详焉。我皇上威德广被,万国向风,罔不臣服,绝徼以西,尽隶版图,分遣使臣测量经纬诸度,经行数万里,如履阶闼。凡山川曲折,道里远近,较若列眉,载籍所传,或有或无,皆可按图而辨,猗与盛哉!友仁以观光陪臣,幸逢盛际,谨取新辟西域诸图,联以西来所携手辑疆域梗概,增补坤舆全图,或以供有识卧游之万一也。”
由此看来,蒋友仁在绘制此图时,以南怀仁所制《坤舆全图》为基础,不仅吸收了17世纪至18世纪中期西方地理调查和地理发现的各项重要成果,如绘制俄罗斯东部地区时,参考了1752年美国丹维尔出版的《中国地图册》中俄罗斯地图与中国地图,而绘制非洲部分则参考了1698年法国科学院审定的《利未亚洲图》;同时,还采用了清政府组织实测东北和新疆等地的最新成果,如对我国东北地区及沿海各省的绘法主要源于康熙《皇舆全览图》,而新疆地区则采纳了乾隆二十一年(1756)及乾隆二十四年(1759)两次测绘的伊犁地图和回部地图。蒋友仁所绘《坤舆全图》是当时最新最先进的世界地图,堪称中西合璧的集大成文化杰作。
两幅地图的绘制时间
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蒋友仁绘制的《坤舆全图》。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蒋友仁绘制的两幅《坤舆全图》,均系绢本彩绘,图幅纵191.5厘米、横372.8厘米,原存于清宫内,很少为外界所知,今保存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内务府全宗舆图档案内,一幅编号为舆字114号,另一幅编号为舆字115号。经明清档案专家鞠德源、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邹振环等先生的深入研究,两幅地图的绘制时间已经明确,一幅绘制于乾隆二十五年(1760),另一幅绘制于乾隆三十二年(1767),但究竟哪一幅是何年绘制的,却并未进一步确定。
两幅《坤舆全图》均将东、西两半球绘于一幅绢本上,东半球绘有亚洲、欧洲和非洲,西半球绘有美洲;东、西两半球的四周绘有19幅天文图和一座浑天仪,在图幅的上下左右和正中,填注长、短图说27处。
比较两幅地图,最明显的区别是保存状况不同:一幅保存完整,仅在东半球非洲北部区域有掉色泛白现象;而另一幅有残缺,图上可见5道明显的横向折痕,残损主要出现在折痕附近,尤其是图的右上角残损较重,有部分文字和图已残缺不全。
从两幅地图四周的图饰看,残缺图中东、西两半球四周图饰用的都是花纹;而完整图上不仅有花纹,还绘有各种天文仪器和犀牛、象、狮子、鹰等图饰。如完整图中东、西两半球中间下方绘有一座浑天仪,由一对蹲着的龙首狮身兽托起,在其下方左侧绘有一头象,右侧绘有一只犀牛;上方“太阴”图两侧则绘有一对展翅欲飞的老鹰;图的四周细致地描绘了各种天文仪器,如象限仪、日月星晷仪、天文纪限仪、望远镜、时钟、天平秤、占星盘和数字绘图仪器,甚至还有提琴等,而这些在残缺图上是没有的。
根据前述两幅地图不同的图饰并结合下面这件清宫内务府档案的记载,我们可以知道这两幅地图的确切绘制时间。
乾隆二十九年(1764),允禄给乾隆帝上了份奏折,请示地球图上的船、鱼、鸟、兽是否不必绘画。允禄认为,原来地球图上除画有山水外,还绘有度数不等的船、鱼、鸟、兽,如果按一度200里的比例计算,竟然有达数千百里的大船,并指出图上的船、鱼、鸟、兽属于空闲处的粉饰绘画,因此建议“此项船、鱼、鸟、兽,新造地球上可以不必绘画”。乾隆帝看过奏折后,在上面朱笔亲书“奉旨,照所请行”,同意按照允禄的意见办理。据此我们可以判断,绘有象、犀牛、鹰等动物和各种天文仪器的《坤舆全图》,即现保存完整的那幅地图,应该绘成于乾隆二十九年(1764)允禄上奏折之前,也就是乾隆二十五年(1760)蒋友仁首次绘制并呈献乾隆帝的;而四周仅绘有花纹图饰的残破地图,应为蒋友仁遵照乾隆帝谕旨,又历经7年时间于乾隆三十二年(1767)绘成的。
蒋友仁绘制的两幅《坤舆全图》,参考和吸收了当时中西方最新的地理测量成果,是宫廷中内容最全面、最先进的世界地图。清宫的皇帝和大臣们想要了解世界各国的基本情况时,就会把地图拿出来察看。现存乾隆三十二年(1767)蒋友仁绘制的《坤舆全图》上5道深深的折痕,说明这幅地图在绘制完成后,经常被翻阅使用。但可惜的是,当时清朝的皇帝和大臣们只是将此图用于满足他们对世界的好奇心,并没有详细深入地了解世界各国的情况,当其好奇心得到满足后,此图便被深藏于清宫中的档案库房里,而清朝的统治者们对世界的了解和认识却越来越模糊。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0年5月21日 总第3528期 第一版 |